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罗青平 王 俊
教育实习是师范专业学生锻炼和提高教学技能的主要途径,也是完成规定教学计划必不可少的环节。但由于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分散实习模式的推行为学校的教育实践的组织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同时基础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也对师范生的实践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亟待破解,解决和处理好这些问题对保证教育实习质量有重要作用。
一、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习时间短,内容形式单一
当前,部分学校的教育实习由于观念、人力、财力等各种主客观原因,实习时间普遍较短(包括实习前的见习一周和实习后的总结一周,实际上的实习时间只有4-6周),实习生普遍认为实习时间太短了。同时,实习内容与形式较为单一,主要是锻炼备课、上课的技能或充当教学助手等少量“规定动作”,忽视作为学习促进者的学业指导、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与应用、班级管理等全面的职业素质培养和锻炼,这不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实习指导难以满足学生要求
目前,高师院校的教师并非人人都能担负教育实习指导工作任务,有些教师只能胜任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但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学业务、班主任工作等不够熟悉,搞教育实习指导力不从心。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在调派教育实习指导教师时,也只能不论是谁,谁暂时没有教学任务就派谁去,致使教育实习指导工作质量无法保证。
(三)实习成绩评价存在漏洞,对实习生的评价过于笼统
在分散实习情况下,由于各实习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对实习目的意义的认识不同,对实习生的要求程度不同,缺乏统一的评定标准,因此实习成绩的评定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必然有一些成绩不能真实反映实习生的水平。对于实习生而言,最想得到的是在实习过程中的诊断性评价,这种评价有利于改进和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但实际情况常常是给出一个笼统的评价,这对于实习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帮助不大。
(四)稳定的实习基地少,且实习学校积极性低
由于我国招生人数的扩大,部分高师院校原有的实习基地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的见、实习需要。这既不利于师范生培养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基础教育自身的持续发展。同时,由于平时与中小学、幼儿园的关系疏远,实习时只立足于“自身”发展,很少考虑到实习学校的发展,与实习学校没有建立起一种互惠互利的机制,导致实习学校主观上对实习缺乏合作精神,对师范生的实习不够重视,积极性低。
二、加强和改进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对策与建议
(一)树立新型的师范教育实习观
学校要树立教育实习多元化的功能观、整体化的价值观和社会化的管理观。教育实习不仅是检验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学质量、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职业技能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实习落实办学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教师职业素养,发挥服务基础教育的功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各级各类人才已经被推向了市场。
(二)进一步完善实习管理措施,加强对实习生的指导
由于学生就业和支教的需要,原来高度集中的实习模式有所改变,分散实习的情况越来越多,形成了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的运行方式。分散实习给学校管理带来了难度,要寻求相应的措施来加强管理和指导,从直接的微观管理变革为间接的宏观管理。
(三)保证充足的教育实习时间,提高实习效益
教育实习相对较短是高师院校共有的弊端,它客观上不利于对学生深入、全面地指导和考核。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适当延长教育实习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指导和实践。实际上,这个问题已引起国家教育部的重视,在2007年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高师院校要因地制宜地组织高年级师范生,到中小学进行不少于一学期的教育实习。这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意义重大。但要使其产生良好的效益,各师范院校在调整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充实实践教学的内容、合理安排实习计划还要进行许多创造性的工作。
(四)加强与教育实习基地的互动,提高教育实习指导的质量
伴随着我国高师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要积极借鉴国外教师教育改革的经验,大力加强与中小学和基础教育机构的联系,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教法及科研合作等各方面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积极为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等服务等。高师院校和实习基地应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长期和广泛的合作关系,联手共建广泛、稳定的实习基地,走校校互动,共同发展的道路。同时,在校校互动这个平台上,一方面学校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教师教育实习指导能力,积极鼓励和提倡教师去熟悉中小学等基础教育,可以让教师通过专题调研、与基础教育教师联合开发课题、到实习学校顶岗工作,全过程参与实习学校教育教学等方式,使一大批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实习学校的教育资源,改变在实习工作中,实习学校的老师处于较为被动的局面,除了要对学生的教学过程进行具体指导外,还要让实习学校的教师充分地参与到实习工作的策划、实习计划的制定和实习工作的研讨和总结中来,使教育实习指导的水平逐步提高,指导质量得保证。
(五)建立科学的评定标准,使实习成绩的评定成为学生积极实践的动力
教育实习成绩的评价必须服务于培养实习生的实际教学能力这一总的目标,只有全面公正的评价才能引导实习生积极沿着正确的方向朝着教育实习的总目标前进。要全面按照教育工作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教育调查给予相应的分值比例进行评分。针对分散实习的成绩评定,如果只参考实习学校的成绩评定,则会比较主观和片面,难以客观和全面,可以考虑采用三段评分法:将实习前、实习中、实习后三个过程都列入评分范围,既可以对比学生经过实习后的进步,又能让学生重视实习的每个环节。同时,要加强成绩评定的透明度,做到 “公平、公正、公开” 。使实习成绩的评定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从而保证实习成绩评定起到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勤于实践的作用。
课题项目: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本课题(编号:NSZD-09-03)
参考文献:
[1] 徐汝玲. 外国中小学教育管理发展史论[M]. 北京:红旗出版社.2000
[2] 胡家会. 构建面向21世纪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模式[J] .高等理科教育.2000.3:45-62
[3] 刘集伟. 谈新时期高师教育实习的改革[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2.1:31-32.
[4] 王文静. 关于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理性思考[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1.5:61-63
[5] 陆 健,韦长发.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理性思考[J]. 理工高教研究. 2003.6,第4期
[6] 于 辉. 华南师范大学改革教育实习模式[O]. 中国青年报. 2004.2.1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