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黔织”和手工艺人

时间:2024-05-04

提莫

“布依族民族服飾产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但我们的重心依旧是保护与传承,要把产业的发展同当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结合起来,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贵州省兴义市布谷鸟民族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王菁这样说。保护与传承是王菁创建布谷鸟的初衷。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其中以贵州省的布依族人口最多,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7%,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至今为止,布依族依旧保留着传统的民族服饰。布依族服饰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产生与变化总是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近年来,布依族服饰的发展已逐步迈向规模化、产业化,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

在如今高度工业化的时代背景下,布依族的村寨里,家家都还存有织布机,而织布机背后是一大批手工艺绣娘,她们的手工工艺是“黔织”的精髓所在。王菁说,由于地处偏远,信息不发达和语言不通等因素,布依族服饰文化正在逐渐消失,“抢救”布依族服装是她首要的工作。王菁所经营的公司建立了专门的非遗布依族服饰博览馆,收藏了近20年积累的布依族服饰,其中包括织布机、各种样式的男女布依族服饰及配饰等。

在保护布依族服饰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果后,王菁对于传承民族刺绣、蜡染、土布编制等手工工艺有了新的想法。既然绣娘是传承的源头,那应该让这个源头走出来,像河流一样形成更多的分支才能发展起来。于是,王菁专门带着懂布依族土语的向导,到黔西南州主要布依族村寨找寻合适的绣娘。

这些绣娘来到王菁的公司主要担任的是指导和传授工艺的工作,年龄大多在60至80岁之间,其中最年长的绣娘今年85岁了。目前,王菁团队开办的“锦绣计划”培训班已经培训出了接近8000名绣工。参与完培训的绣工回村后,可以成立专业合作社,以此带动其他人就业。王菁认为,这种模式让公司与绣娘形成了良好的生产互动。她们不仅获得了二次就业的机会,在提高家庭收入的同时更成为了布依族布艺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让布依族非遗手工工艺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

不断变革创新,就会充满青春活力;否则,就可能会变得僵化。在新兴行业的冲击下,创新对于传统的手工行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王菁很早就意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在她看来,纺织产业还有很广阔的市场空间,需要产业深挖,包括生产技术、原材料、创新设计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突破。

王菁在公司创立初期就成立了国家级大师工作室,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设计出更多符合当代审美和新潮的布依族风格服饰。王菁团队也根据该工艺的特点与特色,延伸出了更多的周边产品,比如说床上用品、杯垫和窗帘,等等。不过,王菁也表示,市场营销及互联网年轻人才的短缺,是该行业现在面临的一大挑战。

同样作为布依族文化与手工艺的传承人,张玉晶在传承与创新中找寻到了最符合自己的新路径。作为公司的设计师,张玉晶从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专业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将现代服装的设计理念与布依族服饰的传统制作工艺相结合,设计出了许多颇具现代感的布依族服饰。“我很乐于在设计中加入多种元素,布依族和苗族元素,还有非洲风情的元素,让传统服饰看起来更时尚。”张玉晶说道。

而在布依族服饰的文化中,蜡染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门手工艺技术。蜡染、扎染和镂空印花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蜡染实际上应该叫“蜡防染色”,它是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毛等天然纤维织物上,然后放入适宜在低温条件下染色的靛蓝染料缸中浸染。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来自安顺市的王鹏已经在蜡染行业工作三十余年,在继承传统蜡染工艺的基础上,他大胆地将中国绘画和佛教文化等传统元素融入到蜡染手工艺品上,创作出了《敦煌》《民间风情》等极具特色的代表作品。

时代在进步,传统手工行业也在紧跟着时代的步伐发展。很大程度上,这要归功于传统手工艺人地辛勤耕耘。他们用最好的方式,将经历岁月沉淀的长者重生,让它们以最好的面貌展示在世人的面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