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城市温度

时间:2024-04-23

孟昱

岱山,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它过去是一座山,现在是一座“城”。

岱山的前身是梅山行政村。2010年,南京市开始开发建设岱山片区,仅四五年时间,一座崭新的岱山新城就拔地而起。在这片3.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筑起99栋高层住宅,总计32151套房屋,极大满足了全市低收人群体对住房的需求。因感于建设速度之快,老百姓形象地称岱山为“飞来之城”。如今,这里已有10多万居民,岱山也一跃成为南京市最大的保障房片区。

新城既起,社会治理问题随之而来。关于保障性住房的治理,放眼全国都是难题,作为“新生代”的岱山感同身受。岱山居民多为城郊结合部的拆迁安置戶、外来务工人员租房户和低保户,这三类人员占总人数的85%以上,再加上残疾人、两劳释放人员等特殊人群,社会治理难度可想而知。

岱山曾被视为社会治理的“顽疾”,高空抛物、路边垃圾、充电飞线等不文明现象层出不穷,更有甚者,治安纠纷屡发、刑事案件不绝、传销组织猖獗,“脏乱差、难管理”成为岱山挥之不去的铭刻标签。

庆幸的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省市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西善桥街道党工委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奋斗几载光阴,使岱山实现了华丽转身。岱山治理被学界称为“浙江有‘枫桥经验’,南京有‘岱山实践”’。今日之岱山朝气蓬勃,还打造出全国首个“理想教育小镇”。凭靠扎实的战果,岱山治理被列为“2022年度中国管理年度价值案例”,央视《焦点访谈》还对其进行专门报道。

从“头”开始的改变

“要解决岱山的‘痛’,我们就决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运用系统思维,努力根治岱山之‘痛’。”这是2017年2月中旬,在西善桥街道党工委会议上,新一届领导们达成的共识。

经过调研,党工委发现,岱山之“痛”的根源最早可追溯到2013年。那年7月,岱山正式敞开怀抱,拥入了首批迁进的1900户居民,但当时各方配套不完善,很多居民面临着“找不到一根葱”的“买菜难”,“进不来出不去”的“交通难”,“没有地方用餐”的“消费难”和“迁户口都不知道在哪办”的“办事难”等诸多问题。老百姓早已没有了乔迁新居的喜悦,漫天的愁绪随着迁进的人口不断增多逐渐聚积。鉴于此,街道专门设立了“岱善润福城管委会办公室(筹备办)”,并安排20多人驻岱山办公,帮助解决老百姓的现实难题。

然而,随着岱山人口数量的剧增,筹备办的工作逐渐变得吃力。之前采取的大集体办公模式导致管理人员找不准工作定位,只能等问题爆发再消化处理。这种被动式治理模式的弊端在于,既会错失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也会将管理人员的有限精力消耗在细小琐碎的事务上,并极易陷入恶性循环。

既然是体制不顺,那么破解之举就从理顺体制开始。在党工委反复谋划中,一个关于“顶层设计”的崭新构想浮出水面。

很快,党工委召开了对岱山来说至关重要的“综合治理工作研究会”,会议作出一项重要部署:成立岱山片区综合治理顶层设计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成立,标志着党工委开始对岱山治理有了实质性的介入。

为从“头”解决岱山难题,领导小组改变了筹备办以往大集体办公的模式,将内部机构调整为“五部一室”架构。“五部”分别是城市管理部、物业管理部、商业管理部、社会治理部、社区建设部,每个部门都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一室”即办公室。五个部门各管一摊,办公室综合统筹。

改变组织架构,这并非小事,等于是对现有的管理模式进行大洗牌。“五部一室”能否与现实契合,能否与人员匹配,能否取得实质成果,这些都是未知数。为尽快验证方案可行性,领导小组成员各显神通,四处探找专家能手,终于在一篇新闻报道中,锁定了王国平这个名字。

王国平是浙江省委原常委、杭州市委原书记,时任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理事长,在城市规划和社会治理方面具有渊博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在与王国平的交流中,领导小组受到很大的启发,更难得的是,“五部一室”方案得到了王国平的高度认可。这让领导小组更加坚定了判断。如果说在此之前,关于岱山治理的构想只是理念上的探路,那么此刻以后,它便有了现实的足迹。

酝酿数月的顶层设计方案终于启动了。2017年7月份,党工委正式下发《关于印发<岱善润福城架构>、<岱善润福城管委会(筹)“五部一室”及各社区(筹备办)近期主要职能>的通知》。而在此前不久,党工委已结合前期关于社区发展作出的决议,同步将岱山各社区的筹建工作落实下来。

