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古典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略述

时间:2024-05-04

陈章华

摘 要:我国是古典文学大国,古典文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及丰富的内容,对于古典文学作品的赏析一直是我国中文教育中比较重视的部分,并且还有很多的学者专门做了研究,在文学作品中深刻理解古典文学的创作背景,同时在对古典文学的赏析中掌握古典文学所表达的内容及意境这对于古典文学的赏析方式探索尤其重要。

关键词:古典文学作品;审美特征

从古典文学的整体来讲,古典文学的诗词解读主要可以从作者创作的背景、当时的场景的转换以及作者的心态历程和文学的观赏及历史的点评等方面进行赏析。同时在上述几方面的鉴赏过程中需要我们准确掌握对于文学作品的定位以及创作的意境领会,把握住作品表现的中心观点及思想,深刻体会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本文主要针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创作历史及文化内容进行赏析及审美,探索关于古典文学审美的特征。

一、把握古典文学的创作背景

古典文学一直是我们最丰富的文化财富,并且在我国文学历史上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古典文学有多种类型,上有楚辞汉赋,下有唐诗宋词元曲,这些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古典文学之表达方式也不仅相同。在掌握他们的审美方式时,首先需要掌握的就是作者在进行创作时的历史背景。

以我国屈原楚辞代表作《离骚》为例,我们在鉴赏《离骚》审美特征时就需掌握当时的创作背景。屈原在楚怀王早年曾被信任,担任“左徒”之职,他“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待宾客,应对诸侯。”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是当时盛极一时的大国。但因为屈原自身的性格以及当时朝庭上的奸臣上官大夫以及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和秦国的使者张仪的挑唆,屈原渐渐失去了楚怀王的信任。公元前305年时,屈原在朝堂上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楚怀王并未接受屈原的意见且还因此冷落了他,楚国最后还是投入了秦国的怀抱,屈原被逐出郢都,从此屈原便过上了被流放的生活,而楚怀王也被秦国幽禁一生。晚年流放期间屈原创作了《离骚》。史记中记载,“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 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尤罹忧也。”;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国忧民以及满腔的愤怒皆是因为楚国当时的社会背景产生。《离骚》就是屈原依据当时的楚国的黑暗政治以及自己的不公正待遇而抒发的一种政治性的抒情词。不掌握这一背景,我们就无法对《离骚》进行准确的审美赏析,也无法理解屈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而“不淈其泥扬其波”的这一以身殉国的伟大而高洁的行为!因而只有充分掌握了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及作者在进行创作时的情感表达,才能很好地进行审美形式的赏析。

二、理解古典文学的思想内容

对于古典文学的赏析以及审美形式的探索还应注重对于古典文学内容的掌握。我国古典文学具有丰富的形式,前面提到楚辞,在后期也兴起了唐诗宋词元曲等其他形式。下面我们就通过唐诗进行分析,掌握其审美特征。

唐诗于我们并不陌生,它是我国古典文学上的瑰宝,是中华文化中重要的一笔,在唐朝兴起了诸如李白、杜牧、高适、杜甫、韩愈、刘禹锡等这些杰出的唐代诗人。在审美特征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掌握古典文学中作品的内容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及中心思想。

例如大家熟知的杜甫《春望》一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依据本诗字面的内容可知当时国家面临支离破碎,不变的只有山河美景;春天来了,人烟稀少城里草木茂密。作者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常年的连绵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信得上黄金万两。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通过在对这一诗歌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我们才能顺利的把握住作者痛心于百姓的生活疾苦,痛恨战争,愤懑而内心感慨万千的“感”与“恨”的诗歌意境及中心思想内涵。只有我们在掌握了文章的内容之后才可以顺利的进行文学审美特征的赏析及学习。这样不仅有利于我们掌握文学的审美特征,还可以增加我们对于古典文学知识的了解及涵养的形成。

三、结束语

古典文学一直是我国文化上的瑰宝,也是我国的长久的历史发展的见证,更是文化史上不可磨灭的重要部分,是一个国家民族强大与发展的见证者。对于古典文学的赏析以及古典文学的审美特征的掌握,一定要牢牢掌握住在了解文学内容的基础上文章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在创作时的历史背景,,只有真正的掌握住这些才能很好的进行文学古典的审美特征的分析。

参考文献:

[1]韩伟.20世纪中国美学“意象”理论的发展谱系及理论构建[J].文艺理论研究,2014,01:204-214.

[2]张江.当代西方文论若干问题辨识——兼及中国文论重建[J].中国社会科学,2014,05:4-37+204.

[3]王保生.《文学评论》编年史稿(1957—1966)[J]. 山东师范大学學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2:23-61+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