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李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端午临近,院内小菜园里的蔬菜水嫩水嫩,门前老树新抽出的枝叶越来越茂密,远处田里的庄稼绿油油一片,村庄里弥漫草木的清香。母亲终于脱掉厚重的棉衣,换上了淡紫色的毛衫,母亲梳着稀薄的头发,似是自言自语着自己从小最喜欢紫色。那时,叶秀丽也就十岁左右吧,而母亲年纪已经不小了。待母亲收拾好头发,端着她的针线笸箩出了屋门,懂事的小秀丽便忙忙搬了小木凳送到母亲身边。初夏的风吹过,农家小院里惯常的一幕上演:穿针引线,各色小布头变戏法般在母亲的手中成了一个个小物件。小兔子、小金鱼、小猴子等各种小动物传神至极,麦穗、荞麦粒、辣椒、南瓜等更是逼真,而老虎、金龙、狮子的形象,对母亲来说也是拿手好活。那几日,忙完家务,母亲总是热衷纠缠于针线和碎布,还有香草、剪了形状的硬纸片、硬币都待在笸箩里,等着母亲备用。秀丽是得力帮手,她会用毛线缠绣球,会把香草填充进兔子或老鼠的小肚子,让它们好看又好闻。对秀丽而言,没有很多功课要做,对那些五彩丝线和布头的喜爱胜过了课本上的故事。小秀丽扑棱着大眼睛盯着母亲针起线落,看过一会儿,也不吱声,自顾拿了笸篮里的针和线,学着母亲的样子将碎布头缝起来。像什么呢?母亲拿过秀丽手中的“布疙瘩”细端详,秀丽说是“包子”,母亲再看,果真是节日里做的糖包子模样。母亲嗔笑:这女子!见母亲表扬的眼神儿,小秀丽忍不住就地蹦跳起来,母女俩的笑声在小院里荡漾,惊飞了晾衣绳上歇息的鸟雀。“八岁学针线,十三进绣房。进入绣房绣鸳鸯,百样故事都绣上”,多年以后,当秀丽在甘肃庆阳的香包制作手工作坊听到这民歌时,她想起久远的小院和已故的母亲,还有那些朴素却带着母亲手温的香包,不由得泪流满面。“女孩七八岁捉针穿线,十岁左右开始绣鞋垫,是练针功的第一关,绣下的针脚要左看是行行,右看是样样”,指点秀丽绣香包时,母亲经常念叨着民间关于女红的一些顺口溜,当然,小时候她自己也是像秀丽一样缠在母亲脚下学着做针线的,她的母亲也是这么念叨给她听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说得太有道理了。”秀丽给我说着这些过往时,感叹道。等母亲教会秀丽一些基本针法后,她常常一个人摸索着做,比如,给自己做一个花布书包,还要绣上花边。在衣服兜、帽子或毛巾上绣朵小花,给布娃娃做绣花鞋,给自己缝绣花手绢。“就是喜欢手工制作,凡是看见别人手里能做的小玩意儿,自己就想学着做一做。”用山桃核串手链,用麦秸杆编篮子,糊制花灯她都尝试着去做。做出的东西总是赢得同伴的艳羡,连几个姐姐也啧啧称赞小妹的手艺不错。
说起剪窗花,秀丽显得有些激动。大年将至,通铺大炕烧得比往日更暖和,母亲、婶子和姐姐们炕头炕角坐了,各自拿了剪刀开工。五颜六色的油光纸,小巧的剪刀任由一双双巧手把持,花鸟鱼虫剪出来了,甜蜜爱情剪出来了,丰收图景剪出来了,伟大母爱剪出来了,回汉团结剪出来了,军民鱼水剪出来了……哎呀呀,那传统的手工剪纸栩栩如生,都被大炕上的女人们剪出来了,一个个排开,比比谁剪得更好,母亲的评价往往最权威,因为母亲不仅针线活儿在方圆几十里出了名,剪纸手艺也是数一数二,自然是大家的师傅。这个时候,年龄最小的秀丽也是不可忽视和小瞧的。让大家惊讶的是,她不用原样,全凭自己的想象画出样子去剪。就算剪得有些粗糙,但那些新鲜的造型让大家感到眼前一亮。得到表扬的秀丽有些少年老成的样子,捋捋额前的刘海,又自顾剪去了。
不惑之年,在距离老家并不远的小城里,回望当年乡村里那些绣着和剪着的时光,秀丽内心涌动着缕缕暖意和丝丝忧伤。那些清贫单调和温暖充实并存的日子啊!
