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徐泉法
我省乃至全国著名党史刊物——《世纪风采》创办已经30年了,它为我打开了广阔的视野,传播了丰富的党史知识,提高了我的政治、思想、理论水平,又是我发表党史文章的重要阵地。《世纪风采》成了我终身受益的良师益友。
把江阴党史人物推上《世纪风采》
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主办的《世纪风采》创刊于1994年1月。刚收到创刊号,我就接到该刊副主编陈鸿祥的来信,约我撰写《江抗女杰于玲》。于玲是江阴人,1917年1月25日出生于江阴县城一户书香门第,1936年7月在江苏南菁高中毕业,1939年5月参加江抗,6月加人中国共产党。在江抗两年,这位美丽温和的姑娘,干出了惊天动地的事业。陈副主编对于玲是了解的,将她誉为“江抗女杰”并无夸张的成分。
接到这个任务,我既为陈副主编信任我而感到欣慰,更为能够把江阴党史人物推上省级权威刊物而兴奋不已。革命前辈在烽火弥漫的岁月里,为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的英勇业绩不应该在档案室里沉默不语,作为一名党史工作者,有责任把他们的精神和事迹记录下来,介绍给全省乃至全国人民。这是党史工作者的责任和初心。于是,我欣然接受了写作任务。
自从1981年8月参加江阴地方党史工作,我多次采访过于玲,对她在江抗两年的工作十分熟悉。但是,从熟悉人物到写好人物,中间还有很大的距离。我一边向陈副主编请教,一边反复琢磨怎样写出于玲的特点:既然是“女杰”,就一定有她超出常人之处。我发现于玲在1939年5月参加江抗时与首长的一段对话,就生动反映了她的精神状态。江抗副总指挥叶飞问道:“你参加江抗打鬼子,随时都会流血牺牲,这些你想过没有?”于玲大声回答说:“首长,我不怕苦,也不怕牺牲!”我就以这段对话为主题组织和选择素材,重点记述和描写了她在战斗中阵前喊话、侦察敌情、发展党组织、组建常备队、智斗忠救军暗杀党等事迹,讲述时任江抗参谋长的乔信民深深爱上了她,赠送她一支钢笔和一双跑鞋作为爱情信物的故事。文章写成后,我立即投寄《世纪风采》。这年4月,该刊把《江抗女杰于玲》标题印上封面,以4个版面篇幅全文发表。
于玲看到这期《世纪风采》非常高兴,谦虚地说:“我只是江抗的一个普通女兵,你应该多写谭震林等江抗和新四军六师的领导人。”我为《世纪风采》写作的第一篇文章,得到该刊的看重和文章主人公的肯定,我写作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我选定的第二个江阴党史人物是蒋云。蒋云是江阴云亭人(今属周庄镇),出生时家里拥有200多亩田产,30多间瓦房。苏州工业专门学校毕业后,受身为共产党员的五哥陈叔璇的影响,辞去上海一家公司每月45银元的聘请,回到江阴投入大革命。蒋云在江阴乃至全省党史上都有一席重要地位。1932年12月被大叛徒顾顺章暗杀在南京边营时,他用的化名姜志行和假籍贯武进县,在新中国成立初追认革命烈士时,因找不到这个人而错失了机会。加上他没有结婚,没有儿女,无人为他的荣誉奔走呼号,结果被深深地湮没在岁月的沙尘之中。1981年8月,江阴党史工作被提上日程,在大量历史档案资料里发现,蒋云原名陈宇中,1926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27年10月担任中共江阴县委书记,组织发动了江阴五次农民暴动,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经江苏省委推荐,被中共中央指定为中共六大代表,与江阴另一位农暴骁将朱松寿一起,在1928年5月奔赴莫斯科出席会议。10月回国后,被江苏省委任命为中共徐海蚌特委书记……1991年12月,江苏省民政厅审核了蒋云的全部历史,郑重发文追认他为革命烈士。蒋云遗像和革命业绩终于进入了江阴党史和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馆。
但是,由于蔣云被追认烈士太晚,他在家乡的影响并不大,在全省更是少人知晓。我决定把蒋云的英雄人生搬上《世纪风采》,经过长时间酝酿,确定了文章题目《金陵古城墙下的英魂》,把文章重点放在蒋云革命生涯最后两年。1930年12月,王明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扶持下,加紧夺取中共中央最高权力。何孟雄和蒋云等江南省委领导干部,出于对党的根本利益考虑,勇敢地站出来,坚决反对王明宗派主义和“左”倾教条主义,结果被王明错误处分,何孟雄等被国民党逮捕惨遭杀害,蒋云被撤销了党内全部职务,停发了生活费。1931年12月11日,蒋云在上海被捕,坚守了党内秘密,被判刑3年4个月,翌年9月28日被押解南京服刑,10月被顾顺章出卖,拒绝顾的胁迫利诱。12月,顾顺章用毒酒和绳索杀害蒋云,一起牺牲的还有他的女友姜辉麟。我把蒋云在南京边营的牺牲作了重点描述,悲壮凄怆,令人动容。文章寄出后,《世纪风采》1995年第3期全文发表,并把文章题目置于刊物封面。这是蒋云牺牲63年后第一次在省级党史刊物上宣传他的英雄业绩和历史功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后,蒋云的事迹经常在各地报刊上出现,2017年12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雨花台烈士传丛书——蒋云传》,他的英名被更多的读者所知晓。
