时间:2024-04-23
文 焦慧敏
在中国新闻史上,新闻界的“四大花旦”为浦熙修、彭子冈、杨刚以及戈扬。戈扬是“四大花旦”记者中唯一的从军记者,也是中国新闻界少有的战地记者。而她的作品根据人生经历可以划分为两部分,一个是抗战时期作为“战地记者”所写的战地生活的通讯和特写,另外一个便是解放后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记录者”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系列平凡人物的特写。文化大革命以后她的精神和身体状态都不是很好,几乎没有新的作品问世。所以笔者将戈扬作品的特点和思想以她当时所承担的角色来展开记述。
戈扬在抗日战争时期成为一名记者,她的新闻实践以及作品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为了方便传播消息和宣传知识鼓舞人心,所以戈扬的作品题材具有杂糅性,包括新闻通讯、特写、通讯报告以及报告散记。
第一,戈扬的新闻通讯一般是专门为报纸而写的。她给报纸和杂志所写的通讯中,反映了世界和平人民的大团结和伟大的友情,反映了为和平而斗争的英勇人民的崇高形象,也反映了祖国解放以后的伟大面貌和前进中人民的可爱形象。
第二,介绍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事绩的特写。有一向任务完成最好的青年突击队,有双目失明仍继续努力改造工具的青年工人,有在平凡的岗位上勤恳劳动的统计员,也有战斗在大森林、戈壁滩和北大荒的男女青年,还有在工厂里从事创造性劳动的车工和煤铁工人。他们克服困难、忘我劳动的精神,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
第三,戈扬在19世纪50年代写下了许多通讯报告,其中有歌颂祖国解放以后的新人新事,有的是作者参加世界妇女大会旅途中访问苏联等国家所见所闻的真实记录。在这些生动而美丽的文章里面,洋溢着作者对和平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同时,作者也用辛辣的笔触,无情地鞭挞了疯狂的战争贩子和反面的事物。
第四,戈扬的报告散记是她在日常生活及其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日常的记录和思考、随笔,不会在报纸上即时发表,只是她日常生活中的有感而发,具有比较强烈的主观性。戈扬后期的作品大都属于报告散记,《大姐,您好》《自有清辉千古在》《敌后荆榛仔细看》等系列散文,讲述了她心目中刘少奇、邓颖超、宋庆龄等人的形象,还有她以女性的视角带着好奇、新兵的角色又把战争看成生活中的一件事来对待,用散记记录下平凡人在战区的所见所闻所感。
笔者认为戈扬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虚构的特性,文学性与新闻性兼容。以新闻性为基础,使文学性中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抒情等手法运用到文本之中,让生动形象的真实进一步感染新闻事实本身的真实,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
1.客观记述事实,主观抒发情感
戈扬作为一位记者,客观真实的记录下事情最原本的面貌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她身上具有很强的知识分子文学气息,在新四军时期的敌后生活中,“三八”妇女节女同事之间相互提意见,特别指出戈扬同志的此问题。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她的作品将文学里的感情性与时代报刊文体的客观性相结合,将主观感情与新闻事实相融合,这样既保持了新闻的客观性、又使新闻报道具有了感召力,形成了很好的阅读效果。
如戈扬的《敌后荆榛仔细看——苏北敌后生活散记》中先是讲述了在这里的小鬼包枪的可爱红绸子,“便感到枪的可爱,我们曾经千百次地憎恶过枪,那时枪在敌人手里;现在却突然爱起枪来了,因为枪在人民的手里。”戈扬在《一无所求而有所求》中提到:“在写作上,我的主张是要写所见所闻所感,以所见为主,但若有闻有见而无所感,那只是一堆材料,便不去写它。”正如戈扬所说,她的文章中处处展现出此特点。
2.人物报道的典型性与形象性
戈扬笔下的人物既有国家重要领导人,也有社会主义建设岗位上的平凡小人物。在戈扬所参与的革命斗争的生活中,多少前辈和战友为革命贡献了生命,有的仍在继续战斗,但都已接近暮年。所以在戈扬的记忆画卷里,这些人使她永远不能忘怀。
戈扬所著的《王进忠的故事》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手法,以王进忠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其故事。王进忠是鞍钢的一个普通混凝土工人,解放前,他受过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种种迫害,几乎快要饿死。在鞍山得到解放后,在社会主义党的教育下,他的阶级觉悟得到了很快的提高,积极地献身于祖国的建设事业,后来当选为鞍钢特等劳动模范。
每一个时代的典型人物都有着其时代浓厚的痕迹,典型人物记录和承载着其时代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和道德趋向。戈扬笔下的王进忠奋斗在新中国建设恢复时期,党和人民需要像他这样无私奉献的典型,用来发扬正气,压制邪气。
3.小结
戈扬将新闻性与文学性融合是在当时新闻报道的一大突破,作为文化知识储备丰富的女记者,会在新闻报道中自然流露出文学因素,既完成了对客观事实的报道,又达到了报道本该有的宣传价值与舆论力量。微妙地将感情融入到客观报道中,产生特别的感染力。
俗话说女人是个多愁善感的生物,所以说细腻是女性的特质,阳刚又是受当时时代的影响,在时代风云面前,戈扬的阳刚气质是由于心理素质、生活、事业、思维方式的独特性造就了她思想上的宽大格局。
1.细腻的人物描写反映时代命题