苍天不负耕耘者.大地总酬勤奋人。岱山闪亮的“五部一室”顶层设计方案圆满落地,困顿已久的筹备办像是被重新激活的中枢神经,焕发了精神,涌动着活力,快速有序地运转着,各个社区(筹备办)也仿佛定盘星,均匀地分布在岱山各处,列阵以示,蓄能待发。

管理体制的改变引发了连锁反应,筹备办人员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扯皮少了、协作多了,跑腿少了、效率高了,抱怨少了、干劲足了,曾经落魄的岱山在日升日落的更替中,开始散发着隐隐光华。

占占繁星耀夜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表明围绕社区治理问题,中央提出了新的要求。确实,对社会治理来说,社区就是第一现场,它既是街道与居民发生联系的直接桥梁,也是街道各项决策落地推进的前沿阵地。

除了“五部一室”顶层设计这个大招,西善桥街道党工委同时也想到了“社区建设”这步棋。但招怎么使,棋怎么走,都是有讲究的。党工委研究认为,关键就在于要发挥好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就这样,一场关于社区建设的大幕在岱山同期拉开,精彩的剧目隆重上演。

按照岱山最初的规划,加上西善花苑社区,在这片土地上要建设6个社区。当时,岱山已有了西善花苑社区、齐修社区、嘉业社区,还剩3个社区没有成立。其中西善花苑社区因设立最早,故基础最好,被评为了全区“精品社区”。

精品社区不能一家独大,而要遍地开花。按此思路,党工委及时出台了《西善桥街道社区发展治理规划》,对包括岱山在内的街道所有下辖社区的发展、建设及目标提出量化指标。缘于迫切的需要,岱山行动最为快速,明义社区筹备办、平治社区筹备办、永盛社区筹备办迅疾成立。至此,岱山规划的6个社区全部配备到位,干部们冲锋一线有了更牢靠的阵地,为民服务也有了更稳固的平台。

6个社区中,党工委最为关注的是齐修社区。该社区下辖齐修南苑、齐修北苑、明尚东苑、义德东苑4个小区,总计22幢楼,10015套住房,其中安置公共租赁房5421套,已人住居民1-5万余人(户籍人口4500余人),社区掌握的户籍内低保户1200余户,残疾人400余人,精神病患者148人,是南京市困难居民和问题人员最集中的区域。在那里,低保户、两劳释放人员、吸毒人员、传销人员等几乎各种令人头疼的类型都有,邻里之争、吵架骂街、打架互殴,甚至刑事案件频发。

党工委意识到,面对这种情况,硬碰硬的管理可能激化矛盾,于是将思路转移到“软管理”上。当时,齐修社区还没有独属的办公场所,党工委便以此为契机,顶住巨大压力,斥资近3000万元购买了两层商业门面房作为齐修社区的办公地,并花费300多万元进行精装修,处处体现“齐心合力图善治,修己助人促共融”的社区治理宗旨。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古人早就认识到环境对人所产生的倾向性影响。这个定律在齐修社区也真实地演绎着。办公环境改善了,硬件配套上去了,社区人员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这种改变自然也波及到了当地居民。对他们来说,社区不再是冰冷的办事地,而是有温度的欢乐所,以前是有事才往社区跑,现在则愿意把闲暇时光也留在社区内。

齐修社区的显著变化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赞赏和认可,每当有参观接待任务时,齐修社区都是“定点接待场所”。很多访客都想不到,位于保障房的社区竞能有如此好的硬件环境。社区工作人员常向来访者介绍社区搬迁后的系列变化:“居民们愿意来了,彼此间就熟络了;邻里接触多了,矛盾摩擦自然少了;大家对社区有感情了,我们的工作也就好开展了。”

有上级认可,有百姓口碑,有工作实绩,众望所归的齐修社区捧回了5A级社区的牌子。这份沉甸甸荣誉,如艳阳一般高悬在齐修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灿灿夺目,温暖人心,也照亮了社区未来的发展之路。2023年3月,温情四溢的齐修社区再添硕果,被市委组织部授予南京市首批“最暖党群服务中心”称号,向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交出了一份“最暖”样本。

有了O到1的突破,就会有1到10的跨越。齐修社区斩获“5A”不久,岱山的精品社区就遍地开花,区域内6家社区全部被评为精品社区。齐修社区、永盛社区还被评为南京市健康社区,齐修社区、明义社区、平治社区被评为第十四批省级“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嘉业社区被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人选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对于社区治理来说,有一项量化指标,可以最直观地反映居民满意度,那就是物业管理费。在保障房片区,业内普遍有一种共识,物管费的收缴难度逐年递增,一般在3年后,能超过50%就视为罕见。而在岱山這个南京市最大的保障房片区,以人员结构最复杂、困难人群最集中、治理难度最棘手而闻名的齐修南苑和齐修北苑两个小区为例,从2017年至今,物管费收缴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最高时更是跃至96.6%。

