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路遥: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一生

时间:2024-04-23

终生与贫穷为伴

1949年12月3日,路遥出生于陕北清涧县一个农民家庭,正值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父母亲皆是目不识丁的文盲,家里有五个儿子,三个女儿,一家十口,全靠身高只有1.5米的父亲来挑起重担,生活极其贫困,经常揭不开锅。

为了生存,在路遥7岁时,父亲决定将他过继给远在延川县的伯父王玉德。被送走那天,母亲为他做了一顿丰盛的早饭,然后7岁的路遥和父亲走了70华里的山路,来到了伯父王玉德家里。一路上穿着母亲新给他做的鞋却磨破了脚,父亲给他捡了一双旧草鞋,才得以继续前行。

半路上父亲用身上仅有的两角钱给他买了碗油茶,自己却什么都没吃,“我知道他已经再拿不出一分钱”。到了伯父家,父亲托口说去赶集,实际上路遥知道,他就要被抛弃在这里了。

路遥一直在伯父家度过了他的学生年代。但伯父家的情况也并没有好太多,他时常为买不起几分钱一支的铅笔而发愁。

当时,路遥衣衫褴褛,裤子破了不敢到别人面前,有人搞恶作剧,专门把他拉到人群里,惹得哄堂大笑。贫困艰难的生活给路遥留下了永生难忘的记忆。

1961年,在马家店小学上了四年初小的路遥考到城关小学高小部。当时的陕北农村,仍处于极端贫困的时期,基本上是平均两个村才有一个上高小的孩子。伯父和伯母不想让路遥上学升初中,路遥心里也明白,伯父实在没有能力供他上学了。但生性倔强的路遥一定要证明自己,他参加了考试,结果从100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

成绩出来以后,每当路遥提起上学的事,伯父总是打哈哈,直到开学那天才说了实话:“这学肯定不上,天王老子说了也没用。”然后要他上山去砍柴。

最后通过与家里谈判,伯父才勉强答应给路遥每月25市斤粮票让他去上学。不够吃,他就在野地里挖野菜充饥。饥饿的经历和苦难的生活,给路遥留下了非常强烈的印象,也促使他拿起笔,来反映这忧伤苦痛的一切,《在困难的日子里》和《平凡的世界》里,都有他自己辛酸的影子。

1973年,路遥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上了延安大学中文系。大学里,路遥的生活依旧简朴。同学白正明说,一身灰的卡服是他的礼服,“老三样”(白、黄、玉米发糕)和一碗开水冲菜汤是他很喜欢的美味佳肴。

路遥的伯母李桂英老人说:“路遥上大学前靠家里,上大学后靠的是他媳妇林达,林达是北京人,家里境况好,在经济上给了路遥很多接济,就连背到学校里去的被子和褥子,都是林达给准备的。”

贫困伴随了路遥一生,后来从事文学创作后,这种情况也并没有改善,他的好友海波曾讲述,1989年,路遥和中央电视台《平凡的世界》剧组见面。见面后,对方没说多少话,只是给了路遥一个信封,说:“这是你的著作权报酬。”路遥自己没接,示意海波收起来。离开那里后,他们到一个饭店里吃饭,拿出来一数,总共680元。海波说:“就这一点?”路遥只是苦笑。

茅盾文学奖的奖金除了应酬文学界的朋友,就是还债。路遥的四弟王天乐曾经回忆路遥获得茅盾文学奖后的情景:“路遥在电话上告诉我,去领奖还是没有钱,路费是借到了,但到北京得请客,还要买100套《平凡的世界》送人,让我再想一下办法。”一个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人,没有路费去领奖,更没有钱去买自己写的书!王天乐告诉路遥今后再不要获什么奖了,如果拿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找不来外汇。

其实路遥为改变自己的经济情况作过不少努力:他炒过股,甚至开价5000元给企业写报告文学。但这5000元稿费,却是在路遥病倒昏迷后才拿到的。他去世后只留下l万元的存折和近万元的欠账。

