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文_吴勇毅
TV Wars
量子点和OLED大战,谁执未来显示技术之牛耳?
文_吴勇毅
从2015年底开始,在电视领域中“智能”的关注焦点正在逐渐散去,人们对显示技术提升的关注度似乎已超过了“智能”功能,转而聚焦的是量子点、OLED、激光代这几种现阶段最前沿的彩电显示技术之争,全球彩电业显示技术之战正愈演愈烈。
与等离子和液晶的竞争类似,如今量子点和OLED正变成王牌之争,到底谁才是未来显示技术之路、谁是王者,正成为当前产业界极为关注的焦点。
回顾电视产业的历史,每一次显示技术的升级换代都意味着一次产业洗牌的变动,背投之争、等离子与液晶之争等的结果,都是见证了一批企业的衰微、另一批企业的趁势雄起。
不难发现,显示技术一直是支撑彩电业发展创新的核心,而显示技术的选择对于彩电厂商来说,往往是一个关乎生死的选择问题,一旦选择错了发展路径,付出的代价有可能是变成陪舞者、失落者。
CRT电视时代,索尼凭借着“特丽珑”显像管电视,一度把持着全球彩电市场,截至1994年,索尼卖出了超过1亿台电视机,然而随着电视从CRT向液晶和等离子显示的发展,因为对新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够,索尼逐渐掉队,取而代之的是以三星为主的液晶阵营和以松下为主的等离子阵营。
后来,又变成等离子和液晶之间两大显示技术的争斗。这次以号称“等离子之父”的松下为主力,力挺等离子。等离子在推出之初被业界寄予厚望,它的优点很多:可视角度大,亮度均匀性好;暗场动态范围大、图像层次感丰富;图像拖尾时间小,动态清晰度高;色彩还原能力好,显示色彩自然。这些先天优势曾让无数发烧友技术控为之惊叹,当初也让不少电视厂商断定,在激烈的平板电视市场之争中,等离子始终将占有一席之地。但结果却事与愿违,几年后液晶电视势如破竹成主流显示技术,当初被看好的等离子却日渐黯淡、集体落幕,押宝等离子电视的松下,被迫在全球彩电市场低调退场。这说明趋势之争,关键是技术之争。
与等离子和液晶的竞争类似,近一两年则变成了量子点和OLED之战。
关于量子点和OLED到底谁执显示技术未来的争论愈发激烈。量子点阵营一直揪着OLED屏幕寿命、良率、价格等问题不放,而OLED阵营则直接点出:现阶段的量子点电视实际上是一种液晶电视,是LED显示技术的改良升级,是现有的一种“折中过度”技术,根本谈不上未来显示技术发展趋势,只不过是背光源采用了量子点(纳米晶体)技术。
彩电厂商争相拥抱新型显示技术背后是出于布局未来的考虑,不管是量子点电视还是OLED电视,都要比液晶电视具备更出色的画质、更高对比度、色彩效果更纯粹、高色域等优势。从长远看,必将会取代液晶显示技术。
然而关键的谁是液晶显示的替代者,量子点电视还是OLED电视?
