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姚江婴
《世纪风采》很是影响了生活在江苏喜欢文史的一些人,我亦是其中之一。记不清第一次遇见这本杂志的日子了,只记得那时我还没有转业,受邀参加一个在南京九华山举办的书画展的开幕式。在喧哗的展厅,一位气质极儒雅、满头华发的学者从褪色的帆布包里拿出一本《世纪风采》,赠予我的老师。老师当时已是名家大腕,情志高逸散淡,从不喜拎包,这本杂志最后就辗转归了我。我至今隐约记得当晚拜读完那本杂志后若有所得的心情。在那天拿回家的数本装帧精致的书画册中,《世纪风采》显得有些素朴,却因气雄、质实而魅力独具。以后,我又不时在艺术家的画室、文化公司工作间、茶馆、咖啡店里看到过这本杂志,还把杂志带回家中让老父亲看。记得老父亲对杂志也饶有兴趣,曾指着一篇文章的作者名字,说是他的老领导老朋友写的!
有时候不得不相信缘分。两年后,我从部队转业到了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也就是这家杂志社的主管主办单位,而我分在的处室与杂志社同在二楼。当时办公楼还没有装修,整体感觉很老旧了,却给人一种高级的历史沧桑感。记得当时杂志社的主编、编辑、美编、发行,都是特别有才华的人,各具风采、风韵、风度,但骨子里一样认真靠谱。工余偶尔站在阳台上,隔壁编辑室的钢窗又都开着的话,他们妙语连珠的谈话每每自动钻进我的耳朵,会感到有一种特别好的文化氛围漫溢过来,一如当时冬天楼里的水暖气片散发出的气息:恰到好处的暖和、温润。
又过了两年,在有了一些党史征编研宣的工作历练后,我也挑灯夜战写了一些有关我党早期领导人的历史功绩、心路历程的文章,试着投稿给《世纪风采》。杂志社的主编和编辑老师接稿后认真审阅,给我提出了很中肯的修改建议(其中一些建议至今都对我写文章很有帮助),然后我吭哧吭哧改好后再送过去。之后,编辑老师又被我改的某段文字触动,兴奋地找过来,让我过去编辑部坐坐,交流一下相关历史细节。结果一交流就是两三个小时,那么好的茶泡上了,都未喝一口。如此一番折腾后,我终于在《世纪风采》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也就从《世纪风采》的读者升级为作者啦。记得那天我脚步轻快地下班回家,推开门喊一声老爸,然后拈书一笑,骄傲地将杂志放在老父亲的手上。老父亲笑着说:好啊,我可以和他们说有我女儿写的了。
不知怎的,我寫下的都是有些久远的当初的事。想来,一本杂志三十年的历史,大抵也正是一些个体生命的鲜活成长历程。杂志延揽大家,也热心栽培我这样的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所以回望《世纪风采》的这一路走来,应该有很多很多写文章的人、读文章的人,对杂志抱有深深的感谢陪伴、感恩提携之情。当然,迈人新时代,作为“全国党史优秀期刊”,《世纪风采》抱持初心不改,锻造硬核实力,发展得更是日新月异:内容越来越精彩,品味越来越丰沛、传播渠道越来越多元化,不断赢得越来越多读者的喜爱和信赖。只是我偶尔会想,杂志社的同仁们身上的担子恐怕会越来越重吧,不知道还有没有时间和精力再鼓捣当初那么好的茶了。遗憾归遗憾,辛苦归辛苦,比起三十年的韶华,更美好、珍贵的可能还是内在的丰盛和成长吧。
(责任编辑:时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