从蒋云烈士知名度的迅速扩大上,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世纪风采》不是一般的文艺杂志,它是一份严肃而权威的党史刊物,有着强大的存史和教育功能。江阴有一个活跃于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女共产党员,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却默默无闻60多年,她就是周水平烈士的未婚妻夏静波。夏静波生于江阴城区一户没落的官僚家庭,她的祖上曾是清朝官员,在城区文昌巷建造了一幢七进房屋的庄园。夏静波于武进县立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考入上海暨南大学。后去南洋槟榔屿,在一所华侨小学任教。1924年离开南洋回到江阴,不久与江苏农运先驱、共产党员周水平相识,并确立情侣关系。
我觉得不应该让这样的革命者默然无声,于是在江阴、川沙、上海等地采访了许多知情者,掌握了夏静波生平脉络,写出了《苏南农民暴动中的女大学生》。文章中的女大学生就是夏静波。与周水平相恋后,积极协助未婚夫开展农民运动。周水平被江阴县署拘捕后,她经常去狱中探监,送衣送饭,传递消息,参与组织营救。周水平被县署杀害后,她强忍悲痛,协助周家收殓未婚夫遗体。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江阴大地的革命前沿阵地,经常出现她美丽的倩影,甚至直接参加农民暴动。农暴失败后,她辗转苏州东庭山、西庭山和上海郊区川沙,与当地党组织取得了联系,继续投入革命活动。不幸的是,1932年夏天,夏静波积劳成疾,被川沙党组织送往上海治疗,7天后永远闭上了她美丽的眼睛,逝世时与她的未婚夫周水平牺牲时同龄,都是32岁!她的母亲租用一条木船,把女儿的棺木运回江阴安葬。由于夏静波死于疾病,与她一起坚持革命的川沙共产党员先后牺牲,全国解放以后,她的事迹少有人知晓。《世纪风采》认可了这篇文章的真实性,于1997年第1期用4个版面刊登全文。我仔细核对原稿,责任编辑陈鸿祥删去了“大嫂们脱去她衣服用炒熟的麸皮擦拭她肌肤”的细节。其实这个细节是真实存在的,川沙农村相信用炒熟的麸皮灌入布袋,擦拭发高热病人的皮肤,可以帮助退热。
《世纪风采》的影响是巨大的。自从《苏南农民暴动中的女大学生》在《世纪风采》发表后,江阴不少文史工作者开始研究夏静波,将其认定为江阴第一个女共产党员。1997年4月江阴革命烈士纪念馆建成开馆,夏静波的遗像和事迹出现在周水平烈士的展板上。2011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农运先驱周水平》,《苏南农民暴动中的女大学生》也收录书中。2013年由张家港党史部门编写的《农运先烈茅学勤》,对夏静波参加农民暴动作了具体描述。我为此感到欣慰与满足,我在《世纪风采》上发表一篇文章,不仅保存了一个女共产党员的英雄历史,而且让更多的年轻人从她身上受到鼓励、获得力量。
我终生的良师益友——《世纪风采》
我在江阴市委党史办公室工作了26年(1981-2006),退休后又继续从事地方党史研究、写作和编纂活动17年(2007-2023),养成了阅读党史著作和刊物的习惯,而《世纪风采》则是我阅读时间最长、阅读兴趣最深的党史刊物,从中得到了很多收获,总结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精神上获得了力量。
