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王芬+黄晓涛+张晓芳
摘 要:文科生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存在畏难情绪等问题。如何设计好的开篇案例及案例授课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发学生主动探索欲望尤为重要。在分析课程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课程开篇案例的构建思路和讲授原则,详细介绍“植物大战僵尸”游戏界面及效果,设计并实现开篇案例组合:与概念融合的案例、课堂演示及实验案例。教学实践表明,使用该案例组合,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程序设计;开篇案例;概念案例;案例演示
DOIDOI:10.11907/rjdk.162299
中图分类号:G4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6)012-0191-02
0 引言
根据教育部对于高等院校人才计算机能力培养的要求[1],程序设计语言作为计算机能力培养的必修课程,广泛开设于各高等院校的理科、工科、文科的各个院系中。华中科技大学文科院系开设了Visual Basic(简称VB)程序设计语言课程。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门好的课程,需要在课程伊始就能吸引学生的视线,引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如何设计VB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开篇案例及其讲授方式,达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探索的欲望,实现师生共鸣的课堂效果,是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 文科VB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初期现状分析
在文科VB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初期,教学状况长期以来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学习兴趣不够高,存在畏难情绪。大部分文科生对程序设计语言课程认识不足,对课程不够重视,学习兴趣度较低,并在学习之初就认为编程语言较难学习,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2]。
(2)学生对基础概念理解不透彻,影响后续课程学习。VB程序设计语言最基础的教学知识点是关于类、对象以及对象三要素:属性、方法、事件的介绍。这些基础概念是整个VB程序设计的基础,部分学生对这些基础概念的理解掌握能力不够,导致课程后续内容的学习掌握较难。
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课程开篇对类、对象等基本概念的讲授采用的是多个独立的、与程序设计联系不够紧密的例子进行讲解。使用这样的例子不易激发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学习兴趣,且难以促进学生对基础概念产生整体认知[3]。要能在课程伊始就提升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学生对相关基础概念的整体认知和掌握,重点就在于课程开篇案例及讲授方式的设计。
2 课程开篇案例构建思路与原则
课程开篇案例设计需遵循以下3点:①案例本身需要接近生活,并有一定的趣味性。案例需要是学生们在生活中有接触的、生动有趣的例子,这样既易于理解,又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案例的讨论有广泛的参与度,形成热烈的课堂讨论氛围;②案例需要与程序设计相关联。案例一定要与程序设计相关,要能够通过程序实现相关效果。只有这样的案例才能激发学生探索程序设计知识、主动学习程序设计知识的热情;③案例不能太复杂,要易于实现。课程初期的相关知识点都是较为基础和简单的,开篇案例需要和这些知识点配套,因此不能太复杂。案例要能够在课堂单元时间内编程实现,因此需要设计较简单且易于实现的案例。
要课堂具有师生共鸣的效果,仅仅有合适的案例还不够,还需要设计适当的案例讲授方式。案例讲授方式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识点与案例相融合。案例是为知识点服务的,知识点即包括基础的概念,也包括VB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当讲解基础概念时,需要将案例中的基本元素剥离出来,与基本概念一一对应讲述;当讲解程序设计基本方法时,需要将案例中的元素整合在一起,从案例整体设计实现的角度详细剖析。案例的讲授要和各知识点的讲解融合成一体。
(2)“讲”“做”结合,授课与实验相结合。好的课程开篇案例,不仅要在课堂中讲解,还要能够让学生动手实现[4]。实践过程中,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并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3 课程开篇案例设计实现
3.1 案例设计
根据上述课程开篇案例的设计思路,经过课题组多次讨论,最终确定借助“植物大战僵尸”的游戏界面,设计易于课堂演示实现的“僵尸践踏植物”的效果,作为开篇案例场景。开篇案例由两个案例共同组成:课堂讲授时使用的与概念融合的案例,以及课堂演示及学生实验时使用的课堂演示及实验案例。