细腻的风格是由许多写作手法成就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也是戈扬最常用的人物表现手法。在戈扬的笔下出现过“大姐”邓颖超,她“那慈祥的笑容,明锐的目光,潇洒的步态,一如当年。尽管严酷的岁月在她的脸上洒下了一层薄薄的银霜,眼角的鱼尾纹也已是密密麻麻的了,但却比我日夜想望、日夜想象的大姐,更年轻多了。”通过对邓颖超体型和神态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其人物的敬佩之情,也写出了经过时代的洗礼,过去在她身上不曾见过的那种老年人特有的熠熠神韵。她的笔下不仅有大人物,也有俄罗斯的餐车经理“好客的主人,张罗这,张罗那,年青的女服务员们,头上戴着桨洗的笔挺的白帽子,穿着白绸衬衫,黑绸裙子,在她的指挥下,像燕子似地穿来穿去。”
戈扬在不论是在描写刻画伟大的大人物还是平凡的小人物,她的笔触总是很细腻,都是通过细节描写与心理描写来记录一些很小的事情,看起来很容易被大家忽视的行为,但是这些看起来很日常、似乎漫不经心的描写中,凸显了这个时代完整的风貌,认真阅读起来情真意切,用人物刻画反映时代。
2.语言的大众化、通俗化
戈扬很善于用大众化、通俗化的群众语言来表达群众的感情。“人们在家里,死也不敢开”“一物有一降,胡蜂怕蟑螂”“亲老子给钱我不要,野老子给钱要不到”“明明是一个连队,今天说成千把人,明天就传成几千人。”用这样的通俗化语言组成一篇篇报道,非常的动人心弦,在这一句句细腻的通俗化、大众化语言中动用了真情实感。
3.日常反思升华思想
戈扬的散文大多数都是对身边日常生活的刻画与描写,但是在字里行间却可以读出来事件的背景和对象,有隐喻、抒情、回忆,大多数都是正面的批判,然后做婉转的表达。如《敌后荆榛仔细看——苏北敌后生活散记》中戈扬初到根据地不久就开始了反扫荡,反扫荡结束后,一直与戈扬同行的小朱睡在打麦场上谈心,她写道“睡大地,盖蓝天,天上的云彩就是我们的被子。云片在天空盘旋,拥着,挤着,从西南来,向东北去,把星星遮没了。”这段非常细腻的描写为下文小朱不知是去文工团、民运工作还是去党校学习的迷惘做了铺垫,戈扬思想感情有了变化——“到根据地来,连螺丝钉的作用还起不了哩!”
戈扬在文章中常常进行日常反思,这样可以使得文章同时具有了新闻事实的报道、历史文献的记载和思想学习的宣传三重价值,她用自己看到、听到的一切事情,以及这背后所具有的深意都记录下来。虽然下笔细腻,但是细腻之处全然透漏和着她的阳刚性格和抱负。
从戈扬的新闻报道和作品来看,不论是作为“战地记者”还是“社会主义建设记录者”时期,都是充满着激情的家国情怀的,她以非常细腻的文学手法描写的“小家”为情感出发点,然后达到由小家到国家的思想升华。最后情感的抒发大多也是以达到国家和民族的高度为结尾。
1.一心向党
戈扬对于党的领导和中国共产党有着很强的信仰,在国家危难之时决然地加入到抗日战争的行列中,即使是女性,但是也勇敢地战斗在第一线,不但拿起了枪杆子,同时也拿起了笔杆子,把自己的亲身经历记录下来真实的战争状况和时代面貌,写出了一系列优秀的战地报道。1983年戈扬在文章中提到自己欠党的账,愧对于中国共产党。在1985年出版的作品集《大姐,您好》的序中她最后提到,“将本书这几篇文章作为历史的剪影付印,最重要的是要归功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正确路线,否则,是不可能的。”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生活中的大事还是小事,戈扬都一心向党,对中国共产党有着强烈的信仰,时刻感恩中国共产党给她带来了美好幸福的生活。
2.具有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
戈扬在担任新华社华东分社社长时曾写过一篇文章,说若干年以后,我们国家建成了共产主义的天堂,人们就不会再哭了,除非是笑得太厉害,笑出眼泪来。
这篇文章被黄秋耘驳斥了一番,难道家里死了人还不哭么?这个争论一时被传为笑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当公有制社会完全的战胜私有制社会以后,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早已消失,阶级社会已经被消灭,国家也不再存在,社会的每个人都有的素质早已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得到空前的提高。”由此可见戈扬的思想在当时非常先进,政治学习抓得很紧,熟悉马列主义理论和革命道理。
3.不怕吃苦、敬业的新闻专业主义思想
戈扬作为女性新四军时期的战士和战地记者,她的行囊很简单,一个背包,打着裹腿,穿着一双草鞋,跟着部队行军、战斗。她随着军队采写了大量歌颂新四军的战地通讯。路途遥远,用脚走出来的路程比写的文字还要多。但是她并不觉得辛苦,反而乐享其中,旅途中有趣的人和事都可以成为她的写作源泉。还有一次,在部队转移途中,戈扬从骡子上摔下负了重伤。她让别人借来门板, 趴在门板上完成了被广为传诵的新闻名篇《苏南人民心目中的新四军》。
新闻工作者基本必备的就是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必须具有勤奋、顽强的工作作风, 有吃苦耐劳、不计个人得失和甘于寂寞精神。戈扬身负重伤仍坚持新闻写作,是其专业素养及职业精神的可贵体现。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不同的特征,戈扬的作品主要集中在抗日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关于和平、战争、党与群众、信念,她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描摹这个时代,从她身边的细微处记录时代,捕捉战区生活的万象和记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可爱的人们,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她的作品紧扣时代主题,揭示重大意义,展现时代画卷,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对于我们来说,她的作品是一份难得可贵并且稀有的纪实报告,因为她的文字语言极富文学色彩,吸取了散记文学的技巧,使得文章生动隽永,别有一番的“生活味”。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