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里克
2020年度的考研报名近日结束,新一批的考研大军来了。
在正式踏入考场之前,还有各种各样的大小考等着他们。比如备考安排、择校考量、专业选择……各个都要斟酌再斟酌。
2020考研,其实已经开始很久了。而关于读专业硕士还是学术硕士的抉择,更是让考生们纠结到头秃。
有人读了学硕,后悔了。入坑之后发现自己对学术不够热爱,蹉跎了三年光阴才觉选错了路。
有人读了专硕,更后悔了。不仅学费贵,不少学校连校内宿舍都不提供,生活上令人糟心,学习上也常受冷落,学校不爱导师不睬。专硕同学们顾影自怜,觉得自己仿佛成了全校鄙视链最底端的一群人。
对不起,专业硕士没有住校名额?
考研路漫漫,要愁学校、愁专业、还要愁导师。没想到,如今还要愁报考的学校捉不提供校内住宿。
高校不为研究生尤其是专硕学生提供校内住宿,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这两年陆续不冉为专硕学生提供校内住宿。
从今年开始,复旦大学也不再安排专业学位硕士生在校内住宿,其在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指出,“学生在原则上需自行安排住宿,学校也尽力协助学生以社会化的方式解决住宿需求”。
简而言之,专硕同学们与校内每年一千多的低廉住宿费基本无缘,取而代之的是几乎同等数字但要按月缴纳的租费、往返校同与公寓的通勤奔波、衣食住行的种种高物价、难以保障的安全问题……被如此“遗忘”在校外的生活,让专硕学生直呼实住是太难了。
总以为只有出国留学才花钱如流水的你,这时才发现自己简直太天真。
去年7月,曾有即将入学的北大2018级专业硕士撰写了《为了留在北大,我可能要花二十万》一文,质疑学校临时通知校内住宿资源变动的行为。
文章指出,“2018年7月26日上午,学校召开各院系会议说明,因宿舍资源紧张,至少有45%的新生将无法入住北京大学万柳公寓,且学校未提供其他安排,由学生自行解决住宿问题;而那可以拥有宿舍的55%的‘幸运儿,则将利用‘听天南命的抽签方式决定。”
对于学生来说,自行解决住宿意味着几乎要多花十倍以上的租金,本来就昂贵的学费,加上在一线城市租房兩年,算下来可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宿舍资源紧张,木是全校同学都面临的问题。但学术硕士大可不必为此烦恼,要妥协的只有专业硕士,这才让后者更加伤心。
专硕生望着偏偏只砸向自己的锅,已被录取的同学无可奈何,备考的同学心里也不免凉了半截,有人甚至不得不因此转战别校——同样都是读研,为仆么还会遇到有差别的对待?
学硕专硕,我们真的不一样
研究生的生活像是一座围城,里边的人有倒不完的苦水,外边的人依旧挤破了脑袋想进去。对于专硕生来说更是如此。
所谓的差别待遇就摆在眼前,但专硕的报考热度并没有因此减弱。
2017年,国内专业硕士占比达到56%,是自2009年专业学位硕士开始实行全日制培养后专硕人数比例首次超过学硕,这一趋势也仍在持续。
由于培养方向更面向就业、学制普遍更短等原因,专硕报考呼声持续火热的同时,学费也水涨船高,而且比学硕涨高得不少。
自2014年秋季学期我国实行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以来,原则上规定学术硕上每生每年不超过8000元。
专业硕士的收费则没有同定标准,但普遍偏高,一般每年学费在2~5万之间,国内知名高校如北大汇丰商学院硕士13.8万/3年,上海财经大学工商管理硕士24.8万/2.5年,更高的学费能达到10多万/1年。
专硕生不仅学费高,奖学金还少。
学术硕士的奖学金种类丰富,不仅覆盖率高,有的还能解决掉学生的全部学费。而专硕奖学金评奖比例低,就算评上了,拿到手的奖学金和学费相比也不过九牛一毛。
尽管如此,当下专硕仍比学硕更受考生的追捧,还有一个原因就足其被认为考得比学硕简单,分数线也偏低。
比如,在公共科目英语上,专颌多考英语二,难度相对较小,学硕考得则是难度较大的英语一。专硕多数不考公共课数学科目或考数学三、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难度相对较小,学硕则反之。