近年来,一方面,以LG、创维、康佳等为代表的彩电企业不断发力OLED显示技术,让OLED电视快速实现市场化;另一方面,以TCL、三星为代表的企业则致力于液晶显示技术升级,将量子点技术应用于彩电领域。
2017年开春,随着索尼正式推出OLED电视、海信正式站队量子点,两大阵营的较量加快升温,成为2017年彩电业最大看点之一。
从目前格局分布来看,两方可谓是各有攻防势均力敌。
关于量子点和OLED到底谁执显示技术未来的争论愈发激烈。量子点阵营一直揪着OLED屏幕寿命、良率、价格等问题不放,而OLED阵营则直接点出:现阶段的量子点电视实际上是一种液晶电视,是LED显示技术的改良升级,是现有的一种“折中过度”技术,根本谈不上未来显示技术发展趋势,只不过是背光源采用了量子点(纳米晶体)技术。
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直译为有机发光二极管,具有自发光特性,使用磷光色层构造产生不同颜色的光,而不是像液晶屏幕那样需要背光源。显然,自发光的特性让OLED拥有更出色的黑色水平、更高的颜色精度、更宽广的色域,所以成为目前高端显示的标准。同时OLED电视超薄、能耗低、能柔曲,在诞生之初就被许多业界人士认为是“下一代显示技术”。相比之下,量子点技术在工作原理上就完全不同了。量子点(Quantum Dot Light-Emitting Diode),本质上仍是液晶屏幕,但改进了背光显示。简单来说,是在液晶背光源添加纳米材料、蓝色背光源照射直径不同的红绿量子点形成RGB三原色。相对LED背光来说,量子点技术能够有效减少过多的蓝光,从而提升色域、颜色精准度,实现媲美OLED的效果。
这里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比较、客观分析,可以看出OLED、量子点(QLED)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1、亮度:Q赢。QLED采用的LED背光,通过采用高亮度LED模块、改善背光结构的方式,可进一步提高亮度。像索尼的动态背光大师版峰值亮度就可以达到4000nit,三星的QLED也能达到2000nit,并且能保证15s左右不衰减。而OLED有机发光的特点,高亮度势必会照成有机发光体的衰减,造成不可恢复的物理损伤。
2、黑位水平:O赢。OLED可以完全关闭背光。QLED也有局域控光技术,但是并不能将每个像素都控制好(索尼Z9D除外)。
3、刷新率&响应时间:O赢。QLED的液晶分子在接受电信号之后还有一个机械的转动过程,而OLED就像灯泡一样,瞬间就完成了开关闭合的动作。
4、HDR:Q赢。QLED拥有更高的亮度,所以在相同的色深和灰度情况下,QLED会有更好的动态范围表现。
5、色域:Q赢。两者都是beta版,都是背光+彩色滤光膜的模式,不过量子点的光谱具有天然优势。
6、可视角度:O赢。OLED甚至可以接近180°。
7、均匀性:O赢。OLED单独控制每个像素点发光的特点,足以打败局域控光的QLED带来的画面均匀性。
8、灰度:Q赢。OLED采用的是PWM或者DC调光方式。当面板的色数达到10bit,也就是1024级的时候,要想像液晶分子那样精细的控制转向,比较困难。
9、成本:Q赢。OLED面板由于其工艺复杂,良品率低,相比LCD,它还是要贵出大约20%。同样尺寸下,量子点电视只比LCD的成本贵出100美元左右,如果换成5寸左右的移动设备显示屏,成本的增加则只有10美元左右。不过维持现有的成本水平并不能帮量子点面板取得完赢,毕竟OLED面板的成本未来也会变的更低。
10、柔性:O赢。OLED本身的可弯曲的柔性特征,不仅可以薄到0.97mm,而且还能够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呈现,凸面、凹面、双面壁挂、前后双曲面显示都没有任何问题。
11、寿命:Q赢。由于OLED面板蓝色子像素的寿命有限,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很容易出现“烧屏”的现象。而量子点面板就不会有这样的困扰,它工作稳定,寿命较长。
从以上多项的对比,beta测试版的QLED与OLED可以说难分伯仲,两大阵营目前是势均力敌的状态。
当前,量子点电视和OLED电视都属于高端产品,尚未实现广泛普及。但在商业化层面、市场层面上,量子点电视已率先做出突破。数据显示,OLED电视推出要比量子点电视早将近两年时间,但量子点电视整体市场占比却要远高于OLED电视。2016年全年量子点电视的零售量高于OLED电视7倍有余。