这是令人赞叹的奇迹,也是让人显耀的荣光。放眼各地保障房区域,这都可算是一处壮美的奇观,这都可称是一份自豪的答卷。

为百姓拭去眼泪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作为下辖南京市最大保障房片区的西善桥街道,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愿望的道路上,始终奋斗如初,从未停歇。

时间拉回2016年春节前夕,党工委围绕贫困户、五保户、低保户、残疾人、优抚对象、孤儿这六类重点人群,分别进行面对面恳谈,送上春节的慰问。令人感动的是,在座谈会中,尽管居民们生活困难,但并没有过多地发泄不满,他们对街道和社区保持着最可贵、最朴实的信任。一人抹着眼泪说:“虽然日子紧,但也能吃饱喝足,要不是有政府帮忙,我们早就活不下去了。真的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你们。”

质朴又纯真的话语,浑浊却清澈的眼神,让党工委班子成员为之振颤。时任党工委书记的王金玉全程只是倾听,像位虔诚的听众。

结束前,他对居民们讲了一句话:“请你们相信党和政府。”

结束后,他对干部们讲了一句话:“我们不能漠视百姓的眼泪。”

座谈会不久,街道就出台了《关于调整和完善街道城乡困难群众帮扶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暂行三年),制定了包括生活、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和临时状况等各方面的长效化帮扶举措,依托街道现有的财政力量对老弱病小、鳏寡孤独等人群进行“二次救助”。

由街道层面出台的精准帮扶的“二次救助文件”,当时在南京市可谓开了先河,百姓口口相传,引发广泛关注,各类媒体争相报道。这套“雪中送炭”的帮扶体系极大缓解了贫困百姓的生活压力,特别是在困难人口集中的岱山地区,效果更为明显。帮扶政策出台的当年,街道就共为困难群众合计发放各类救助、关爱基金159.8万元。靠着街道强有力的兜底,上千户家庭因此受益,更有居民在绝路时看到了曙光,泛着泪花的眼神中重现出希望。

2018年底,是一个新的节点。此前的帮扶救助《实施意见》还有2个月即将期满,下一步何去何从,继续廷续还是调整方式?保持标准还是提高补贴?扩大覆盖面还是收紧资助范围等等,都需要新一届党工委作出决断。

在那场工委会上,各位成员尽管言语热烈,但很快形成了“四个必须”的共识:帮扶必须长期坚持、帮扶必须与时俱进、帮扶必须精准发力、帮扶必须加大力度。四个必须,犹如四面来风,包裹着岱山居民,传递着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情。

次年初,这份自带温度的《西善桥街道城乡困难群众帮扶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正式下发。与上一份文件相比,在时间上,它是续篇,但在内容上,它别有洞天。最凸显的亮点便是充分考虑了人员结构、帮扶程度、物价上涨等现实因素,将各类救助资金规模扩大至325万元,其中另增设了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户籍迁入街道不满5年的大重病户、重残户等群体的医疗救助,并将救助资金标准提高到自费部分的70%。此外,还对生活救助、教育救助、医疗救助等各类救助项目进行整合。按照新的帮扶政策,居民能够到手的救助金比原先翻了一倍还多。对于这些长期与生活做斗争的困难群众而言,以往只存在于想象中美好生活的朦胧镜像正变得触手可及。近几年来,街道已救助困难群众1.4万人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9913万元。

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街道矢志不渝的追求。那个曾遭白眼、受嫌弃的岱山,正以美丽可人的形象重新走人每位居民心中。面对往后的日子,岱山群众有信心、更有底气。他们深知,有党和政府托底,有完善可信的帮扶体系,未来将无所畏惧。

让理想照进现实

得益于高质量的建设和推进,岱山早期“交通难”的窘迫早已一去不复返。虽然条条大道通罗马,但若论起岱山的“正门”或“门面”,当地居民的认知较为一致,那便是沿岱山东路驶入。从那里,能看到六个鲜红大字横在眼前——理想教育小镇。这是全国首个“理想教育小镇”,也是岱山人民的骄傲。

为何钟情于教育?党工委曾算过一笔账,全街道有各类学生9000多人,每个孩子都有亲属。理论上,每教育好1个孩子,最少可以影响2至4个人,覆盖面最终能达到4万人左右。而对家长同步进行教育,则更能强化这种效果。

