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

时间:2024-05-04

付红霞 吴培森

“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者得之,贤者未必识也。故飞走迟速,意近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欧阳修在《鉴画》中指出萧条淡泊、闲和严静趣远之心,这是中国山水画之极谊,也是欧阳修所提倡的古文之极谊。“萧条淡泊”植根于一种恬淡,把对于世情的关心隐藏起来的心理,它反映的是在封建集权的社会背景中,文人士大夫这一特定文化群体的人文心理。尤其是在唐代文人画被提出后,宋元明清文人画日渐成为中国绘画的生力军,以其写意之长,使中国传统绘画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精神的体现。

艺术是以美为其根本特征的,在抒情性质的文艺作品中,意境则是艺术美的体现。意境是情与景、实与虚、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有了意境便有了象外之象,味外之味,艺术作品便会有不尽之意,呈现出强烈的感染力。如诗词中“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一种通过移情而造凄苦之意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豪情壮志溢于言表。同样,绘画之美也与意境密切相关。李可染说:“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言:“写画不必写到,若笔笔到便俗,落笔之间若欲到而不敢到便稚。唯习学纯熟,游戏三昧,一浓一淡,自有神行,神到写不到仍佳。”“自有神行”便是有意境之意。

文人画亦称“士夫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以别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王维为其创始者,并且为南宗之祖。“文人画”的作者,一般回避社会现实,多取材于山水、花鸟、竹木,以抒发“性灵”或个人牢骚,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修养,对画中意境的表达以及水墨、写意等技巧的发展,有相当影响。

淡泊的意境源于中国哲学庄学的以自然为本。庄子在《知北游》中讲“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个大美就是庄子的“道”,至高无上的“道”。这里的“道”其实即指自然,故美就是自然。庄子的审美标准是:崇尚自然本色之美,反对人工雕琢造作之美。所谓“即雕即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刻意》。此外,《刻意》中还说:“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这里的澹然就是“恬淡寂寞虚无为”之意,即自然无为。在庄子的许多寓言中,都阐发了他这种反对雕饰、提倡顺物之性,反对束缚个性发展的道家思想。庄子的审美趣味不在于人而在于天然,不在于伦理道德而在于自然本性,不受规矩方圆的约束而要求人格的自由独立。如此超逸的道家精神与尚现实功利的儒家形成鲜明的对照,具体到中国古代绘画中便也演化成为了面貌迥异的文人画和院体画。文人画旨在追求个性的鲜然表达,而院体画则以“成教化、助人伦”之目的为封建阶层意趣服务。魏晋之玄学讲求“超然世外”、讲清谈,也是源于庄学,故文人画也多表现出尚简、尚淡、尚自然之形态。总之,自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建构以来,便在意境创造中不断对庄学道家思想进行着诠释——“任自然之性”,这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精神之精深意远之处。而淡泊之意境便是“自然之性”的延伸和体现。

谈淡泊,须知是文人画意境的淡泊,院体画家少有。淡由玄而出,淡是由有限通向无限的连接点。顺乎万物自然之性而不加人工矫饰之力,此谓淡。淡泊之所以为文人高士所专有,在于文人作为社会文化阶层,上受集权政体以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入世、忠君的压制。下又与一般的画工、匠人又有修养学识和社会地位的差异。因而文人对社会政治文化会有他们独到的见解和认识,但文人始终不属于封建统治阶层,他们的创见也不可能随意地凌驾于统治者意志之上,除非是文人们的意志与统治阶层吻合。从历史上来看,往往文人会扮演一个起初是豪情壮志,积极入世、登入仕途。可是后来又会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而终以作画抒志寄情于山林。即使是身在官场,由于文人与政客的个体性格差异,也是崇尚古淡天真,朴实无华。当然这亦是一种“大隐”的境地,较之小隐于山林更需逸士之气和超然世外的勇气。大隐者虽身处俗世,心灵却因自由超逸而获得无比的快乐,正因为心灵置于俗世之外,甚至能够更清醒客观地去解读世俗万物、人间百态。解读之后,便产生一种对世态的平淡之感。因为了解透彻了便不把世态之理当作可敬畏的东西了。由上可知,文人与淡泊有不解之缘。那么文人画体现平淡简远的淡泊意境便在情理之中。

在文人画范畴中,“士气”“逸格”“性灵”均为追求意境的自由放逸,即淡泊。在文人画中,淡泊之境也多有体现。“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奇趣。”(《经进东坡文集事略》第六士卷《书唐氏六家书》。)“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侬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书黄子思诗集后》)。

逸格是中国古代绘画的最高意境,也是文人画淡泊意境的重要内涵。唐张彦远将“自然”高置于神与妙之上,黄休复对画品提出能格、妙格、神格、逸格四格之说,并把逸格置于其他三格之上。他对逸格定义为:“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日逸格尔。”拙规矩于方圆,是以规矩之于方圆为拙;此即朱景玄之所谓“不拘常法”。“鄙精研于彩绘”,是以精研于彩绘为鄙;这是在颜色上超越了一般的彩绘,而归于素朴的淡彩或水墨之意。“逸”是自然而然之意,因而逸格追求的是与“清”“远”“旷”“达”相关的自然天成的意境。超脱世俗沉浊的“逸”,包括清逸、超逸、高逸、飘逸。逸格着眼于画家本人生活态度和生活情趣,将“逸”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融入艺术创作,这无疑是文人画的淡泊意境中很重要的精神内涵。如果缺乏“逸”气,文人画也失去了最重要的精神精髓,便也难称其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代表。