梅花香自苦寒来
用家人的话说,秀丽就是因为热衷于绣花和剪纸,才耽搁了学业。
1991年,高考落榜,叶秀丽去原州区开城小学当了一名代课教师,月工资49.5元。她似乎并不后悔这样的选择。在学校里,她当班主任,教数学,也教孩子们手工制作。那间简陋的教工宿舍,被叶老师布置得“很文艺”。砖头垒起的脸盆架,用纸包了,又在上面画上图案。桌布上也绣了自己喜欢的图案,除了教案书,桌子上还摆了“花瓶”,是用饮料瓶剪成的,插花可以随时更换,全是自己的手工制作。第一次发工资,花20元钱从别人手里买了一把旧吉他挂在墙上。课余时间,她弹拨几下,引得孩子们围在她身边,久久不愿离去。有了示范,孩子们似乎更懂事,他们学着老师认真写教案的样子写作业,认真做手工的样子做手工,认真布置宿舍的样子布置教室,跟孩子们在一起,她淡忘了曾经的梦想是当一名医生。她仍是喜欢刺绣和剪纸,这让有着同样喜好的孩子们更是崇拜她,而这崇拜,又成了激发她想学得更好的因素。1995年,经过考试,叶秀丽正式成为一名在编教师,并在固原进修学校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这两年,算是她接受正规的教育学业,当然,美术课更是她的钟爱,她利用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提升着自己在绘画、刺绣和手工制作方面的技巧。1997年,从进修学校毕业,叶秀丽分到固原县南郊乡小马庄小学任教。自身的喜好和悟性,再加上后来的学习,教孩子们绘画和手工,叶秀丽已经算是比较专业的了。她辅导的学生简笔画、布贴画多次获得全区中小学生手工作品大赛奖项。
2000年,叶秀丽通过层层选拔考试,成为固原市特殊教育中心的一名教师。
2002年9月,叶秀丽被学校选派到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为期两个学期的《苏绣设计与制作》的专业学习。在学院陈列室里,叶秀丽第一次看到众多刺绣名作和一幅幅巧夺天工的书画作品。其中一幅刺绣作品《蒙娜丽莎》深深吸引了她,用丝线可以将蒙娜丽莎绝世的微笑如此传神地表现!叶秀丽第一次意识到苏绣的神奇力量!