受制于面板成本的因素,目前同尺寸OLED电视价格是液晶电视的3倍左右,而量子点电视则是液晶电视的1.5倍,价格是量子点电视市场取胜的一大优势。当下OLED电视产业链不完整,成为制约OLED电视的瓶颈。从目前看,OLED面板2018年底之前仍然难以实现供需平衡,不可能大规模量产,意味着OLED电视价格2019年之前不可能降到和液晶电视相当的水平。
当然目前的优劣势并不足以说明哪个就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显示技术的发展除了在电视终端产品呈现外,和上游产业链的发展更是息息相关。如今,电视产业正处于显示技术升级的十字路口,向左还是向右,彩电企业在做出选择和站队的同时,需要时刻关注产业发展趋势,对应做出调整,避免因为显示技术路线发展而被市场所淘汰。
DisplaySearch发布的报告显示,预计2017-2019年,OLED市场将以93.4%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增长。但并非所有厂商都认为OLED是最佳解决方案,业界一直以来对OLED大屏显示技术仍抱有怀疑态度,而对于寿命、良率、价格、产能等比较“尖锐”的问题更是敏感。
OLED的老大LG Display OLED事业部长吕相德称,目前OLED产品的寿命已经可以确保在5万小时以上,如果每天观看8小时,可使用17年以上。而对于常说的“残影”问题,OLED面板也通过画质改善算法和改善元件特性完全解决,目前可保证10000小时也不会出现残影现象。至于OLED高价格,工信部数字电视标准符合性检测中心主任张素兵表示,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普及,之前困扰OLED市场的大尺寸问题会逐步解决。随着市场进一步扩大,以及大尺寸OLED电视价格的下降,会有更多的消费者选择OLED电视。从上游供应商来看,目前只有LG能量产OLED屏幕,未来只有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才能推动OLED产业进一步发展。
LG是全球唯一可以制造大尺寸OLED面板的企业,单边供应的场面还将一直持续几年,OLED的产能不足,制造成本过高等原因让OLED普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所以在OLED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的真空期,LG推出了Nano Color技术,成了LG大屏显示的援兵。
Nano Color是一种在LCD面板前增加纳米滤光膜的方式来实现的技术,相较量子点技术,它把膜材变得更薄并移至面板前。而区别于普通高色域技术的是,Nano Color技术在可视角方面有着非常大的提升。即便在接近180度广视角下,同样能够显示丰富的色彩。这样的超大可视角,与LG自家的OLED面板显示技术颇有些类似。
Nano Color电视有哪些?据悉,目前与LG合作IPS Nano Color显示技术电视的品牌包括传统厂商长虹、康佳、创维,以及互联网厂商乐视。马上就能买到的就是乐视超级电视Unique 65/55,以及创维Q7系列电视。乐视是最早发布的基于IPS Nano Color显示技术电视的企业,其超级电视Unique 65、Unique 55,具有IPS Nano Color、分体全面屏(四面无边框)、Dolby Vision、120Hz高刷新率等特点。
IPS Nano Color液晶显示技术,在实现效果和成本方面做了比较好的平衡,既是量子点电视的强劲对手,也是LG OLED电视的有力援兵。
而面对对方的嘲笑,相较LG的Nano Color,2014年三星电视就看好量子点技术,通过投资具备300项量子点技术专利的德国Nanosys公司和收购美国量子点企业QD Vision完成量子点技术布局,奠定了其在量子点领域的霸主地位,并在今年推出了一种全新的QLED显示技术和庞大的QLED TV阵容,以为量子点这一未来显示技术正名。QLED使用了纳米晶体半导体量子点作为材料,这种极其微小的颗粒可以与光线产生独一无二的化学反应,亮度达到1000尼特,画质更加逼真,让色彩做到最完美的呈现,“身段”也更柔软曲美,加入HDR、无边框、曲面等时尚元素,让量子点电视更有亮点,可与OLED全面媲美,也成了三星量子点的援兵。