长期阅读《世纪风采》,我真切地感受到,该刊内容是真实的,风格是严肃的,品位是上乘的,刊物中所记载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都是客观存在和真实可信的,这是刊物最珍贵和最有价值的地方。当我看到革命前辈和先烈们,为了神圣的革命事业和人民的自由幸福,毫不犹豫地奉献自己的家产、牺牲自己的爱情和生命,甚至在极端艰难的生存环境和极其残酷的刑罚面前,都昂起头颅、挺直脊梁,流尽最后一滴热血,我的心都剧烈地颤抖,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热泪。这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被英雄人物的坚强意志、圣洁灵魂所震撼和洗礼,自己内心世界得到净化的一种反应。现实生活中,常常被工作中的挫折、待遇不平等、人际间矛盾等问题困扰和折磨,如果真的能自觉地与革命前辈、革命先烈的奉献牺牲作对比,那么,我们遇到的问题实在算不上什么。我总认为,《世纪风采》刊登的文章,只要認真和长期阅读,我们的内心不可能不受到震动,我们的灵魂不可能不得到净化。可以肯定地说,《世纪风采》在教育人、感化人方面产生的重要作用,是真实存在的,不可否认的。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世纪风采》应该进一步扩大刊物的影响,扩大发行量,走进千家万户,做到家喻户晓。
第二,在党史上扩大了眼界。
我从事党史工作多年,熟悉的范围主要在江阴本地和周边区域,而仅仅熟悉一县一市的地方党史,显然是不够的。而《世纪风采》刊登的党史文章,内容覆盖全省乃至全国,尤其是写作领袖和伟人的文章,更是延伸到国外,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宏图。长年累月地阅读《世纪风采》,这对我们地方党史工作者拓宽党史知识、扩大党史眼界、了解党史工作动态,都有其他刊物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世纪风采》发表的文章,一般都在七八千字,有的重点文章长达一万余字,甚至还有分两次或多次连载的,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历史信息,这对深入了解重要人物或重大历史事件十分有利。现在有些人习惯于浏览短视频,阅读短文章,虽然无可非议,但毕竟信息含量有限,更无法触及人物或历史事件的深处,这对从事党史研究与写作的人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我曾听到有人建议,《世纪风采》应发表短小文章,伟人和重大历史事件的文章压缩成“微党史”,那么,刊物原来坚持多年的深度、厚度的特征必然消失殆尽,这是得不偿失的。我还经常看到对重要人物、重大事件考证纠误的文章,这不仅使我们及时掌握这方面的最新信息,而且启发我们从事党史研究必须严谨务实。党史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任何史实错误是不允许存在的,一旦发现,应该有勇气纠正,而不是把错误掩盖起来。
第三,在写作上得到了提高。
一份《世纪风采》摆在案头,读得多了,我产生了一个强烈的冲动,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写得多好啊,从事地方党史工作,除了征集研究资料、编著地方党史著作,还应该学会写作党史文章,把本地重要党史人物和重大党史事件推出去。拥有强烈的写作冲动和较高的写作能力,这让党史工作者插上了翅膀,可以在广阔的空间翱翔。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写作党史文章的热情就是从《世纪风采》上得到的。我在阅读该刊的过程中,经常琢磨优秀文章的写作技巧,从中得益甚多。特别是写作领袖、伟人的文章,我发现作者在收集资料和研究上下过很深的功夫,有的本身就是研究领袖和伟人的专家、学者。这告诉我们,浮光掠影式的阅读或东抄西凑式的写作,绝不可能写出有力度和深度的党史文章,写作上的所谓捷径是走不通的。我还发现,《世纪风采》上的有些重点文章,深入到主人公的心灵深处,把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给读者,让读者与文章主人公走得更近,几乎感受得到他们的呼吸与心跳,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文章的感染力。我私下猜度,这或许是文学的魅力,否则如何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呢?有的作者在刻画细节和场面上尤显功力,把细节和场面写活,把当年血与火拼搏的历史拉到了人们的面前。阅读这样的文章,在记忆的深处刻下了深深的痕迹,许多年都难以忘怀。
我始终认为,《世纪风采》在30年的时光里,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这始终同刊物的社长、主编和编辑们的独特目艮光和辛勤操劳息息相关的。他们慧眼识珠,有胆有识,把最优秀的文章发到刊物上。在编辑、审核、校对、编排乃至发行上极下功夫,努力达到精益求精、白璧无瑕的境界,这是值得广大读者向他们致敬的。
(责任编辑:时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