对拥有众多治理顽疾的岱山来说,党工委意识到,“教育”或许是一剂良药。

为验证可行性,党工委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教育与城市和社会治理”研讨会,并首次从专家口中接触到了“大教育”这一理念,即学校教育与社会治理不可分割,社会教育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学校教育则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力量。一念变,天地宽,党工委努力的方向清晰了,要以“大教育”为切入点,探索一条街道发展和社会治理的新模式。

说干就干!一个季度的时间,党工委连续筹备了3场专家论证会。论证的结果,是整合提升街道现有的教育资源,创办“向善家长学校”。学校的运行模式分“两步走”,第一步,邀请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为本土骨干教师及志愿教师讲授示范课;第二步,骨干教师和志愿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家长讲授普及课。

这两步走得踏实,走得稳健。40多位教育名家先后到向善家长学校讲述育儿经,已有超过5万余人次的学生家长走进课堂。《教育是什么》的作者沈思先生还扎根西善花苑小学,办起了工作室。这场以教育为核心的创新举措和生动实践,昭示着“大教育”理念将与街道工作全面绑定,成为西善桥街道独一无二的文化标识。

短短几个月,“向善家长学校”收获了口碑,吸引了关注,也带来了影响,见到了成效。其中,岱山收获了最大的绿荫,居民精气神有了明显改观,街区面貌灿然如新。

现实很美好,但对心系长远的党工委来说,这只是想要的现在,却不是追求的未来。

2018年9月,在“向善家长学校”开办一周年之际,党工委向社会庄重宣布又一项重大决定,将力争通过两至三年时间,引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打造一个人人均可享有高质量教育公共服务的“理想教育小镇”。从那刻起,岱山站上了嶄新的起点,这一举措也在保障房治理探索中挥散出了独特的清香。

围绕打造理想教育小镇,党工委重磅引进了初见书房品牌,精心打造了初见知旅共同体。该门店入选首批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还成为首批挂牌的“世界文学之都地标网络”。不久,阖天下、成都止一堂等一大批文化企业陆续进驻岱山,共同为理想教育小镇建设添砖加瓦。

有了大理想,必有大动作。为给“理想教育小镇”造势,党工委以街道名义举办了一次轰烈的全国性社区治理论坛。全国各地和多个高校的重量级专家学者们盛装出席,在社会上卷起了一场关于岱山治理的火热讨论。截止2023年底,论坛已举办了三届,成为街道的闪亮品牌。

著名教育家孙云晓对“理想教育小镇”表现出浓厚兴趣,主动推荐街道参加中国家庭教育学术年会。教育专家、“知心姐姐”卢勤听了发言后,明澈的光芒从眼神中散射出来,满心赞许道:“这是非常有价值的探索。”不久后,街道再次派员出席“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介绍“理想教育小镇”的独特经验。教育对岱山的影响正持久泛着涟漪,被社会各界津津乐道。

付出总有回报,回报同样离不开付出。近几年来,党工委仅直接投入教育相关的费用年均就近1000万元左右,折算下来,人均达76元/年,远高于“国家级社区教育试验区”规定的人均2元/年的标准,且超过幅度令人咋舌。更何况,这还是在以特殊困难群体聚集而闻名的最大的保障房区域。

当前,街道上下已形成共识:教育,不是产品,不能追求短暂效益。但教育成果会融入每个人的血液里,成为地区安宁有序、国家繁荣昌盛的稳定器。而这,是无价的。

党工委一系列掷地有声的举措成就了理想教育小镇的回响,小镇荣获中国管理价值案例,人选《中国管理发展报告蓝皮书》。中央党校和万里智库的专家们齐聚小镇,深入调研保障房片区的社会治理。在此之前,市委改革办已在《南京改革》期刊用多个专版详细介绍了岱山保障房治理的经验。自2017年初以来,已有来自全国多个省市民政系统的领导和同行共300余批次5600余人次到岱山参观考察。

岱山,这个曾经的“差等生”,已脱胎换骨,正努力蜕变为社区治理的“示范者”。

大江奔流,群山叠嶂,“岱山实践”还在持续,“岱山样板”愈加明晰。

回望岱山的发展之路,有一个闪亮的内核熠熠生辉,即始终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也是西善桥街道党工委矢志不渝、坚守如一的初衷。党工委书记徐立颇有心得,解释道:“‘与民为本’并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人民都是有温度的。所以,我们要说有温度的话,做有温度的事,追有温度的梦,筑有温度的城。这正是党工委一切工作的立足点。”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站在新时代,面向新未来,蝶变新生的岱山已自信满满、风度翩翩,它正以端庄的姿态,秉承“善”的传统,优雅地托举起十万余名群众的幸福生活,向未来出发。

(责任编辑:束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