业界认为,这一两年,量子点和OLED孰优孰劣的问题在业内一直争议不断,但随着2017年三星QLED TV的推出,本来相对平衡的两大显示技术竞争的天平将慢慢朝着“QLED”发生倾斜。
目前部分实力企业也正在迅速推进同样具备自发光的QLED技术,以改变目前市面上真正的自发光电视只有OLED这一事实。当真正自发光QLED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时,OLED必将面临硬碰硬的正面较量。
有关专家表示,这一刻的到来,或许需要很久,也或许快于想象,OLED要想抓住先机,惟有紧抓时间窗口,2017年是关键的一年。
来自IHS的一组数据显示,从全球看,2017-2019年OLED电视可预计出货量年增长率在70%以上,出货额年增长率在40%以上,而预计到2020年OLED电视出货量将达到520万台,份额为2.1%,出货额将达到64亿美元,份额为7.4%。
而对量子点电视未来市场的增长预测,相对更乐观。著名市调机构NPD Display Search预测,量子点电视在中国市场的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00%,有望从2016年的60万台增长到2017年的120万台,同时全球范围内也会从300万台增加到600万台,预计将比OLED快得多。
当下量子点电视的实际表现也远赢于早推出近两年的OLED电视。据中怡康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量子点电视的零售量高于OLED电视7倍有余。2017年第1-15周,量子点电视的零售额在彩电市场渗透率已经达到4.79%,同期OLED电视只实现1.32%的零售额渗透率,中国市场的销售也远没有达到预期。
两大面板的竞争日渐白热化,未来是一家独大还是一山二虎,恐怕还需要市场来甄选、消费者最终决择。但正如当年关于等离子和液晶的争论一样,成本优势决定存亡,谁能最快速度提高技术、效率,降低成本,谁就能笑到最后。
不过,从另一方面而言,在显示技术上,各有不同的实现方法,但是没有谁是万能的,始终存在一定的互补关系,没必要非要较出一个高低优劣。就像商业中的线上线下、影视中的3D和VR、医学中的中药和西医,都是共存的关系。量子点、OLED在较长时期和谐共存也是一个较好的模式。
当前OLED电视完全以韩企LG为主导,控制产业链上下游,一个成熟的企业加一个成熟的领域,中国企业想要突破的难度可想而知。反观QLED,虽然韩企三星也在大力研发,对手固然强大,但是起跑线基本一样的,基础扎实,对中国彩电企业来说量子点会是一个不错的起飞点。
因此中国在电视领域,要真正领跑全球,量子点技术应就是我们国内企业必须首先要攻下的堡垒、力推的主方向。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这对国家的战略价值意义重大。
时下量子点技术被“液晶派”寄予厚望,也是国内彩电上下游厂商角逐的焦点。为了加快量子点技术研发步伐,我国京东方、华星光电、龙腾光电等上游面板企业都在进行量子点技术的相关研发和生产。
据悉,TCL发布的全球首款量子点电视采用的是华星光电自主研发的量子点显示屏,待我国彩电厂商大规模推广量子点电视时,华星光电就有能力供给自主研发的量子点液晶屏。我国京东方的量子点背光技术研发进展也较顺利,即将导入量产阶段。
当前在液晶显示上,我国已经形成了京津冀、珠三角、闽台、长三角、中西部5个面板产业集群。迄今为止已有8条8.5代线投入量产,另有5条高世代线已经签约或开工建设,我国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液晶面板制造基地。其中TCL和海信在量子点技术上的投入成果较为明显,TCL的QUHD量子点电视旗舰新品X1在今年的CES上斩获“全球年度技术创新影响力金奖”,海信K7100系列采用了海信自主研发的ULED技术以及最新的量子点技术,被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评为“2016创新产品奖”。
可以预见的是,2017年将是OLED和量子点展开“拉锯战”的一年,因为谁都不想输,谁都输不起。对于量子点阵营而言,之前已失去先发优势,必须发起猛烈反攻才有望重建消费者信心;对于OLED阵营而言,必须誓死捍卫已经取得的技术优势,否则前面的种种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未来谁是王者,我们拭目以待!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