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还乡计划:那些从故乡带回的植物

时间:2024-05-04

雀儿

OFPiX工作室的“还乡计划”已经进入了第七个年头,故乡的植物成为了拍摄对象。

或许在摄影上,也有“七年之痒”——确定今年春节的拍摄主题,着实让计划发起人任悦有点为难。知名德国摄影家托马斯·鲁夫对于如何拍摄花曾这样表示:“很想拍,但就是不知道应该如何去拍!”大师尚且面临这样的困窘,这一季的参与者们,能完成好这个任务吗?

同时,我们要用怎样的方式观看故乡的植物?

在过往的生活中,我们对植物投入的注意力可以说是吝啬的,无论花繁还是叶茂,似乎都抵不上对自我意识的强调,植物总是被动背负着某些意义。但它们的本来面貌,是什么样的?

另外一个棘手的问题是,现代人是否还有真正的故乡,抑或仅拥有想象中的乡愁?每年春节,还乡带来的复杂情绪总让人浮想联翩。植物与故乡,无论哪个,在表达上都是难题。

OFPiX工作室尝试引导摄影师用影像来探究这两个难题。回到故乡,重新观看这些无声植物,看清楚每个隐秘的细节、记住它们的名字,并怀着客观的好奇心探究它们的历史。这就是“植物与故乡”工作坊发出的任务。

春节期间,21位工作坊成员四散到天南海北,又从故乡带回了各自的植物和书页。他们中有7位来自北方(北京、山西、山东),14位来自南方(四川、重庆、云南、福建、广东、江西、湖南、湖北)。最终的成果,令人惊喜。

植物之美

植物向来是各类艺术题材中体现“美”的符号,它们的色彩、形态备受大自然恩赐,而意涵也常常被升华指代人类的某些美好品格。突显植物之美,是本次工作坊一个鲜明的特点。

来自四川成都的吴为,将成都望江楼公园里的竹子装订成了一本《竹之游》。这些照片用富士中画幅相机拍摄,画质清朗温润。11.6×29.5厘米的开本十分修长,顺应了竹子的形态。竹影婆娑之间,藏着摄影师在一座公园中的童年、青春回忆。吴为觉得,通过与植物长时间的相处,她“打开了自己”,能与植物做交心的朋友,让它们守护自己的秘密。

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的吴雨航,循着一份药引重新刺探家乡重庆江津。这本书展现的情感浓烈而隐晦,书名“Teng”既代表“藤”的缠绕感,也隐含“疼”的刺痛感。在一次旧疾复发后,母亲为他写了一副土药方,全家人都为他上山采药熬制,缓解他的疼痛。虽然家乡是回不去的存在,但家乡的草药植物,却深深地寄托了摄影师个人情感、亲情关系和乡愁的联系之中。成品摄影书装帧设计上的许多细节,也与他这种隐秘的痛感卡日呼应,例如采用了刺穿书页的骑马钉、在伤疤式的贴纸上题写书名,并用透明的硫酸纸附在封面上,让“Teog”的感觉不那么突兀。书中的照片是冷调的,而各处小细节则体现出摄影师略带温度的情感。

同样来自四川美术学院的殷晖,制作了一本色彩明媚的相册——《喜光》。四季如春的昆明,最惹人注目的就是阳光和鲜花。从封面开始,这种明媚就被展现得淋漓尽致,镭射纸映射出五颜六色的光线。在拍摄时,殷晖有意使照片稍微过度曝光,凸显阳光的存在。

植物与人的故事

植物本无情,但一旦它们进入生活,为人所开发、利用、欣赏,就必然承载了人的情感和文化。在本次工作坊中,便有几位摄影师着眼于人与植物的关系,讲述了几个深情款款的故事。

云南大理盛产兰花,摄影师刘立楠的父亲就是一位兰花的“死忠粉”,養兰30年。兰花不仅是他用以交易的商品,更是割舍不断的情怀。刘立楠拍下了家中那些静静开放、驯顺的兰花,也深入山林,为桀骜不驯的野生兰花取景。翻开《山下兰芽》A5大小的书页,里面装嵌了一本A6尺寸的兰花相册,那是刘立楠父亲多年来积累的兰花写真相册的微缩版,其中的照片有父亲自己拍的,也有请照相师傅和朋友拍的,目的就是在兰友之间相互传阅鉴赏。整本书围绕着兰花与家庭的种种联络展开,洋溢着清新而温情的气息。

同样在云南,有一种叫“飞松”(又称云南松)的植物也成为了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来自云南个旧的梁心,讲述了过年期间家人与松毛产生联系的温暖场景。他们会将这种绵软的松毛铺在地上,吃饭时一家人席地而坐,也可以当作睡觉的床。松毛铺垫着全家人的过年生活。书的名字相当直白——《没有松毛不算过年》,梁心在扉页写到:此书献给没有忘记传统过年方式的离乡人。

女摄影师叶岚认为自己有三个故乡——自己的故乡(江西吉安)、父亲的故乡(广西扶绥)以及丈夫的故乡(湖北公安),关于故乡的记忆存储在不同的地方。公公家的小花园唤起了她对已逝父亲的想念,而在拍摄时她却发现,自己想呈现的父亲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父辈的精神”——平凡却又不甘平凡。丈夫也好,儿子也好,他们都将继承两位老父亲的人生哲学,而叶岚也把这本书定名为《父亲》。这是一本如此真诚的书,锁线精装、内嵌照片的棉布封而,全是摄影师的亲手制作。

另类观看

植物一定等同于美和深情吗?21部交回来的作品里,总会有几个不一样的视角。幽默和跳脱之下,还藏着一些值得细细品味的东西。

来自北京的林家赓做了一本《冻死个人儿了》,光是名字就已经吸引了观者一半的注意力。这本骑马钉小册子一共20页,读来轻巧愉快,却蕴藏着反抗与冲突。摄影师一开始就想将它与传统的摄影书区分开,制造一种“阅后即焚”“脆弱廉价”的感觉。书中美艳的花朵图像,都是在宜家商场拍摄的假花,而黑白的枯树照片来自春节期间的北京植物园。假的艳丽,真的反而枯萎,这种冲突反映了摄影师对北京“故乡感”的质疑。

白叨叨的《无花之花》稍显“佛系”,因为他并没有拍真正的花。山西的寒冬并没有花朵盛开,但摄影师感受到了人们对花的向往:花灯、花样造型、花色服饰各处都有。他还加入了想象性的表达,将“心花怒放”“貌美如花”的人也归到花的范畴中,用人来表达花,拓展了植物主题的边界。

还乡之后,每个人都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知识,以从未有过的视角去观看植物,很多人借由此主题重新观察家乡,或与家人展开了深度的交流。这次还乡的成果,在5月6日奇遇花园咖啡馆的“模拟丛林”书展中得到了展示。21本摄影书陈列在咖啡馆外的桌子上,供慕名前来的影友和过往的行人翻看。植物的故事,顺着每双翻书的手蔓延了下去。

我们不可能看懂所有的植物,或许也没有能力重返真正的故乡。以植物为引子,在记忆和现实的交织中重新认识故乡,或许可以稍稍减少我们对故乡的陌生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