时任苏州刺绣研究所苏绣艺术大师的朱云媛老师担任叶秀丽的辅导教师。初次接触苏绣,叶秀丽感到非常困难,但她自己喜欢,也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所以面对困难,她并不惧怕。积极请教老师,独自苦苦琢磨,和同学切磋交流,叶秀丽用最短的时间战胜了初次接触苏绣的困难,朱老师看着她绣成了一片叶子,一株草,一束花,一只鸟,也看到了这个来自自西海固女子身上所携带的认真好学和聪慧柔韧。一幅简单的作品,她绣了拆,拆了绣,反复多次不厌其烦,只是为了更快更好掌握苏绣“精、细、雅、洁、齐、顺、匀、密、光”的艺术特点。有好几次,吃饭时间到了,一起学习的同学不见叶秀丽,打电话过去,却说还待在教室里做针线忘掉了;为了学得更快,晚上宿舍熄灯后,叶秀丽在楼道里借着灯光还赶着做活。
“善绣者必善画”,为了更好地学好刺绣,在叶秀丽的要求下,老师安排她跟绘画班的学生上绘画基础课。她早上画画,下午做刺绣,晚上练习刺绣“上绑后勾勒画稿”的勾线基本功。每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也思乡,也想家,也劳累,但心中的信念支撑着她,不能虚度这难得的机会,得抓紧时间,多学些技艺带回去,家乡的姐妹们需要,学校的孩子们需要。辛苦而充实,一学期倏忽而过,刺绣技艺突飞猛进,绘画水平大有提高,老师提到叶秀丽,总是啧啧的赞叹声:“这女子,能吃苦,肯上心,没有啥能难倒她!”放寒假了,叶秀丽带回了她自认为比较满意的苏绣作品:《菊》《桃花》《豌豆花》《鱼》《原野》《落叶》,还有她的多幅速写、白描、工笔重彩、素描。江南的柔和温润,滋养着西北女子倔强好强的心灵。刺绣、画画方面该补的课太多了,下一个学期一定要抓紧时间学习,回家的列车上,叶秀丽归心似箭,却还苦苦思谋着学习的事情。趁着假期,叶秀丽整理了一学期的学习笔记,并认真撰写了学习心得体会,她知道,这些资源不是独属于自己的,而是要传播给家乡从事刺绣的人,传播给特教中心她的那些学生。
苏州学习第二学期开始,刺绣课程任务更重,学习难度较大的散套针法,刚接触一时不得要领,绣不出效果,她一遍遍请教,琢磨,功夫不负有心人,等到一幅作品快绣完时,她就基本掌握了散套针法的技艺,而且绣制的效果令老师和自己都比较满意。叶秀丽还清晰记得在苏州学习时那些艰苦而幸福的时光。六月初的一个凌晨,她在学院的最后一幅结合多种刺绣针法绣制的作品,也是毕业汇报作品完成了。端详着那幅浸透她汗水的刺绣作品,无论色彩、形象、构图章法、画面的质感效果都让她兴奋,她有一种成就感。毕业汇报展上,叶秀丽的那幅《和谐》获得学院师生的高度赞誉。一学年时间,叶秀丽学完了学院正常在校生几年的刺绣课程。而其间所承受的苦楚,只有她自己知道。甘苦自知,不言后悔,况且,她那么喜欢,那么执着,因为绣,她有了不一样的人生。
2009年初秋,叶秀丽再次被派往苏州刺绣研究所学习《双面绣国画山水的设计与制作》,苏州刺绣研究所中国刺绣艺术大师吴玉英老师担任她的指导教师。吴老师已经七十九岁了,但精神状态奇好。双面绣的学习比单面绣更难掌握,但看到吴老师严谨细致的为她授课,手把手教她针法,她感到信心倍增。那段日子,面对有着精湛技艺、认真负责、和蔼善良如母亲般的吴老师,叶秀丽感到前所未的踏实和安静。“绣得好”“绣得真好”“色彩敏感,悟性高”这样的评价不断从吴老师嘴里说出,老师的赏识是她最大的动力,她陶醉在学习的乐趣中,陶醉在美的享受中。四十多天后,一幅精美的双面绣古山水《山腰楼观图》完成了,传统双面绣的针法和技法她也应用自如了。《山腰楼观图》作为学员优秀作品被陈列在苏州刺绣研究所精品展厅,当时标价人民币13450.00元。秋日苏州,色彩丰富绚丽,气候温润宜人,教室门前,吴玉英老师盯着叶秀丽手中的丝线起落,风过处,不显山漏水,那些精巧的花朵、叶子,那些逼真的飞鸟、鱼虫却活生生从这个沉静温婉的西北女子绣布上显出……
2014年10月,叶秀丽带着特教中心的十多名姐妹前往甘肃庆阳手工作坊学习香包制作。传统工艺的朴素和经典,让她和姐妹们从心底发出了赞叹之声。十多天的学习,她们互相督促,夜以继日,只是为了能将更好的技艺带回家乡,带回课堂。庆阳学习结束,她们又风尘仆仆赶往西吉,跟赵继民师傅学习编织。任何一门技艺的学习都不是容易的,做编织活儿似乎更累,姐妹们的双手都被磨得粗糙干裂,但她们劲头十足,学得又快又好。
