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张琳琳
摘 要: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改编是影视作品的主要来源,在继承经典文学作品优秀内涵的同时,也保证了影视作品的质量。近年来依托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但影视改编后的质量却参差不齐,这就凸显了对影视改编进行价值考量的必要。影视改编的角度是多样的,但对原著主题的继承都是不可或缺的。《倾城之恋》一直有着广泛影响,被改编为话剧、电影、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以此介入从主题内涵看影视改编的意义,为未来的影视改编提供借鉴。
关键词:张爱玲;倾城之恋;主题内涵;影视改编
文艺作品的主题思想是题材的客观意义与阐发的有机结合。其中既有题材本身的意义,也包含着主题情思的移入。而究其主题的形成又是多方面的,就张爱玲而言,对时代的认知无疑是其思想认识的主要来源,从而产生相关艺术观念的创造:对苍凉人生境界的描绘、对女性命运的思考、对人性的认知等。参差的对照是张爱玲写作中的主要写法,同时造成了写作主题的分散、不突出。正如张爱玲自己所言:“因为我用的是参差的对照的写法,不喜欢采取善与恶,灵与肉的斩钉截铁的冲突那种古典的写法,所以我的作品有时候主题欠分明。”[1]
主题的不突出、欠分明,是张爱玲的创作特点。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主体的多样化、丰富性。长期以来,人们对张爱玲作品主题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爱情婚姻的方面, 但事实上婚姻爱情的主题只能算是众多主题的一部分,是张爱玲对人性的思索、女性命运的深思、苍凉人生境界探究的一个切入点,由此引发张爱玲作为现代知识分子,面对时代突变与现实人生而做出的国民性思考,也体现出了她作为知识分子的价值担当。
一、对苍凉人生境界的反思
一方面因苍凉境界具有更深的启发性和深长的回味,使张爱玲更钟情于苍凉境界的创造。正如张爱玲所言: 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剧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昧,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2]
另一方面更是源于张爱玲对所处时代的直观感知。“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包容的,已经在破坏,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最常用的文字是‘苍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惘惘的威胁。”[3]《倾城之恋》中苍凉的人生境界无疑是最主要的主题之一,它又主要表现在:大时代中小人物的边缘与微末和爱情追逐较量背后的苍凉之感。
(一)大时代中小人物的边缘与微末
原著中范白二人之间的爱情看似圆满的结局,却是因香港这座城市的倾覆而促成的。“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是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都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吟吟地站起身来将蚊香踢到桌子底下去。”[4]流苏作为这个大时代下的一员,普通而又平凡,只能被动的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而时代的风云变化与流苏这样的普通人而言,全不相关,即使相关也是荒谬而又偶然的。正是这种普通平凡个体在时代中的边缘化,个体在主流时代中的漠不关心,便是张爱玲想要展现的苍凉境界。
而电视剧《倾城之恋》中因不同艺术形式的转化局限,对于文本中省思性文字的转换是存在难度的,只能将其蕴含在全剧创作意图的表达中。纵观全剧关于普通个体与时代关系的辩证思考却是缺少的。但面临战争这一时代背景时,对战争中个体生存的卑微、求生的艰难。这样的表达电视剧中却是丰富的。如电视剧中邱律师、徐先生等友人的艰难逃难;流苏在战争收养的小姐妹的不幸遭遇;白家人外出逃难时的艰辛无奈中又返家等情节,都展现了战争中人们生存的艰难。从这点来看,对所处时代的观照是有相似之处的,甚至电视剧中对战争的无情恐惧表现的更生动具体。
究其根本,电视剧和文本对主题的展现是存在差异的。文本中正是通过普通人在时代中的无关与边缘化,个体对主流时代的漠不关心与排斥,来展现出的这种苍凉境界,也就具体表现为流苏面对香港陷落,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吟吟地站起来,将蚊香踢到桌子底下去。可以说文本中流苏只注重于个人的爱情与婚姻,而面对时代的巨大变化冲击是忽视的,一切好像全与她无关的,也正因如此苍凉的意境才更加突出。
相反电视剧末尾时流苏告白道:“我和柳原的姻缘是因整个城的倾覆而获得的,我们在苦难中相知相携更加相爱,我诅咒战争赞美爱情。”[5]在这里,个人与时代是密不可分的,是个人面对时代灾难表达出鲜明的个人立场,即对战争的厌恶与愤怒,对人类本能真情的赞美。这其中更蕴含着现代人的意识,个人对时代与灾难的认识。这虽有电视剧价值倡导的作用,却破坏了原作中对个人与时代的深度思考、苍凉境界的创造等,但事实上也造成了对原文苍凉意境的消解与解构。从这一点看对原著的改编是弊大于利的。
(二)关于爱情追逐较量背后的苍凉之感
