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诗人翟永明:与“白夜”相守

时间:2024-04-23

陈莉莉

那天翟永明感冒、也觉得累,但还是在傍晚时分赶到了酒吧。她坐在酒吧院子的椅子上,看上去有些疲惫。酒吧正在举办纪念王洛宾的音乐活动,主持人说到了她的名字,人群里响起了掌声,还有零星的口哨声。

翟永明站起来朗读了自己的一首诗《终于使我周转不灵》。“既然是纪念王洛宾,得找一首与音乐有关的诗”,她这样想。

她嗓音低沉,词语于夜色中的音乐声里跳跃着,就是一种诗意。

她穿行于人群中,试图照顾到所有人的情绪和需求。有人说看着这个美丽的女人守在这里,就觉得踏实。

酒吧叫“白夜”,取自陀思妥耶夫斯基同名小说《白夜》。翟永明在1998年创办了它,起初是希望辞了职的自己依靠它能有尊严地去写作。

20年的岁月更迭,白夜已成为成都的文艺地标。曾经的美丽“小翟”变成了通透的“翟姐”。

她与白夜相互依傍的故事似乎告诉人们写作者的另一种可能性。尤其是在城市蜕变的进程中,如何于坚硬的现实里捕捉诗意,如何让庸常的人生拥有浪漫和美好。

1986年,《女人》组诗的发表奠定了翟永明在当代诗坛的地位,随后《静安庄》的亮相让人惊叹翟永明诗品的“纯正”,近作《随黄公望游富春山》也让人看到了她思想的沉淀和气魄。

从迷人的80年代走来,人们形容翟永明是那个时代的可人儿,引领一个时代的文学风尚,又如四时繁花,靓丽了整个文坛,成为众多诗人回忆录中最旖旎的一笔。

她在中国诗坛被认为是一个神话和传奇。她的诗歌、容貌、情感,都是神话和传奇的组成部分,被人们欣赏和珍藏。

那时候就是阅读。童年时期读中国古典文学,西方文学进入以后,就恶补,这是翟永明那一代人成长的背景。她形容她的文学营养“很综合”。

大概16岁,也就是1971年左右,翟永明得到了一本残缺的《简·爱》。那是她第一次从一本书中读到一个女人的性别意识,第一次读到一个女人如何在爱情里追求平等。

“在我们那个年代,革命是唯一的主题,男人和女人的结合要讲究门当户对,這个门户指的是阶段、立场、成分。”虽然当时也有江姐、吴清华这样的女性形象,但她们是样板戏中的形象,高大,不食人间烟火,是革命的榜样,反而让翟永明感觉特别遥远。

虽然简·爱更遥远,因为那时候翟永明连苏格兰、爱尔兰、英格兰在哪里都不知道,但一个女性如何与不幸的命运抗争,如何对一个身份悬殊的男人产生爱情,如何在感情以及命运中坚忍不拔,还是一下子把她给击中了。

她突然意识到,女性的精神世界和男性的是完全不同的,感受也不同。她在想,一个“贫穷、低微、不美、矮小”的女人,为什么把尊严与独立看得那么重?但也是简·爱的坚忍不拔,在沼泽地里的绝望挣扎,支撑着翟永明度过了下乡两年中最苦恼难忘的时光。

大概是1979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开始出版新的世界名著译本,当年翟永明看的那些缺头、缺尾、断成两截的书全都重印了。她看到了更多的文学风景。

翟永明又多次读了《简·爱》。后来的再读,比之前超然,会从写作的技巧上、从文学史的重要性去评价它。“用今天的眼光看,结尾是个败笔。简·爱获得了遗产,看起来是门当户对了。之前两个人苦苦追求的精神上的平等似乎还得落到经济上的平等。”

翟永明也知道,作者连自己的笔名都只能用男性的名字才能出书,免不了有它的局限。但是她依然认为,那是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小说,一部文学经典。

在她看来,事实上,直到今天,很多中国女性都没能真正超越那个时代的社会标准,比如女性幸福的标准,还停留在女人就得把自己嫁给一个成功的男人——这个成功在翟永明小时候指的是成分有多好,现在指的是有多少钱,有多大权力,其实都一样。精神上的平等,心灵的自由,依然被忽略不计。

“如果让我写《简·爱》的结局,我会写她独自从沼泽地里站起来,独自走向未来,而未来如何,没有人能给出答案。”