“刺绣是视角形象艺术,而刺绣作品若要具备很高的审美价值,就必须以鲜明生动的刺绣语言来充分表现对象的形与神。同时还要根据刺绣对象的特征,选用合适的针法和丝线,按照其光线、色彩的变化以突出其质感和立体感,达到‘绣如画,绣胜画的艺术效果,在有限的空间里表现无限的审美内涵。”这是叶秀丽记录在所有的学习笔记扉页上的一段关于刺绣的书面阐释,读起来不难,可要真正消化为自己的东西,达到手起线落、绣布生辉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正因为此,她格外珍惜每次培训学习的机会。
每次学习归来,叶秀丽都会以各种形式分享给同事们,教给她的学生们。面对老师的耐心教授,孩子们总是努力做得更好,这让叶老师深感欣慰。
2005年,全国中小学生劳技作品大赛中,特教部的七名学生作品获得一二三等奖。200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九年义务教育验收时,学校布置展室,所陈列作品全部是特教部学生的作品。验收组从展室整体布置到每一件作品,都给予高度评价,当时验收组的王沾老师感叹:“在这么个地方,还有刺绣?!”叶秀丽清楚地记得,她听到这句话时,泪水不由涌上眼眶,有哭泣的冲动……200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四届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中,学生仇向红的刺绣作品获得一等奖。2012年,学校承接全区特殊教育论坛,所有赠送的礼品都出自学生之手。2014年8月,固原市第五届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中,学生杨小强获得剪纸二等奖。2014年9月,宁夏首届妇女手工大赛及优秀作品展中,已经毕业的仇向红获得刺绣一等奖。而叶秀丽自己的作品,也多次获得各类奖项,并在《固原日报》《宁夏日报》刊登,宁夏电视台做过专题报道。撰写的论文《特殊教育之现状》在全国特殊教育论文大赛中获奖。
技艺在身,叶秀丽深感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不论作为固原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还是作为一名特教老师,她都尽其所能,将技艺传授给更多需要的人。这几年,叶秀丽先后被原州区光大职业技术学校、原州区妇联、固原市妇联、固原市职业技术学院、西吉县大滩村村委会聘为刺绣辅导教师给无业妇女、待业青年、残疾人员上课。亲切随和、踏实认真是叶秀丽留给学员们的印象。作为辅导教师,每一次参与,都会让她生发一定要把刺绣技艺更多更好传授给更多需要的人。看到曾经带过的学生因为刺绣手艺而自己可以养自己,她万分感慨;看到辅导班的姐妹们因为刺绣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她格外欣喜。
光线充足的书房,秀丽坐在绷架前,上身微倾,低头,观察绣布上的竹叶。仔细端详一番后,深灰色的丝线经她的手被拆分为更细。细小的银针,飘柔的丝线,柔软的绣布,聚精会神的秀丽。左手在正面,右手放于绣布反面,穿针引线,一上一下, 双手的配合娴熟利落。丝线起落处,墨竹的叶子轮廓渐渐清晰。这是一幅真切的画面。绣着的秀丽是安稳而沉静的,也是淡雅而丰富的。印象中秀丽做刺绣的状态真是美好。我一直暗自叹服她多年的坚持和一路的收获。可以想象,多少个白天,她闭门不出,钟情于她的刺绣,又是多少个黑夜,就着灯光,专注于她的绣布,那些时光,她的世界花鸟虫鱼,亭台楼阁,北方之萧瑟气象,江南之柔美意境,艺术的画卷在挚爱它的人心中徐徐铺陈,一针一线,针法,情感,思想都在其间。要学得真正的技艺,疏忽不得,敷衍不得。眼睛干涩,颈椎胀痛,多少劳心劳力可换得一幅成功的刺绣作品?不做绣女未曾知晓,秀丽含笑的眸子深藏艰辛的痕迹,却轻易不言放弃。
二十多年了,叶秀丽从未放弃对刺绣的挚爱,从未停止对刺绣的追求和学习。当然,她的身后有家人的支持和鼓励。老公分担了很多家事,儿子懂事聪慧,姊妹们也是鼓励多多,虽然一家人不言感谢,但这些都让她心怀感动,正是因为他们,她才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进入特教中心任教以后,有了更多外出学习的机会,她慢慢懂得了刺绣艺术的内涵。凭借一枚纤细的银针,牵动五彩丝线,上下,左右,舞动在平整柔软的丝绸上,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被誉为东方艺术之瑰宝的中国刺绣,叶秀丽自然更能理解其“针尖上的芭蕾”之内蕴!
