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

时间:2024-05-04

翟勇

摘 要:唐代散文家柳宗元的文章“精裁密致,璨若珠贝”,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峰。其散文创作以寓言、山水游记和传记成就大,其中山水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它们在柳宗元笔下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柳宗元也因而被称为“游记之祖”。这些作品不仅景物描写细腻精工,视角独特,而且柳宗元把山水之美和自己的主观之情融为一体,情景交融。

关键词:柳宗元;山水游记;艺术特色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一生的文学创作极其丰富,但在贞元时期,由于他志在长安,努力施展政治抱负,所以重要作品不多,成就不大。这时期他多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面对政治的黑暗腐败,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但革新运动惨遭失败,柳宗元的的政治生涯也因此沉沦,先后被贬至遥远的永州和柳州,贬职的时间达十几年。长期的贬谪生活,给他的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尤其他的散文创作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是柳宗元在散文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也是作者悲剧人生的审美结晶,在中国散文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柳宗元的山水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源自于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他不仅描写山水细腻精微,多姿多彩,而且他将浓郁的感情注入到作品之中,来强化作品的抒情特性和艺术魅力。因此,读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不仅可以领略他眼中的山水风光,还可以体会到作者痛苦悲愤、郁闷不得志的真实情感。

一、写景细腻,多姿多彩

柳宗元对大自然山水有着长期的观察和敏锐的感受,因而能把握所描写景致的物态,对自然美刻画精微,洞察幽深,用“清莹秀澈,铿鸣金石”般的语言区“漱涤万物,牢笼百态”,其文笔简练而又生动。

如《至小丘西小石潭记》①,就是一片纯以写景取胜的山水游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游记中先闻水声,再觅小潭,写出了小石潭环境的幽静深邃;又借石之底,鱼之游,目光之影,写出了水之清,可谓精心独具;再用了三个贴切的比喻写出了溪流的蜿蜒曲折、溪水的流动态势和水光的明灭闪烁。

然而,在柳宗元的笔下,山水绝不仅一面,他们生动、奇特,而又多姿多彩,富有灵性。“水”有涧水,有潭水,也有溪水,这些水或平布石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石涧记》);或奔流而下,“流沫成轮,然后徐行”(《钴鉧潭记》);或因地势、流速的差异,呈现出“平者深黑,峻者沸白”(《袁家渴记》)的特点。

而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石,有横亘水底之石,有负土而出之石,园林之石,“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永州韦使君新堂记》),而山野之石则“涣若奔云,错若置棋,怒者虎斗,企者鸟厉”(《永州崔中丞万石亭记》),形貌态势各有不同。

至于林木山风,更是生气勃勃,气象万千,“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葧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颺葳蕤,与时推移”(《袁家渴记》)。

总之,无论是郁愤填膺时的憎山恶水,还是一人独游时的感山悟水,柳宗元对山水的描写绝不千篇一律,而是变化多端,形象生动,让人仿佛置身其中,身临其境,耳边响起流水的声音,眼前浮现怪石的形状,任凭衣角连同树叶、草木随风飘舞,任凭阵阵香气飘入鼻中,只有大自然有这样的力量,使人暂时忘却烦恼不快,以虚静的心神达到与自然的合一,正是柳宗元在《钴鉧潭希小丘记》中所说“清冷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的境界。

二、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不仅上承郦道元《水经注》的成就,体现了他对自然风光观察体味的深刻细致,而且又有了新的突破,他把自己的身世情感溶化于自然景物之中,在描写中贯注了一股浓烈的寂寥心境,使山水也具有了他的思想性格,从而借对山水的传神写照来表现一种永恒的宇宙情怀。

在柳宗元主要写于永州贬所的山水游记中,大都呈现的是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为世所弃的自然山水。作者或借景抒情,借“弃地”来表现自己虽才华卓著却不为世用而被远弃遐荒的悲剧命运。

如《小石城山记》就是对小石城山的被冷落深表惋惜和不平: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在第二段柳宗元“借石之瑰伟,以吐胸中之气”②。小石城山的奇石异水不在中原胜地,却弃置于荒僻的夷狄,隐喻着自己横遭贬斥,不得重用;望之不可见,投以小石而回音激越,经久不息的水声,正是作者貌似平静,实则极为不平的心境的象征;而对所谓造物之神的怀疑与批判,更是对最高统治者压制人才的行为的影射与职责。又如在《钴鉧潭西小丘记》中作者则直接抒写了对“唐氏之弃地”的同情。这些文章都具有“借题感慨”③的特点。

除了“借题感慨”,作者也会寓情于景,将主体情感不露痕迹得融注景物之中,令人于意会中领略作者的思想情感。如“永州八记”中最为人称道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将作者满腔寂寥之情于小石潭的描写之中,字字含情,句句蕴意。凄清幽深的小石潭,固然是他躲避尘世纷扰的佳境,孤独心情的寄托,然而,由于环境过分冷清,又非常人所能留,这正是作者既想退隐山林,却又不甘于长久寂寞独处的矛盾心情的写照,全文虽通篇写景,不加议论,却隐然展示出作者被贬后的凄楚悲苦的心态,令人读后为之平然心动。

可见,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无论是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无论是直接抒发还是融景之中,都远远超过了以往的山水名手,为中国游记散文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三、语言简洁,生动明快

柳宗元主张为文“意尽便止”,不要含混、拖沓。所以语言简洁含蓄,生动明快,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又一个特征。《永州八记》的字数都很少,《钴鉧潭记》短短不到二百字,已能生动地描绘出钴鉧潭的风光,可谓精简细腻,形容如画。《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语言更是凝练,工笔镌刻,构图鲜明。它以洁净的文字刻画小石潭,突出小石潭的水清和境幽。尽管作者被贬的抑郁之情积蓄已久,但作者并未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小潭“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冷清之境来表现心境,体现了含蓄之美。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既有对前人的继承,又有自身的发展。既有对山水的纯客观描写,又有在描写中将主观之情寓于客观事物的创新。他为我国的游记文学奠定了稳固的基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中国历史上光辉的一页,它的价值将在中国文学史上永存!

注释:

①柳宗元.柳宗元散文全集·愚溪诗序[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6.

②张伯行.唐大家柳柳州文钞[M].北京:中华书局,2010.

③林云铭.古文析义[M].初编卷五,1909.

参考文献:

[1]尚永亮.柳宗元诗文评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尚永亮.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

[3]翟满桂.一代宗师柳宗元[M].湖南:岳麓书社,2002.

[4]陈松柏,蔡自新.柳宗元与永州山水[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

[5]邓小军.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