一般来说,学硕与专硕考察的是不同标准和难度的试题,但近年有高校尝试弱化学硕专硕招生区别,如浙大计算机学院在学硕专硕初复试时就使用了标准一致的考核,按最终排名靠前为录取学硕,靠后录取为专硕。二者的差别也可见一斑。
这一头,学生们偏爱专硕,但在另一头,导师们似乎对学硕更偏爱一些。
学硕以学术研究为导向,更倾向于科研能力培养;专硕更侧重实践能力,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
而在高校对教师以科研评价为主的环境下,科研成果关乎导师职称、待遇乃至于高校的成绩和排名,出于科研成绩的考虑,一些导师自然对更专注于学术研究的学硕生感兴趣。
赶科研的老师争收本来人数就少的学硕,名额宽松的专硕却不受待见,甚至在导师队伍中,也有从博导到学硕导师再到专硕导师的鄙视链存在。到头来,被排挤在鄙视链最底端的,当然就是专硕的学生了。
虽然看似矛盾——学生涌向专硕,老师却偏爱学硕。其实不过是大家各取所需。
多少人读研,其实是因为找不到工作
回过头来看,全日制专硕一路高歌猛进地发展至今,也才走了十年的路而已。
2009年,教育部进行学位制改革,开始全面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此前,专硕学位仅开放给在职人员,为有工作经验者提供非全日制研究生课程。
2009年,在全国招收的40多万研究生中,专硕人数只占约10%。对于这一新开放的、不为大众所熟悉的学位,很多人抱着“就业前景不明”“学制这么短能行吗”“会不会受社会歧视”的忧虑。
这样的担忧阴影不免笼罩了首届新专硕的就业环境。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教育部在2010年发布《关于构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服务体系有关工作的通知》,其中指出要“促进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健康发展,做好该群体的就业工作”。
政策支持加上时间孕育,覆裹着专硕的冰面加速融化。到2017年,专业硕士的比例超过半数,“逆袭”“热门”也成了专硕的新代名词。
但是,与其说专业硕士终于迎来了“由冷到热”的转变,不如说硕士研究生的整体招生出現了“过热”的状况。
于学生而言,将“你为什么读研”或“你为什么考专硕”这个问题抛出,大多数人的答案显而易见——为了就业啊。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1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群体中,有超过半数的人表示“专硕比学硕更有利于就业”是他们选择专硕的原因。
加上本科扩招的后遗症在不断深入蔓延,本科毕业后想提升学历来增加就业优势的、或者本科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学生,纷纷将读研作为自己步入社会的又一道缓冲。
需要潜心做科研的学硕似乎并不适用于普遍的只想用硕士学历当做求职跳板的人。这时候,更高阶一些的“职业教育”——专硕必须不辱使命,站出来承接那如潮水般涌来的、渴望用“高学历”克服就业压力的学生了。
专硕学生队伍在不断膨胀,有高校甚至出现一个导师带二三十个学生的奇观,“导师繁忙、精力不够”是不少专硕学生对自己研究生生活的吐槽。
而学硕专硕培养区别的模糊——本着实践出发的专硕,在考核评价如毕业形式上与学硕类似,实践环节却偏向形式化,也让年轻人在“专硕”这一选择面前踌躇不已。
反观专硕本身的发展,何尝不也是踌躇不前。本科毕业直接升入专硕的尴尬,很大程度上是天然存在的。
这些学生既没有工作经验来引导自己更针对地学习更高层次的专业知识,也没法像学硕那样一心一意地培养科研素养,两头都想汲取一些,但两头都没有顾好。硕士之所以为硕士的培养本意,又还能保存下来多少。
不过,如果只是为了学历、为了好找工作,你其实大可不必为“到底该读学硕,还是要读专硕”这个问题犯难。
因为两条路走下来,你都能拿到在企业看来差不多的文凭,金主爸爸都不在乎了,你还纠结啥?
摘自微信公众号“有间大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