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创新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时间:2024-05-04

摘要: 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结合自己的经历探讨了高校体育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内涵及如何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学 创新

一、引言

高校体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知识体系广博而严谨的课程。体育教学,不仅是把运动的知识、技术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更是对学生运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仍停留在以竞技项目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这种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是以竞技体育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以体育达标率和考试分数为标准作为评价学生体育运动能力的主要指标。体育成绩的考核与评定也是仿照竞技体育的评价方式,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学生的竞技水平和能力。这种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很好地发挥体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应有的作用,难以真正促进每个学生锻炼的整体效果和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因此,体育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时代赋予体育教师的重要使命,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二、体育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是指学校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简而言之就是指以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为主要目的所构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和模式,它是人类教育史的高级发展阶段,是能够提示、展现和强化人类创造性的理想化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创新教育把培养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过程中突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教育观念、体制、目标和方法都以“创新”为中心,最终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因此,创新教育也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创新教育的原则主要包括: 主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活动性原则;民主性原则;问题原则;激励法原则。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紧紧抓住培养创新人才这一核心环节,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在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体育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高校体育教育是培养人才创新精神的重要阵地。体育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之一,因为体育以它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吸引着大学生。它不单纯是理论说教,而是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布满在校园文化生活的各个角落。体育教育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内容。

(一)更新体育教育观念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体育教学中存在着整个课堂气氛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现象,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使学生产生兴趣,使其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就必须全力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比如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等。相互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得以充分提高。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课从小学到大学,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单一,使大学生已厌烦了被动的学习形式。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逐步过渡到半开放、全开放的教学形式,体育教师要积极探索和采取灵活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方法,进一步推广“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促进个性发展。例如,体育课的准备活动由学生分组轮流带。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可设计各具特色的准备活动方案,既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又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高校学分制的普及,原有的教育指导思想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新体育教育的观念,使之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求知,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新的过程。

(二)深化体育教育改革,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广,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单一地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保障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高校的体育教学正在向“育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素质教育思想转变。使大学生能掌握几种终身受益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技能,养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这并不意味着减少体育教学内容和降低体育教学质量要求,而是要从单纯的竞技体育教育思想向素质方向转变。在建立新的教学模式过程中,应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做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协调统一。这就要求教师在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向学生传授锻炼内容,教学生学会锻炼方法,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和体育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单一的“教与学”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使体育课的教学气氛宽松和谐,在课内使学生有一定时间的自由练习,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使学生将所学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转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培养和提高学生体育能力。

体育教材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情况的调查发现,有部分高校仍在参照老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教学内容。受教学大纲的制约,上课还是以传统运动技艺、增强体质为主,缺乏对运动项目本身所具有的潜能的开发。这种教学模式与目前体育科学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很容易使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学习兴趣。兴趣是创新的源泉,学生被动地学习是很难产生创新思想火花的。在高校现行的体育教材中仍以竞技体育的内容为主,没有考虑到现代大学生的体育兴趣与锻炼习惯,这种现象与应试教育以发展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的教育目标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在以素质教育为主旋律的体育教育中,就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材内容,重新构建适合于现代体育教育发展的教材体系,以满足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需要。为此,高校体育教材的构建应以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要来编制。其体系应从健身、娱乐、休闲等角度加以考虑,多选择一些难度小、易开展、趣味性强,融健康、娱乐、休闲为一体的项目,这样既可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的体育能力。

(三)建立评价考核机制,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保障

体育教学评价制度要坚持动态与时效性,随时间、环境的改变对其作相应的调整。对体育教学的评价,既要进行纵向比较,也要进行横向比较。高校体育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的实施,是实施创新教育最重要的激励手段。就目前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作为激发学生锻炼动力的纲领性文件有《体育课考试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这些“标准”在应试教育的情况下,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在以素质教育为主的现代高校体育教育下,其“标准”的作用明显不适应学校体育的实际情况。另外,“标准”在各高校的实际操作中,由于难度较大、结构复杂等原因,也没有真正得到实行。如果说“标准”是学生考试成绩的唯一参照物,那么,这个“标准”应是能激发学生锻炼热忱的,其考试就必须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诊断性、反馈性、评定性和激励性。然而,现行的“标准”没有起到这种应用调节作用。鉴于此,在以素质教育为主体,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体育教育中,建立多维的评价体系已是高校体育改革急待解决的问题。因为,体育能力评价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科学化前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起着导向、调节、激励和鉴定的作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有着直接的意义。那么,如何建立科学而合理的多维评价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锻炼的动力呢?我们认为,从学生的学习态度、成绩进步幅度、应用技术的能力等方面全面进行考核。有研究表明,在评价体系中多以三维评价为主,即学习态度+运动成绩变量。这种评价体系是值得借鉴的。它的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并能充分体现出学生体育能力的各个方面。即着眼于进步、侧重于明天、侧重于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体育基础上得到提高。

长期以来,对教育的理解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积累,以掌握知识的数量作为评价学习的标准,而且在评价学生的能力时,混淆了一般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区别。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促使学生创造性发展的良好氛围,也缺乏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大学体育教师的行列和促使体育教师不断创新的机制,致使其缺乏创新的积极性,创新能力低、成果少。相反,学习态度、运动成绩、运动成绩的进步幅度则是创新教育评价学生的主要内容。这种评价方法,不仅充分体现出学生体育创新能力的各个方面,而且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如果要改变教师评价体系的标准,在评价的内容、方式、标准上强调创新的比重,建立激励机制以鼓励创新。另外,还要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形成良好的文化体育氛围,促进高校体育创新教育的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只有牢固地树立起创新教育的观念,才能够培养出大批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人才。作为高校体育工作者,应充分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开展创新教育,为培养21世纪祖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志萍,杜钦信.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5

[2]李翠泉.创新教育与教师观念的更新[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4

[3]沈国星.实施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5,2

[4]赵泽群.体育课实施素质教育需要高素质教师[J].重庆大学学报,2001,5

(马维平,华东政法大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