范、白二人高等调情的背后,既有人性本能的真情流露,也有各取所需的各怀鬼胎。把婚姻当职业的流苏需要一份安身立命的婚姻保障,柳原贪恋的只是流苏带给他带来的愉悦,却不想用婚姻的代价来得到这些。但人毕竟是人,在高潮刺激的高等调情中,本能的爱情却要经过理性的层层盘算,最终总要归于浮华落尽的心灵本真。就在这样的爱情较量中,苍凉之感也油然而生。“柳原默然,隔了一会道;也许你是对的。也许我这些话无非是借口,自己糊弄自己。”他突然笑起来道:“其实我用不着什么借口呀!我爱玩---我也有这个钱,有这个时间,还得找别的理由?”他思索一会,又烦躁了起来,向她说到:“我自己也不懂得我自己——可是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6]一面是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一面又想拥有真情的矛盾心态。越是风流,越是渴望真情,渴望心灵寄托,同时内心的怀疑也更加明显,苍凉的境界便不言而喻。这也就表现为:人想要表达本能情感又压抑自己,这种亦真亦假的爱情。
有真情却不肯放开本心,痛苦却又不甘放手。电视剧中展现的更为彻底,是对原文的继承和补充,苍凉境界更可谓是落地生根了。同小说着重于对范柳原的展现,电视剧中展现的更为具体和多面。其中既有流苏不舍又要做出端庄大方的姿态,而私下却是更加痛苦。在剧中流苏有多次的幻想:与范柳原的亲近彼此亲昵;甚至在离开前暗下决心,若是柳原出现她甘心做他的情妇内心的痛苦挣扎;在离开香港时,多次的期待柳原的出现却未出现,脸上的失望与落寞。这些把原文中的苍凉的心境展现的生动而又突出,可见电视剧对原文精髓之处的把握。对于范柳原的塑造,既有恋爱中调情的花腔,又有流苏离开后的难以割舍、无所事事的痛苦。相比原文的一笔带过只发来电报,电视剧铺垫的更加丰富具体,心境之中的苍凉也更加明晰。从这一点看,对原著的改编是较为成功的。
二、对女性命运的思考
原文中流苏对柳原的紧随不放、苦苦相逼,无疑暗含着作者对女性命运的同情。但即使如此,但是流苏却仍不可得,只能委身于柳原做他人的情人。张爱玲就在这冷眼旁观中写出了刺眼的真实。这一点电视剧展现的是比较充分的,甚至是对原文的补充和丰富:有对范、白之间高等调情的反复演绎,甚至加入邱律师、刘先生这样的陪衬。
但对于张爱玲更深层次的创作意图的认识电视剧中却是有欠缺的。“她突然爬到柳原身边,隔着他的棉被,拥抱着他。他从被窝里伸出来握住她的手。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霎那间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7]动荡世界中一切都不可靠了,只有身边的人最真实。女性自身生存的艰难,而战争之中更是如此,更愿意守住实实在在的人,这更体现了女性的怯弱。而彼此之间的谅解也只是一刹那的,也只是因香港的沦陷才收获的一份谅解、婚姻的承诺,然而战争中的一切却非生活的常态,而战争后的婚姻生活如何维系,作者留下的也只是一声对女性命运弱势的深深叹息。
“柳原现在从不跟她闹着玩,把她当作真正的妻,俏皮话省下来将给别的女人听”[8]乍看好似是个好的结局,但是不是真正的幸福婚姻呢?这模糊的叙述中可见作者的高明之处,对女性命运的一种玩味:拼死争取、倾城机缘下才促成的的婚姻,到底如何只有自己才明白。也正因如此说明作者对女性命运的认识是悲观的,对女性命运的批判考量也就在于此。
相较于文本中作者对女性命运的平静诘问,在电视剧中却是以战乱之后的大团圆结局而戛然而止,趁着战争结束的喜剧结局相韵而成。但无疑是缺少了原文的思想深度,从这一点看影视改编是有所折扣的。
三、关于人性的认识
对人性的思考是作者们写作的主要方向,更是张爱玲写作的精髓所在。就《倾城之恋》而言,对人性的思考主要集中在:对不彻底的人的塑造。
对人性的思考更展现为对不彻底的人的塑造。参差的对照,写不彻底的人是张爱玲独特的艺术创造。正如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及:我的小说里,……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这时代的广大的负荷者。因为他们虽然不彻底,但究竟是认真的。他们没有悲壮,只有苍凉。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9]即张爱玲的笔下的人们多是不彻底的人。他们不是英雄,只是普通人,是软弱的凡人。但在他们的身上却更能展现时代的面貌,人性的本色。大时代的动乱中小人物的求生,更具有代表性。
具体到《倾城之恋》中的主人公流苏、柳原的更是不彻底的人的代表,对于人物这样的塑造,张爱玲则称:我喜欢参差的对照的写法,因为它是较近事实的。……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因之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10]他们依旧是普通人、平凡人,流苏仍是旧式的女性,而柳原依旧风流。也正因如此,他们的所作所为也是最普通最一般的人性彰显,是对当时时代最普遍人性的反映:面对战争的生死威胁时,求生是本能,一切都能谅解,真情远重于物质与承诺。
对这一点的解读,电视剧《倾城之恋》中是具备的。流苏再次返港之后虽渴望名分,却是愿意妥协于范柳原的。在港战的战争环境中,范柳原虽不情愿但也曾提及,如果流苏坚持,是可以给予婚姻的承诺的。这其中便有危难面前人性本能的真情流露。而战争中像范柳原这样的富豪,也成为普通人去扛包做力工已求生。这里更是对深层的人物,塑造普通人的展现。
参考文献:
[1]张爱玲.流言·张爱玲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
[2]同[1].
[3]同[1].
[4]张爱玲.流言·张爱玲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
[5]同[1].
[6]同[1].
[7]张爱玲.倾城之恋[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8]邹静之、刘亚玲.剧本倾城之恋(下)[M].作家出版社,2009.
[9]同[4].
[10]同[4].
(指导教师:叶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