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文/郭 耕
可怜鸟兽父母心
文/郭 耕
我们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那是专指人类,但同在蓝天下的各种鸟兽,有无父母心呢?
猎人在追杀一只藏羚羊时,眼看猎物走投无路,突然,这只藏羚羊不再奔跑,而是面对猎人跪下了。“奇怪,这个畜生还会求生?”猎人思忖着,但他并未因此而动恻隐之心,举枪将近在咫尺的这只藏羚羊打死了。回到住地,一解剖发现,这只羊的腹中竟有一只小羊,猎人怔住了,原来这是一个就要生产的母亲,它的求饶是为了孩子。猎人的铁石心肠融化了:“我干了些什么?真是禽兽不如!”终于,这个猎人丢掉猎枪,金盆洗手。
古时候,有一位学士名叫周豫,一次,在烹调鳝鱼时,见热锅里有一条母鳝总是向上曲拱身体,甚感蹊跷,剖之,发现其腹中有子,才知这条母鳝鱼曲身避汤的原因是为了护子。周豫被此情景感动,从此不再烹鳝。
三国时期,蜀国大将邓芝远征涪陵,见猿猴抱子于树,引弩射之,射中猿母,子为母拔箭,以树叶堵塞创伤。邓芝看到,自叹不如,投弩于水中。
在非洲稀树草原,某探险家曾与一猎豹遭遇,人兽相斗,难解难分,双方均受重创,最后,探险家将拳头塞进猎豹的口腔,使猎豹窒息死去。看着这只尽管双目圆睁却已一动不能动的猎豹,探险家艰难地爬起来,带着一身伤痛,踉跄着跑回营地。他找到一名助手来抬猎豹的死尸,可回到事发地点,他大吃一惊,猎豹竟然不见了。循着血迹,他们来到一棵大树前,见树根下有一动物巢穴,猎豹就在里面,美丽的豹纹清晰可见,鼓捣了老半天也没有动静,原来猎豹已死,待他们把死猎豹拽出来,都愣住了,大豹的身后居然还有两只没睁眼的、嗷嗷待哺的小豹。此时,探险家明白了,猎豹之所以死不瞑目,拖着垂死之身跑回巢穴,是为了给两个饥饿的孩子喂上最后一口奶。
屠格涅夫曾写过一篇名为《麻雀》的散文。一天,这位文豪正在遛狗,忽然,狗好像发现了什么,放慢脚步,蹑足潜行。原来,前边有一只羽毛稀疏、嘴带黄边的小麻雀刚从巢中跌落,眼看就要被狗打牙祭了。这时,麻雀妈妈飞身扑到狗的面前,它浑身战栗,羽毛竖立,叫声凄厉。尽管麻雀在狗面前显得那么孱弱渺小,力量对比悬殊,可母鸟此时表现出的一种比理智更强烈的力量,使狗一怔。好心的老先生赶紧唤回了狗,怀着对麻雀的敬佩之情走开了。之后,屠格涅夫感慨地写道:“我尊敬那只小小的、勇敢的鸟儿,我佩服它那爱的冲动和力量。爱,我想,比死和对死的恐惧更强大。”
湖北省武汉市水务局曾捕捉到一只雌性的、叫“珍珍”的幼江豚,可惜未过半年,便忧郁而死。当时一网捕到三头,放了一头,捕起两头,想不到放走的是母亲,第二天它还在原地打转、哀叫。而被捕到的乃是父女,女儿年小体弱,屡屡下沉,父亲唯恐女儿憋死,用尽力气托起女儿,最后,自己力竭而亡。刚刚离开母亲、转眼又失去父亲的“珍珍”,孤零零地活了几个月,便被带到唯一一条人工饲养的白鳍豚“淇淇”的水池中,可“珍珍”尚未成熟,不久便病死了。
鲁迅写过这样一首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於菟即老虎,即使兴风狂啸的老虎,也有怜子之情,何况人乎!生态道德,有时,孩提不逊成人,古人高于今人。像大家习以为常的笼养野鸟、吃野味、垂钓、狩猎等,早已受到古代先贤的抨击。可如今,我们还对鱼翅、燕窝等津津乐道,殊不知,那鱼翅乃是鲨鱼之鳍,即其肢体;燕窝乃是金丝燕用唾液筑就的哺育后代的巢。我们为了区区口腹之欲,便要断人家臂膀、绝人家后代,何德之有?万恶第一为杀,天地大德曰生。若为真君子,必有好生之德。古人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说,爱吾爱以及人之爱。关于鸟兽是否有母子亲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我们留下了一首字字珠玑的诗,可谓意味深长:
谁道群生性命微,
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
子在巢中望母归。
(张茂森摘自中国环境生态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