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王雨薇
摘 要:《安娜·卡列宁娜》是列夫·托尔斯泰创作力最旺盛时期的作品,以四个家庭的生活为线索叙述的一部“家庭小说”。以安娜个人的感情生活为主线,通过安娜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冷漠、守旧、道貌岸然。安娜的悲剧是她性格的“推动”,更是当时俄国社会的必然结果。作家正是通过安娜的悲剧,反映整个社会的无耻与冷酷。
关键词:安娜;家庭;社会;悲剧
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宁娜》的开头就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将我们引入了对当时俄国社会的家庭的思考。
一、以安娜为主的四个家庭的悲剧
书中主要介绍了四对家庭的悲剧。奥布隆斯基与多莉的家庭悲剧,安娜与卡列宁的家庭悲剧,安娜与弗龙斯基的家庭悲剧,还有列文与基蒂这个幸福家庭的悲剧。
首先,是多莉和奥布隆斯基的家庭。他们的家是混乱的,多莉发现了丈夫奥布隆斯基与家庭女教师有暧昧关系,想要和他离婚却又因为孩子及种种关系下不定决心。奥布隆斯基利用多莉的思想斗争,请来了自己的妹妹安娜,让她劝服多莉不要和自己离婚,并且他还用甜言蜜语讨好多莉。安娜承认哥哥的做法不对,但仍然没有极力劝阻多莉离开奥布隆斯基去追自己的生活。
安娜与卡列宁的家庭在外人看来是得体的,适当的。卡列宁是安娜的丈夫,在彼得堡的官僚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安娜同样也是社交界的风云老手,他们生活得相当稳定。但是安娜在刚满20岁的时候就嫁给了卡列宁,没有享受到爱情的甜蜜就被家庭孩子束缚了心灵的自由,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当面对突如其来的爱情时,就被无情的打败了。
安娜与弗龙斯基的家庭悲剧更是注定的,安娜与弗龙斯基虽然是因情而结合,可是因为是非法的,注定得不到社会的认可。社交界对安娜关闭了窗口,弗龙斯基有渐渐对安娜冷淡,丈夫也无法挽回的时候,安娜只能选择逃避,卧轨而死是必然的结局。
列文与基蒂这个家庭,最终走向幸福,与之前的家庭形成对比。虽然基蒂之前对列文的爱不好好珍惜,对弗龙斯基迷恋最后被抛弃让她遭受痛苦,列文也因为求婚未果遭遇痛苦,两人都通经过了痛苦之后看到了生活的方向。基蒂和列文的婚后生活,虽然偶尔会有小摩擦而拌嘴,但是这就是平静的生活,是逃离了社交界的普通生活。
二、安娜悲剧的性格原因
以安娜、卡列宁夫妇为代表上层社会的家庭大都都有相似的问题,卡列宁比起其他的官员要更正直一点,他不交帮结社,在政界始终保持清正廉洁,也没有混乱的私生活。安娜在遇弗龙斯基之前也是一位优秀的贤内助,能够抵制诱惑,安分守己。在八年的平静的生活下,如果没有火车站与弗龙斯基的相遇,可能也不会遭遇以后的一切。但是与弗龙斯基在一起的安娜才是一个真正的快乐的女人,在意大利生活的时候,她与弗龙斯基生活在一起的初期,她不仅感到生活环境是这样新鲜和愉快,并且充满了生的喜悦。这就是安娜想要追求的生活,冲破社会对于美好生活追求的限制,希望社会认同她的真正的爱情。
上层社会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小秘密,可是面对别人的时候却依然对其他人的秘密品头论足,尤其是私生活。安娜的公开换来的避而不及,仿佛追求爱是不能正大光明的。正像她后来说的:“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一个活人,我没有罪,上帝就这样造了我,我需要爱情和生活。”安娜的大胆与勇敢不仅表现在她敢于爱伏隆斯基,而且在于敢公开自己的爱情,这就意味着向那个维护一切虚伪的旧礼教的上流社会挑战。
三、家庭不幸引发的社会深思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强大的西欧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势力的侵袭,西欧的经济势力与人文思想对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一股强大的冲击力,以人文主义为中心,反对蒙昧,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到处传播,冲击着传统的守旧的生活方式。然而在当时社会,女人婚姻完全自己做主还不能被接受。但是这些思潮也影响了那些上流社会的“文明人”,他们的生活在这种思潮的推动下开放了,却也为他们的放荡生活找到了借口。以安娜为代表的女人不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但是却可以在丈夫的允许下私会情人,如果不被另一半发现是一个非常值得驕傲的技巧,这种人很好的生存于这个社会之中,才导致了社会的冷漠欺骗,才会有安娜的家庭的悲剧,导致人生的悲剧。
作者希望追求家庭的幸福,然而贵族地主阶级的上层生活里,没有找到幸福的家庭。相反,倒是在农民阶层当中看到了幸福的家庭,感受到家庭的幸福,这是留给当时俄国社会深思的问题。在列文身上我们还能够看到托尔斯泰幸福观,他不满碌碌无为的贵族阶级的荒淫和虚伪,对农民朴素的爱情观大肆赞扬。
四、总结
看过安娜的结局,我们每个人都为她感到悲哀,却也无能力为她改变命运。社会的冷酷虚伪没办法融入她的真诚,鲁迅曾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却无路可走。”安娜追求个性解放,走上了脱离上流社会、背叛丈夫,抛弃儿子的道路,她坚定地寻找个人幸福,同虚伪道德进行着不懈斗争,但是我们应为她的抗争发出赞叹,同时对我们的社会进行深思。
参考文献:
[1]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M].草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2]马林贤.从西方文化与俄罗斯文化的交融看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M].西南民族学院哲社版,1998.
[3](苏)亚·波波夫金.列夫·托尔斯泰传[M].李未青,辛守魁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