她的组诗《女人》,也是在这个意识之上创作出来的。标举“黑夜的意识”,就女性诗歌的发展而言具有开拓性意义,确立了女性的主体意识,建立起女性诗歌的话语体系。

时间进入了上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写作走入了极端化的误区,翟永明提出了新的写作形式,“不以男女性别为参照但又呈现独立风格的声音”。

诗人欧阳江河说,她有着惊人的创作力,创作从内省式的自我经验表述转向公众视界,把眼光投射到社会的弱者身上,写出了《老家》《雏妓》等,“从女性意识出发,又超越了女性意识”。

翟永明认为每个时代都需要诗歌,“只是跟任何时候一样,诗终归还是少数人的事情”。她还保留手写的习惯,写好以后找人录入;也尽量让自己与热点事件保持距离。对于诗人食指与余秀华之间的互怼,她认为“因为没有诗意,才会形成热点”。

“分析它,必须去看两个人不同的创作背景以及作品,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离开人,才有可能看见人群。”

回想成名的80年代,那是她那一代人的文学童年,她住的单间经常有很多人来聚会,文学交流很多,“又开放又保守”。单位是成都一个严谨的研究所,朋友却是诗歌圈摄影圈爱穿奇装异服的人。

她生得美,欧阳江河说当时诗坛认为“她是东方最美女诗人”。川籍作家洁尘说她就像是一朵艳丽的具有西班牙风情的花。

1986年是她的转折点,社会上征集诗歌爱好者开展改稿会,翟永明去太原参加活动,正式走上诗歌人生。

那时的成都,在诗歌方面具有极强的先锋性、探索性,是除了北京以外的另一个诗歌重镇。“这座城市很奇怪,不排外,虽然对本地的文化资源挖掘不够,但对新的东西关注、好奇。”

1990年到1992年,翟永明去了纽约。她形容那段时间如做梦一般,纽约成为她走进西方世界的第一个关口,也像一个杠杆,把她的生命撬动到另一段新的旅程,让她更客观地看待传统与现代,看待作为诗人的自己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

在纽约,翟永明没写诗,“好像被关上了水龙头”,但是回到中国,接连创作了很多首诗,诗风也发生了转变,她觉得自己还是需要在母语的环境里才有可能写作。

这些年来,翟永明说她一直在反思,中国的现实在改变,中国的诗歌也应有所改变。“我个人不喜欢重复,一旦重复了,我认为没必要再写了。”

社会对诗人有一个偏见,觉得诗人不接触现实,翟永明总要去纠正这样的想象。她强调说,诗人一样要食人间烟火,而且诗人可能要为人间烟火付出比别人更大的代价。

“因为诗歌不可能成为你生活的物质来源,所以你必须拿出更多的时间去解决你的生活问题。无论你有一个酒吧还是咖啡馆,麻烦事特别多,而且都不浪漫。但是你必须去做,这样你才可以写诗。”

写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但像诗歌这种文学形式最终也只有少数人可以看到。“诗人可能比一般人要敏锐一点,更愿意发现生活中的诗意。有很多词语应该是被资本或者其他东西污染了,诗人要把那些被污染的词重新清洗,让它产生比较新的意义。这是诗人应该做的事情。”

不仅仅是通过出版传播,不同的作品也在进行新的尝试,比如《迷途的女人》被谱成曲,成为一首歌。翟永明也会去参加《为你读诗》的活动,她读她写的《在古代》。在新媒体的作用下,更多年轻人念念不忘她的诗句:

新生代成为粉丝,他们感叹“原来是位女诗人”。她还是逃不掉“女诗人”的说法。

自1998年以来,从玉林西路到窄巷子32号,白夜酒吧20岁。对翟永明来说,经营其实很费力,“好几次都想放弃了”。经营最困难的时候,她去写专栏,写了一年,发现深深的不自由感,“还是好好把白夜经营下去吧”。

这20年,白夜仿佛一个窗口,她透过它进行与日常生活的对视。

她正尝试给人生做减法,很难再像以前那样坚持每天都去酒吧,从家到酒PEl3公里左右的路程,对她来说“有时太远了”。虽然内心总有想减去什么的意识,但2018年的生活还是被她安排得满满当当,“写作、看书、看病,还要去扫墓”。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