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罗明秋
摘 要:柳永是北宋词坛大家,在其160首词中,出现“梦”字的词有29首,占18.1%,比例相对较高,值得我们思考。论文解析了柳词中“梦”意象本身所独有的理想性、生活性、情感性、共情性、共通性等特质;认为柳永梦词扩充了词的表现内容与方式,增强了词的情感表达的力度,扩大了其词传播群体,在中国梦文学史上应具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柳永;梦词;意象
梦是人类自然的生理现象,在中国文学中,对于梦的表现,源远流长。自《诗经》始便有《小雅·斯干》以梦占卜岁年吉凶,继“庄生晓梦”借助梦境的虛幻力量扩大梦境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华胥梦”、“黄粱梦”等文学创作展现了更多的可能性,“梦”成为文人抒发自我意识表达的方式。[1]宋代是词体文学的高峰,宋代记梦词比比皆是,但作为词坛大家的柳永,其梦词尚少有关注,值得探讨。
柳永的词作流传已久,并且其词中展现的文学价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其160首词中,出现“梦”字的词有29首,占18.1%,比例相对较高,值得我们思考。本文将结合“梦”自身所具备的特质对柳永梦词的思想情感、词体特色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一
在外敌侵扰较少的情况下,宋代的经济得到了较大地发展,农民的生产生活得到了一定的保障,呈现出一片安定的局面。繁华的都市生活,市民对于娱乐的需求都促进了宋代各类艺术形式的发展,词作为一种易于抒发词人情感并且容易被大众接受传唱的文学样式得到了较大地发展。
从现实的生活来看,柳永放荡不羁的天性与传统儒家的家庭环境相矛盾导致其悲剧,一生大多落拓不得志。因此,在词作创作中柳永不免将其内心情绪、所想所思寓于词作创作中,而“梦”则是他将内心感情寓于其中并且成为情感抒发的突破口,词作中描摹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梦的理想性
柳永生于仕官家族,自幼便受家族的影响、父辈殷切的期望,儒家思想中经邦济民的教养让他曾一度有强烈的报效国家的愿望。在此期间,我们不乏看到柳永创作出投赠词以表达自己的功名用世之志。如:
一寸金[2]
梦应三刀,桥名万里,中和政多暇。仗汉节、揽辔澄清,高掩武侯勋业,文翁风化。台鼎须贤久,方镇静、又思命驾。空遗爱,两蜀三川,异日成嘉话。
此词以成都特色风物作为开篇,并以短句铺排的气势,向读者呈现出一片详实繁华的成都景象。下篇以《晋书·王濬传》传中的“梦应三刀”的典故,暗赞益州太守的懿行政绩,借此来博得其好感以求功名。
柳永的投赠词并不算太多,但词中多次出现“荆王魂梦”等具“梦”词来暗示其所颂的官员,既委婉含蓄的表达了自己对于官员的赞赏之情,又能体现其渴望被举荐的希望,表达了积极立志从政的愿望。
此外,“梦断披衣重起”(《梦还京》)等词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柳永“梦”中所包含的理想色彩,仅仅数语便描绘出自己的不得志,用“断”字修饰“梦”更看出柳永心中理想抱负不能实现时的忧愁哀叹。
(二)梦的生活性
柳永的羁旅行役词被世人所赞赏,这得益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生经历给了他极大地感触。多次应试科举不第,任官又多次辗转不定,这些经历都导致了他内心的积郁与孤苦。生活中的种种思绪情感,都被柳永以细腻的笔法融入词作中,如:
轮台子
一枕清宵好梦,可惜被、邻鸡唤觉。匆匆策马登途,满目淡烟衰草。前驱风触鸣珂,过霜林、渐觉惊栖鸟。冒征程远况,自古凄凉长安道。行行又历孤村,楚天阔、望中未晓。
以“好梦”被“邻鸡唤觉”开篇,用悠远的鸡鸣声从听觉效果上自然地将作者的时空观由梦境转入对现实生活的描摹。将内心凄凉的感情通过“淡烟衰草”、“霜林”、“孤村”等意象进行渲染呈现,达到使读者感同身受的目的。柳永此番受挫后,身心俱疲。在下阕中接连暗借“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描绘出自己的悲惨现状,以及内心无限的留念与失意悲伤。无不暗含柳永的无奈,以及想要“返瑶京”、“千金笑”的想法。将“梦”与现实生活进行紧密贴切的联系,并为此词的分界线,“好梦”成为一个侧面反衬现实生活不如意,虽然对“梦中”的情景没有详细的描述,但以“梦前”“梦后”的巨大差异性仍可以有力地突出强调柳永羁旅生活的痛苦。
(三)梦的情感性
繁华的市井生活,歌妓的浅吟低唱,一心追求自由的柳永不免流连于烟花柳巷之地。这些经历都成为其情感吐露的来源,促成了柳永大量闺怨词的创作。
佳人醉
暮景潇潇雨霁。云淡天高风细。正月华如水。金波银汉,潋滟无际。冷浸书帷梦断,却披衣重起。临轩砌。 素光遥指。因念翠蛾,杳隔音尘何处,相望同千里。尽凝睇。厌厌无寐。渐晓雕阑独倚。