逸格是“笔简形具,得之自然”,一方面它包含了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的任自然,另一方面也包含了超越世俗礼教的崇简。倪云林论画“仆之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式,聊自娱乐”。倪云林画山水,多置空亭,他言“亭下不逢人,夕阳澹秋影”。苏东坡《涵虚亭》诗云“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空寂中生气流行,鸢飞鱼跃,是中国人艺术心灵与宇宙意象“两镜相入”互摄互映的华严境界。陈继儒在《妮古录》称“云林画古淡天然,可称逸品”。“倪迂画在胜国时,可称逸品。昔人以逸品置神品之上,历代张志和、卢鸿可无愧色。宋人中米襄阳在蹊径之处,余皆从陶铸而来,无之能者虽多,然率承宋法,稍加萧散耳。吴促圭大有神气,黄子久特妙风格,王叔明奄有前规。而三家未诜纵横习气,独云林古淡天然,米痴后一个而已。”人物画的“逸格”代表南宋梁楷,性情豪迈狂放、嗜酒自乐,擅用简笔而达神妙。他的《泼墨仙人图》笔墨精炼、形简而神俱。仙人圆头大肚、慢步前行,宽衣露怀、似笑非笑、醉态可掬。笔断气贯,寥寥几笔,眯眼微醉之态呼之欲出。“画法始从梁楷变”(《南宋院画录》引古汴赵由樵语),“飘逸”之风体现了他对自由潇洒的“逸格”追求和革新。梁楷不拘于宫廷画院的名利束缚,以平淡严静的非功利之心以获得内心的超然逸远。酣畅淋漓的《泼墨仙人图》中,仙人的自然洒脱正是他性情的流露和内心对自由旷达精神追求的写照。endprint

中国古代绘画中,画萧疏淡泊之趣,题材形式上多为“四君子”(梅、兰、竹、菊),“岁寒三友”(松、竹、梅),秋岚夕照,枯木、寒林这些清逸脱俗的东西与中国绘画中的“贵在自然天成”相一致。那么在绘画的表现载体上,水墨又扮演着淡泊精神的忠实传达者。文人画家找到了表现“微茫惨淡“之境的最恰当的绘画形式——水墨画。水墨画中以焦、浓、重、淡、清来概括世间万物之色,即“墨分五色”,唐代王维也称“水墨为上,后人宗之”。水墨画中黑白二道即是老庄中的阴阳变幻,自然之道,故可以说水墨本身也是意淡闲远的淡泊意境之体现。水墨形式的特性,一是素,“洗尽铅华,卓尔名贵”(黄钺《二十四画品》);二是空灵,易“得之于象外”;三是沉静,可得“不彰声而声全”之妙(《庄子·齐物论》郭象。清代文人郑板桥一生以墨竹抒写胸臆,一枝一叶尽显其淡泊高远之士气与志趣。板桥以竹入画,以竹入诗,“竹”堪称板桥平身之写照。板桥为官入仕之时清廉为民,将平民百姓之疾苦时时包纳于心胸,于是便有“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忧思远虑。也有“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的自省自照。但他一生仕途坎坷,终辞官退隐,临别告退之时,仍画竹吟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板桥内心精神的淡泊超远,成就了墨竹清雅脱俗的意境内涵。

宗白华先生说“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素、空、静是时空状态,也是精神状态。苏轼以禅论诗,求空、求静、求淡,说“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这也适用于论水墨境界:寓动于静,寓充实于空灵。寓无限景象于恍惚迷潆。清代画僧八大山人弃媚俗而追冷逸,开创文人水墨大写意又一至高境地,成为后人称颂和启迪的典范,其清高绝俗的艺术品格与深度对之后的水墨写意影响极其深远。画山水之枯寂萧索,写花鸟之孤绝傲立。八大的画面包含了空、静、寂,从而延伸出宏大的画面气势,呈现出独特的淡泊氛围。奇石、怪鱼、孤鸟、枯树这些毫不起眼之物,在他的画笔造就之下神貌俱全。八大笔下的鱼,方形的眼睛,瞪目而视,眼神傲然不羁,这正是画家内心心境的自然真实的写照。八大山人将对家国已逝的个人情感隐没于道劲的豪迈笔触中,正如郑板桥称他的画:“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在恣肆、放纵、简括、夸张的笔法之下,弃形似而取神似,呈现出怪狂奇绝的淡泊意境,体现了八大山人纯粹的精神追求。八大山人的写意水墨因内在精神的淡泊而意境超远。

淡泊是文人阶层独有的对封建社会政治文化可知、可感、可叹的外化,是文人与自然之道融合的体现,是物我两忘的境界。淡泊是归于平淡天真,远离尘世之浊污后在主观内心达到快乐自由之至境。淡泊是形式与内容共同的淡泊。有一花一木,一山一石的简淡天真,也更有作画者对画面形象投射的主观心志,使逸远之景成为“有我之景”,蕴含独特感情色彩。以水墨为主要手段的文人写意、源于文人阶层简淡逸远的个体特性。这种淡泊情怀也是中国历史与文化长期积淀而成的。淡泊萧疏是中国文人画意境的主体,也是中国文人画所独有的意象特点。“宁静以致远”,正是这是无功利的淡泊之心,才使文人画艺术意境更加空灵超远。中国传统绘画因文人画而灿烂,文人画因淡泊而有意趣。萧条淡泊是意境,是精神,是归属于文人的内在精神寄寓。

(作者单位: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张涛)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