隋唐胡令能诗作《咏绣障》曰: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小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诗句不言女红之工巧,而工巧自见。聊到这首涉及刺绣的故事,叶秀丽坦言,那是一种艺境,活儿的工艺达到一定高度了,工巧自见,她愿意为此不断努力,不断超越。
慢时光里的刺绣和剪纸
初冬晴暖,好几个下午,我逗留在固原市特教中心职教部二楼的一间教室,阳光透过大大的玻璃窗照进来,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了温暖和明亮。在这里,叶秀丽扮演着老师、母亲、姐姐、朋友等角色,而马小亮、赵军明、海国东、李艳霞、梁燕妮、马芳、杨小强七个孩子,就是叶老师的学生、孩子、弟弟或妹妹、朋友。
七个听障(聋哑)孩子,年龄不等,年级不同,性格迥异。几年了,叶秀丽已经习惯了跟他们在一起,他们一起交流,一起学做刺绣和剪纸,共同体验着成长的艰辛和快乐。
初次去,我的出现让孩子们感到了突兀,他们询问的眼神先落在我身上,继而又转向叶秀丽。很快,他们从老师的手势中得到了答案,每个人都面带微笑,比划手势,友好地问候我并欢迎我的到来。我也学着他们比划手势,向他们微笑,点头。我相信,那一刻我们彼此的微笑,都是发自内心的,是最真诚的。
环视教室,白色墙面,绿色的墙裙,整洁,清新,地板上还有刚擦洗过未干的水痕。对着黑板的墙上,张贴着“心灵手巧绘锦绣,自强不息志不残”的励志标语。黑板一侧设置了班级生活栏,张贴着班级简介、课程安排、成果展示。靠窗户的墙角有一个铁皮文件柜,里面放着很多文件盒,叶秀丽告诉我那都是学生的作品。门背后卫生洁具也摆放有序。再将目光沿着墙壁看过去,那些悬挂在墙面或顺着墙根立放着的刺绣或剪纸作品,让这间朴素的教室弥漫了温馨和诗意。
教室里桌凳的摆放比较特别。靠近窗子摆了两组桌子,一组是叶秀丽的办公桌,另一组是几张小课桌拼接摆起来的一张大桌子。教室中间宽敞的地方是两组木质绣花绷架。梁燕妮和马芳同学未绣完的作品还绷放在架子上。
叶秀丽先让学生接着做上节课未完成的作业,并告诉他们可以和我交流,而她自己则忙着整理前段时间外出培训时带回来的各种刺绣小样品,那些都是作为教具要展示给孩子们的。
马芳一看就是活泼好动的性格,她拿了笔和纸走过来,爬在我旁边的桌子上写下一行字递给我:“老师你在哪个学校?”
“我以前在乡村小学当老师,现在不是。今天来看看你们是怎么学做刺绣和剪纸的。”
“哦!”
