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王海丽
摘 要:初读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丽丝·门罗的《亲爱的生活》的后,就觉得这部小说感情细腻,打动人心,那“长满青草的山坡,门前清澈的小河”仿佛也是我的故乡。本文试从文学的本源问题作为阐释视角来解读小说,主要有三点理解:第一,文学以人为本,人是文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第二,文学来源于生活活动;第三,这种生活与人之间是一种诗意的情感关系。
关键词:《亲爱的生活》;文学本源;人;生活
艾丽丝门罗是加拿大著名女作家,“当代短篇文学小说大师”,迄今为止出版的小说,多以女性为中心,探索普通女性复杂的心理与情感世界,在冷静、精致的叙事中,给读者带来阅读与心灵的震撼。《亲爱的生活》就是一部典型的代表作品,本文试从文学的本源视角浅析其中的一个节选。
一、文学的出发点与归宿点:人
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而人的生活活动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是以“自由自觉”为基本特性的。所谓“自由”,是指人的活动是建立在关于人对对象世界的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的,是有意识的,并以理性为指导的;所谓“自觉”是说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能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活动的论点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他启示我们,文学的出发点、联结点和归宿点是人,文学的确是一种“人学”。
一部小说的成功,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与否,是否人物个性鲜明,血肉丰满。就在《亲爱的生活》这本书的短短的一个节选中,我看到一个小心呵护孩子的母亲,“妈妈没有看见爸爸的车从小路上开过来”,而是“一把把我从婴儿车里抱出来”,这就是母亲。当然更为感人的形象是那个疯老女人奈特菲尔德太太,她用预先准备好的斧子吓跑弄错货的送货小伙子,她偷偷翻找“我”的婴儿车,她不慌不忙地绕着我们的房子吓的母亲躲在升降机旁......就是这样一个在小说头半段阴森恐怖的老女人多年后离开了故乡,早就也离开家乡的“我”得知她的消息却是在一份报纸上,她写了一首关于童年的诗,诗中的景象也是我的故乡,度过了她的青春的房子也是我们的房子。故事读到最后,起初的那种恐怖早已荡然无存。谁才是真正的疯人呢,那只是一名上了年纪的老人对于青春的怀念,对于家人的渴望。疯人与正常人又有什么界限呢,共通的却都是对于故乡的深切眷恋。故事到了这里,前后的对比更让我们为纳特菲尔德太太的形象而感动,思乡情就在这样一个老女人的表现中活了起来,这大概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文学”吧!
二、文学是生活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述的这个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被运用于对文学活动性质的解说,首先是列宁用“反映”这个词说明了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列宁在著名的论文《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中说:“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那么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会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在这段话中,艺术和艺术家应当反映生活的观点被鲜明地提出来。其次,文学反映论的观点在毛泽东那里,得到了更直接和更鲜明的表述。毛泽东说过:“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的确,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尽管所反映的生活并不一定要是真实的,但一定要是有真情实感的。这种反映的生活有可能是经过艺术处理的,像人们所说的那样“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但所反映的情感一定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能引起人类共鸣的,这样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亲爱的生活》所反映的所表达的这样一个思乡的主题就是这样一种真情实感。这种情感贯穿古今,在无数漂泊异乡的游子心中难以磨灭,展现在古今中外的各类文学作品中。在艾丽丝·门罗的《亲爱的生活》中,在《古诗十九首》的游子呼唤中,在唐诗宋词的深情厚谊中,正是艾丽丝·门罗的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所表达的感情,才是其最感人之处。
三、人与生活活动的诗意情感关系
如前文所述,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但正如马克思所说,如列宁所说,如毛泽东所说,毛泽东在充分肯定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后,同时也强调这种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因此他又说:“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综合起来来看,文学是人的生活活动的反映,但人与生活活动之间是一种诗意情感关系。
在《亲爱的生活》的节选中,作者所表现的生活其实也是一种诗意的生活。作品作为一部小说本身就是一部艺术作品,而在这部艺术作品中,又包含了奈特菲尔德太太所写的一首诗,作者将它作为一段内容完整的写了出来,更深层次看,这是一种艺术包含艺术的艺术审美处理,这就是人与生活活动的一种诗意情感关系。这首小诗写的感情细腻,温婉动人,以奈特菲尔德太太作为一个疯老太太的形象展现出来更打动人心,而“她说的就是同一片我曾以为归属于我的河滩”。到底是谁的诗我们不得而知,但这种审美处理确实充满诗意。
陆机曾这样描述文学创作过程:“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借助想象的翅膀,人可以遨游于审美的王国,在诗意的世界中流连忘返,从而使人的本质力量显现出来,使人能更深切地体会到自身的存在价值。
参考文献:
[1]爱丽丝·门罗.亲爱的生活[M].姚媛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15(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