苦涩的婚恋

路遥在通讯组工作时,好友曹谷溪介绍他与北京知青林红相识,之后路遥展开了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恋情。但最后林红因路遥的“农民身份”而提出断交,爱上了一位支工的解放军下级军官。林红的离开对他有重要影响,路遥一生都没有走出这段恋情所带来的幸福与阴影。

在他的成名作《人生》中,走进县城变为城市人的高加林抛弃农村姑娘刘巧珍可能就是林红和路遥的翻版,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中的田晓霞也有林红的影子。

这之后,颇具文学才华的另一位北京知青林达走进了他的生活,用爱抚慰了他的创伤。路遥考上延安大学后,林达给予他很多经济上的资助,正是因为有了林达,路遥在延安大学才能够安心读书和进行文学创作。

1978年1月他俩结婚,1979年生下了他们的女儿路远。遗憾的是,婚后生活并没有起初想象的那般甜蜜,更谈不上和谐、幸福。林达是一个现代知识女性,而路遥的心里想要的是一个能够照顾他生活的家庭主妇。在写作《平凡的世界》时,路遥经常通宵达旦,过着两个蒸馍,一根大葱,饥一顿饱一顿的无规律生活,几年过后,两人的生活习惯、性格上的差异越来越凸显,林达多次提出离婚。最终路遥在辞世三个月前,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了字。

苦涩的婚恋在他苦难屈辱的心灵深处埋下了绝望与无奈,也影响着他的创作,在他的作品里处处充满着悲情的情节:如田晓霞在洪水中丧生,孙少平走進一个孤儿寡母家庭;秀莲好日子刚开始就得了绝症;田润叶对爱情苦苦守望并成了官场利益圈中的牺牲品,最终守着李向前终其一生;郝红梅一心想走入上层,却婚姻不幸嫁给软弱的润生。

内心世界的孤独与无奈

卑微的出身和少年时代的苦难让路遥产生了很深的自卑感,他性格孤僻,不愿接触社会。他曾对朋友海波说过这样的话:“像我们这样出身的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看不起自己,需要一种格外的张扬来抵消格外的自卑。”

可能因为不善交际和应酬,所以在文学界,他也没有什么朋友,在《平凡的世界》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路遥吐露了自己内心真实想法:

“文学圈子向来不是个好去处。……你没成就没本事,别人瞧不起;你有能力有成绩,有人又瞧着你不顺眼。你懒惰,别人鄙视;你勤奋,又遭非议;走路快,说你趾高气扬;走路慢,说你老气横秋。这里出作家,也出政客和二流子。在这样一种机关……最不忙的就是文人先生,可以一杯清茶从早喝到晚。……这些地方虽然听不见枪炮之声,且有许多‘看不见的战线。”

路遥是郁闷的,人们很难读懂路遥。其实,坐在平房小院里,不停地抽着烟仰望天空,若有所思,忧郁、寂寞、孤独的路遥,才是真正的路遥。现实的世界里,没有人与之同行,他的灵魂在孤独与痛苦中游荡。

路遥故去

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年仅42岁的路遥因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医治无效,走完了他平凡而又悲壮的人生旅程。他活得太累了。他内心的苦痛难以宣泄,唯一能够释放的渠道和寄托只能是文学创作,可艰难跋涉的文学之路也是充满荆棘。

一个作家能被记住的往往只有作品,而对于路遥的怀念更多的却是他的人生、经历、精神,尤其是那舍生忘死的创作方式,“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是他给自己的铭示,也是他的目标和精神支柱。

对于经历了80年代的人们来说,怀念路遥是一种怀旧,是重新寻找那一代人对青春的回忆。路遥的人生,和他作品里描述的故事,都深深印在他们心里。

时间的放大镜,终将为我们呈现一个真正的路遥:他没有超越时代,他只是记录了时代。对于依然在时代的沉浮中茫然四顾的人们而言,重新发现路遥,就是重新发现自己。

路遥已远,路遥仍在。

摘自新浪读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