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陈玫伊
摘 要:弗吉尼亚·伍尔芙是世界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家,其小说内容对人性和自我意识的探讨,在现代文学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而目前对伍尔芙作品的解读大都停留在文学意义上的解读,无法全面分析其独特的意识流作品色彩。本文将从心灵哲学的视角,尝试用心灵哲学的内涵来阐述伍尔芙的意识流作品,探索伍尔芙所呈现给后人的人性观和哲学观。
关键词:伍尔芙;意识流;心灵哲学
心灵哲学,是以心灵和意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以心灵的起源、作用、本质、与意识的关系等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宏观层面对人类的心灵展开论述,并找出意识所依附的主体,分析心灵与人类本质之间的关系。而心灵哲学代表了对人类意识的探讨,其与文学在某种程度上是存在着相似之处的,文学是反应人类意识的最为传统的方式,人类意识通过文学形式的表达准确无误地传递给读者,并反应了人所认识到的世界、人与世界的关系等,这也必将涉及到心灵哲学的核心内容。因此对人的研究,如果溯其本源,必然也是对人本身心灵与意识的研究,心灵哲学能够反映出文学艺术中的核心要素,并在理解文学内涵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思维方式。本文将以伍尔芙的作品为例,探究意识流-这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中心灵哲学的影子,并通过心灵哲学的解读,更好的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文学和哲学内涵。
一、伍尔芙意识流作品中的心灵哲学
伍尔芙的作品,因为其浓重的意识流色彩而闻名于世,更因其独特的意识内涵,被文学界广为传颂。对于读者来说,伍尔芙的作品未免有些晦涩难懂的,但是真正能够被认识到和领悟到的内容,都需要进行一定的探究,才能够真正的体会到伍尔芙作品中的魅力。
伍尔芙作为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尝试用独特的个人视角来探析个人内心世界以及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小说人物的内心感受的描写,往往都能够渗透着对自我的追寻。以《达洛维》为例,在这部小说中,主要人物都在通过对自我的追寻来探究生命的本质,作者在小说中进行了集中的探究。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克拉丽莎在物质与精神的选择过程,就是对人生不断追寻和探讨的过程,她虽然渴望爱情,认为自己心灵中是一个富有激情的女性,却最终意识上选择了缺乏激情且十分平庸的达洛维,这是意识与心灵的冲突,也是心灵与意识之间的博弈。这一点在小说的细节中得以体现,特别是在克拉丽莎想要跟充满激情和浪漫色彩的彼得一起走,却收到自身的理性意识和自身地位关系的束缚,最终没有实现这一点可以看出,在心灵与意识的博弈中,她选择了安放自己的心灵,用理性和现实的一面存活于世。
伍尔芙作品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形象,但无一都反应了伍尔芙对内心世界的分析和探索,并对内心世界和谐状态的追求,这是伍尔芙在心灵哲学中进行反思的过程,都在她的意识流小说中得到了集中的反应。
二、心灵哲学视角分析伍尔芙作品中的意识流
心灵哲学中并不认为心灵本质是一个封闭的的、主观性的区域,与此相反,心灵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首要的作用就是以一定的方式将我们与环境、特别是与他人联系起来。人的主观状态在于人与他人的联系,这种关系在心灵哲学中被成为意向性,代表了人的主观状态。也就是说人类的所有主观意识都是心灵的意向性所导向的。这也就是伍尔芙文学作品中集中反应的内容。用心灵哲学的视角解读伍尔芙作品中的意识流,首先就要澄清心灵哲学中意向性的概念。意向性在指向性的意义上总是必须与“意图”、“想要”有着相关性。而文学作品中的意识流,也是跟随着这种主观的意识所进行的。
在伍尔芙的小说中,无处不在的都是这种对人类意识状态和自我意识状态的描述。一方面她联系到自己和大自然,又将意识投入到自然中,形成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并通过自己想要,愿意用这种意向性的活动来实现自己文学作品中的广泛内容。而在描述人与社会时,更多的是通过意识和心理状态在现实社会中的呈现来强调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状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也是伍尔芙作品所追求的重点,只有在处理不同人的不同意识状态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才能真正的互相认识,互相理解,最终形成一种友善且永恒的理解关系。在伍尔芙对自己的关注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内在的自我意识和心理状态一直都是促成伍尔芙作品的主要内涵,也正是在她不断追寻的过程中,实现了一种内心的平和状态,也成就了她众多的意识流作品。
三、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伍尔芙作品中所内含的心灵哲学内容,提出了用心灵哲学的视角来分析伍尔芙作品中的意识流内容。伍尔芙对自我意识和人类社会的探索,是她作品中一个显著且精彩的部分,她对和谐的强调也正是心灵哲学对人类内心平衡的追求,因此,对伍尔芙意识流作品的心灵哲学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深入探究作品,并得出更多利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全新解读。
参考文献:
[1]石毅仁.伍尔芙与意识流[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49-52.
[2]王李岩.从伍尔芙作品看其意识流创作[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79-81.
[3]余思远.弗吉尼亚·伍尔芙的意识流技巧评析[J].作家,2009,20:38-39.
[4]常如瑜.荣格:自然、心灵与文学[D].苏州大学,2010.
[5]王姝彦.当代心灵哲学视阈中的意向性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0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