暮雨初霁之恬静,云淡天高之阔达。“此时相望不想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处的月华风景比张若虚所见有过之而无不及。然一“冷”字砭人肌骨致“梦断”,之前美景再美好也都全部化为空。而下阕则继写“梦断”后对千里之外的她的相思挂念。旷达如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柳永做不到,只是“尽凝睇。厌厌无寐。渐晓雕阑独倚。”因念而思,将内心的爱与思念的深切情感寓于梦中,别离时间之久,音信久不相知,“梦断”一词将柳永对远方情人忧思的情感溢于笔端、心头,更衬心中之悲伤。
二
梦产生于人的情感生活,以梦境的形式呈现出来,不同的梦境具有不同的意愿,而意愿的不同则影响着词本身所具备的价值。我们从柳永的梦词中可窥见梦让其词更具可读性与价值。
(一)梦的共情性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记载于《避暑录话》。娱乐的需求、歌妓们的传唱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柳永词的传播范围,但不能忽略的是,其词中“梦”的适时运用对词的传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梦作为一种虚幻的产物,是人类生命生活中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身心体验,存在普遍性与必然性。柳永词传播之广和“梦”意象本身所具有的共情性有着极大关系。“梦”不仅让柳永的生活情感有了寄托的载体,而且还拓宽了柳永词的表现内容,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意,羁旅漂泊在外的孤苦,思念恋人的想念……凡此种种,正因为词作中抒发了柳永自身的真实情感,同时涵盖情感内容之多,不管是身为朝廷官员还是身处街井市民,在接触了柳永的词作之后都能联想到自身的境遇遭际,从而对其词作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即共情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柳永词作的可阅读性范围变宽,词的接受群体也变得更广。
(二)梦的共通性
“梦的景象,梦的意识,梦的境界,梦的气氛,弥漫与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切领域,从这个特殊的角度说,整个古代文学就是一个由无数作家之梦共同构成的大梦。于是,我认为,梦正是那个千差萬的文学创作的一个共同的交汇点。”[3]这便解释了梦对于作家作品间产生了重要的联系作用,从这些联系中我们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也有了更好的参照作用。
“梦”在词中所具有的共通性很多,以词人用“梦”表达情人相思词为例进行比较分析。“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晏几道《蝶恋花》)此词以思妇的口吻记叙了自己日常生活,通过梦醒后对独身一人寂寞的感慨,转写现实生活中眼前“红烛自怜”、“垂泪”,表达出对男子深切地思念之情。
柳永词中也不乏以“梦”表达思人之情,如:“残梦断、酒醒孤馆,夜长无味。”但因其词多写勾栏瓦舍之中社会地位比较低的歌妓酒女,所以被很多人讥诮其只作淫词滥调,即王灼曾评柳永词:“唯是浅近卑俗,自成一体……虽脱村野,而声态可憎。”[4]李清照亦曾言:“虽协音律,而词语低下。”[5]柳永在《倾杯》中写道:“当无绪、人静酒初醒……梦枕频惊,愁衾半拥,万里归心悄悄。”柳永将男女相思之情进行细致描绘,不仅将自已羁旅行役所见所感融入词作之中,并且用男子在梦中思念女子的独到的视角,展现了超出一般闺怨思念词的高远境界。故《乐府余论》中曰:“柳永词曲折委婉,而中具浑沦之气,虽多俚语,而高处足冠恒流。”[6]这即是柳永词之一大特色。
综上所述,柳词中“梦”意象本身所独有的理想性、生活性、情感性、共情性、共通性等特质,让词的表现内容与方式更多样化,词的情感表达更具词人自身特色与魅力,在此过程中也增大了其词的传播范围,让更多的读者易于接受。鉴于此,柳永梦词在中国梦文学史上应有一席之地;对于柳永梦词的探讨也可成为窥见柳永创作内心的新方式,成为柳永词研究的一个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傅正谷.中国梦文学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89.
[2]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5:32.(本文所引柳永词均据此书)
[3]傅正谷.中国梦文学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22.
[4]王灼著.碧鸡漫志校正[M].岳珍点校.四川:巴蜀书社,2000:36.
[5]王延梯.李清照评传.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101.
[6]中华大典编纂委员会.中华大典.文学典[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461.
(指导老师:刘嘉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