李艳霞过来了,马小亮和海国东也围过来了。我发现,这几个孩子围过来的当儿,梁燕妮则坐回她的花架前,安静地做活儿了。刚进教室时叶秀丽指给我看的快要完工的梅花就是燕妮同学这大半学期绣的。她做得慢,但格外用心,每针每线都力求精致。有时候课外活动时间,燕妮都溜回教室悄悄绣花,对不满意的地方拆了一遍遍重做,这让叶秀丽想到了以前的自己。我抬头望过去,因为教室里明亮的光线,燕妮红白相间的校服显得特别鲜艳,她的一束马尾静静斜搭在肩头,似乎也在屏声静气看着主人手中的丝线起起落落呢。见我望着燕妮,李艳霞走过去拍了拍燕妮,又比划着给她说话,燕妮的目光望向我,我看到她饱满而白皙的脸庞带着浅笑,那笑容里分明含着羞涩。
又是比划手势,又是在纸上书写,我和孩子们的交谈显得有些兴奋。叶秀丽忙完后站在一旁笑呵呵地看着我们,她告诉我,这些经过学校正规教育的孩子,相处时间长了,交流起来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有时候跟他们在一起,看着他们灵活地做针线或剪纸,她似乎就忘掉了他们和别的孩子们的不同。
除了马芳和梁燕妮继续做未完成的刺绣作品,叶秀丽给其他孩子们又布置了作业:剪纸。剪纸的基本技巧他们早已掌握了。目前的要求是学生能带有独创性地去剪。这方面杨小强同学已经做得很不错了。这个皮肤黝黑、头发浓密的男孩子,如果不是上帝咬过的果子而是身心健全,他长大后一定会是女孩子心目中的帅哥。翻看他的剪纸作品,真是令人惊叹!那些黑白或彩色的剪纸栩栩如生,每一幅都讲述着一个故事。有一幅标题为《甜蜜》的剪纸作品,一个男孩骑着自行车,后座上是飘着长发的女孩,女孩的手中还牵着长长的丝带,自行车上方还拉着凉棚。鲜艳的大红色,线条流畅,看着真让人想到所有关于青春的美好。我指着剪纸上的女孩对杨小强说:“等将来也会有一个这样的姑娘喜欢你。”叶老师在一旁将我的意思表达给杨小强,他连忙摆了摆手,脸上显出害羞的神情。我们都笑了。
去过几次,我也能用简单的手势跟他们交流了,我们彼此都熟稔了。我拿起李艳霞的花绷绣了几针,李艳霞竖起拇指夸我绣得好,我告诉她我小时候绣过鞋垫的,她高兴得扑闪着大眼睛为我鼓掌。我还试着剪了海国东正在剪着的作品,是一幅表现丰收的剪纸作品,叶秀丽说那是国东自己在老师提供的素材上进行再创造的作品,比原作显得灵动活泼。国东答应剪完送我一幅。
叶秀丽说,这几年学校在特教上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力度都不小,通过各种推介渠道,这些残疾孩子们毕业后找适合自己的工作也相对容易。看到孩子们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真是让老师们感到高兴。
每个孩子都是一棵独立的小树,他们每天都在成长。固原市特教中心的孩子们不例外,叶秀丽的学生更不例外,即使他们的成长很缓慢,但他们还是在努力地学会很多东西,学会向上伸展,学会明亮地生活,学会渐渐认清周围的生活以及世界,学会用自己的双手获取生命之美。让他们慢慢成长吧,只有耐心的时光,才会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而在这慢时光里,叶秀丽首先必须是要有足够耐心的,这一点她具备了。面对她的学生们,曾经的着急、焦虑、无奈,一天天淡去了,远去了。她陪着孩子们一点点努力,一点点进步,一点点收获。
“仔细琢磨,是孩子们成就了我们,使我们从此看开人生,看淡名利;使我们心存善念,静待花开,倾听他们成长的声音!”这是叶秀丽对我说过话。如果说,一开始是这些特殊的孩子逼迫她慢了下来,那么现在,跟他们在一起,她已经心甘情愿度过这样的慢时光了,面对他们,匆忙,就意味着粗疏,意味着遗漏。唯有慢,才有诸多可能发生。慢慢学会,慢慢学好,慢慢精湛,这是叶秀丽和孩子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