(1)与概念融合的案例设计。在课程开篇时,要介绍“类”与“对象”的基本概念,以及对象的三要素:属性、方法、事件。此时使用图1显示的案例界面,图中有土豆、豌豆、僵尸3个类,每一个土豆、豌豆、僵尸都是一个独立的对象。对于豌豆而言,颜色有蓝色或者绿色两种,颜色即为其属性,蓝色或者绿色为颜色属性的值,对每个豌豆对象,该属性的取值是特定的。豌豆具有吐出“子弹”的方法。当豌豆被僵尸踩住时,豌豆会有一系列变化:例如会发出呯的一声,豌豆会“死去”。豌豆被僵尸踩就是在豌豆身上发生被踩的事件,豌豆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最终需要通过代码写在事件过程内才能实现这些效果。
(2)课堂演示及实验案例设计。结合图1讲授了VB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概念之后,需要进一步实现课堂编程演示效果,并在课后安排学生编程实现。为了便于课堂演示及学生实践,将图1的案例作进一步简化,形成如图2所示的案例。案例中具有两个图片框对象,分别为“僵尸”图片框picCorpse和“豌豆”图片框picBea;具有一个按钮对象btnAttack,其文本属性的值为“进攻”。每一次单击“进攻”按钮时,“僵尸”就会向“豌豆”移动单元步幅(该数据可以自己定义,例如20、30、50等)。一旦“僵尸”图片框从右边接触或者覆盖部分“豌豆”图片框时,系统发出“呯”的一声,“豌豆”图片框消失不可见。
“进攻”按钮btnAttack的单击事件过程代码如下:
Private Sub btnAttack_Click(ByVal sender As System.Object, ByVal e _
As System.EventArgs) Handles btnAttack.Click
picCorpse.Left = picCorpse.Left - 20 '“僵尸”图片框向左移动20单位距离
If picCorpse.Left <= picPea.Right Then
“僵尸”图片框左侧接触“豌豆”图片框右侧,或者与 “豌豆”图片框部分重合时,执行下述代码:
Beep() '发出“砰”的一声
picPea.Visible = False '“豌豆”图片框不可见
End If
End Sub
显然,该代码相对而言较简单,易于理解,便于实现,并有一定的趣味性。
3.2 案例讲授方式
在具体讲授过程中,考虑使用以下两种讲授方法:
(1)使用课堂提问的方式进行讲解。由于采用学生们熟悉的“植物大战僵尸”作为案例场景,因此在讲授类、对象、属性、方法、事件等基本概念时,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讨论得出相关概念。这种方式既能深入浅出地讲授相关知识点,又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
(2)采用设计型实验方式,在实验中给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在布置实验时,只给出需要实现的最基本的功能描述,其它效果由学生们发挥想像,自我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求解思维能力[5]。例如整个窗体背景的设计和实现、“僵尸”行进的步幅、“豌豆”被踩之后是消失抑或是图片发生变化、发出的声音是“砰”还是其它声音或者音乐、僵尸是否能自动前进等,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行学习探索,得出解决方案。这种留出空间让学生们自己设计并自学实现相关效果的方法,能极大地激发学生们自主探索的学习热情。
4 实施及效果
2015年下半年在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中第一次使用该案例组合进行授课和课堂演示,课堂上学生们讨论热烈,对VB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热情显著提高。2016年上半年在中文系课堂上不仅使用该组合案例进行授课及演示,还在实验环节中作为第一次实验的最后一个实验题目,要求每个学生自己设计实现。实验课上,学生们学习热情极高,自己设计各种背景、声音、执行效果,并且讨论热烈,自学兴趣浓厚。每个学生都设计实现了自己的“植物大战僵尸”。实验完成后,学生们对程序语言设计兴趣盎然,具有颇高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5 结语
开篇案例及讲授方法的合理设计对于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课程引入大部分学生都熟知的“植物大战僵尸”游戏场景,设计了与概念融合的案例和课堂演示及实验案例,课堂讲授过程中注重提问讨论形式的应用,实验过程中使用设计型实验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实践表明,该系列案例的设计及讲授方法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们有效地掌握相关知识点,很好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指导委员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0-80.
[2] 陆英.《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策略探析[J].软件导刊,2014,13(2):191-192.
[3] 孙宏志,曹旭.《计算机高级程序设计》课程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J].软件导刊,2016,15(7):202-203.
[4] 童键,刘卫国.基于问题求解思维能力培养的程序设计教学实践[J].软件导刊,2014,13(4):184-186.
[5] 陈青,邵玉祥.基于立体教学模式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软件导刊,2015,14(2):186-187.
(责任编辑:孙 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