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陈珂
4月6日下午,国家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法国总统马克龙、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举行中法欧三方会晤。
继德国总理朔尔茨、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访华之后,法国总统马克龙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也于4月5日登上飞往北京的航班,开启了联合访华之旅。一位是欧洲大国元首,一位是欧盟主要机构的领导人,同时开启访华之行,在中欧交往史上打破了惯例。
频密的中欧高层往来被解读为中欧关系正迎来“暖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4月6日回应称,中欧各领域交往已迅速重启,正全面铺开。中方愿同欧方一道推动中欧大交流、大合作,以中欧关系的稳定发展为动荡的世界持续注入确定性和正能量。
今明两年是中法、中欧双边关系的重要年份——今年为中国与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明年中法将迎来建交60周年。受访专家指出,此次三方会晤意义重大,在欧洲内部涉华立场不无杂音的当下,将为中欧关系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作为欧盟的“法德轴心”之一,德国总理朔尔茨去年11月访华之后,马克龙访华被视为情理之中。此行是马克龙自新冠疫情以来的首次访华,也是其任法国总统以来第3次访华。
复旦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欧洲学会会长丁纯向《中国报道》记者表示,疫情之后马克龙渴望造访中国并最终成行,体现出对两国关系的重视,同时也表明愿意进一步维护和发展好双边关系。
与朔尔茨访华不同,马克龙此行因与欧盟首脑冯德莱恩同行而备受关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副所长金玲认为,这首先是欧盟内部协调的结果,旨在传递欧洲对华政策“共同的声音”,冯德莱恩也希望能在中欧关系中凸显欧盟委员会的存在;其次,中国一直支持欧洲一体化,该安排体现了对欧洲用一个声音说话的诉求的尊重。
受访专家均指出,当前复杂的世界格局构成了此次访华的背景,也使得此次来访更具特殊性。
“过去3年,中欧鲜有线下互动,在疫情、乌克兰危机、中美博弈等一些结构性且具有长期影响的事件影响下,欧洲对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过去以合作为主的基调。”金玲说,追溯到朔尔茨来访,马克龙访华也是中欧关系重启进程中的一环,双方共同意识到弥合战略互信赤字的重要性,希望就未来中欧关系的战略稳定达成共识。
在丁纯看来,从国际环境看,欧洲真切感受到了俄乌冲突带来的失序,包括能源危机、经济疲软、通胀高企等一系列问题。“从原来‘反俄挺乌的政治正确到如今感到疲倦,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开始思考如何能够比较稳妥地政治解决危机,而中国提出的劝和促谈、政治解决,受到关注。”
丁纯补充说,随着时间推移,欧洲也愈发意识到其对俄乌冲突的认识、解决方式和目标上同美国有着明显差別,尤其是寻求战略自主的德法两国不希望被美国捆绑,把中国变成其“战略对手”。“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解决全球重大挑战离不开中国。欧盟由27个成员国组成,自由贸易全球化正是它的立身之本,世界格局僵化、中美走向对抗,并非欧洲所乐见。”丁纯指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日前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上表示,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可能低于3%,新冠疫情、俄乌冲突、货币紧缩政策都对经济发展产生抑制。金玲认为,全球经济复苏依旧脆弱,从另一层面构成了此次访华的背景。
有数据显示,目前中欧每天贸易往来超过20亿欧元,中欧互为彼此第二大贸易伙伴。金玲表示,中欧经贸合作呈现出强烈的互利共生关系,同样也面临多方面干扰,欧洲经贸政策的安全化和政治化倾向已愈发偏离其主张的开放、自由价值。“马克龙携庞大的商务代表团来访,也是在发出积极信号——依然看好中国市场,希望中法在开放合作的全球经济体系下继续进行经贸合作。”
金玲认为,综合背景下,马克龙和冯德莱恩此次访华的有关表态就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意义。
4月6日举行的中法欧三方会晤上,马克龙表示,双方应共同努力,不掉入“脱钩断链”的陷阱,开展平等互利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紧迫全球性挑战,不断深化欧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冯德莱恩则称,同中国“脱钩”不符合欧方利益,不是欧盟的战略选择,欧盟独立自主地决定对华政策,欧方愿同中方重启欧中经贸高层对话,推进欧中经贸关系稳定平衡发展。
受访专家一致认为,此次来访表明,中欧双方能够以各自立场和观点进行面对面沟通,表达反对“脱钩”的愿望,这对于中欧关系发展、加强相互合作具有积极意义。
4月7日,法国总统马克龙(中)抵达广州中山大学。
记者根据公开的行程梳理和相关的话题追踪发现,马克龙与冯德莱恩访华之行的重点议题放在了经贸合作、地区安全和文化交流等方面。
法国对于经贸合作的重视,从马克龙所携代表团的规模中可见端倪。与其随行的约80名商界和文艺界人士中,就包括了达能、欧莱雅、威立雅、法国巴黎银行、空客、阿尔斯通、米其林、LVMH、育碧等各领域的知名法国企业高管。
4月6日,中法两国元首共同见证签署农业食品、科技、航空、民用核能、可持续发展、文化等领域多项双边合作协议。其中包括法国空中客车公司与中国航空器材集团有限公司签署160架民用飞机、总价值约200亿美元的批量采购协议。
金玲注意到,除了在传统合作领域签署大单,中欧也在探索新领域的合作增长点,比如增强科技创新合作、绿色人才培养、联合建碳中和实验室等。“这对于目前所谓的‘脱钩‘脱险论来说是一种对冲,有助于增加中欧经贸合作的韧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法兰西共和国联合声明》(以下简称《声明》)是此次马克龙访华的最重要成果,共设51项条款,几乎涵盖了所有领域。
记者注意到,《声明》中以“共同推动世界安全与稳定”为标题的部分,全面阐释了中法两国的相关共识,包括认可共同为国际安全和稳定面临的挑战和威胁寻求基于国际法的建设性解决方案,强调对话协商和平解决国家间分歧和争端,寻求在多极世界里强化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国际体系,等等。
媒体称,马克龙此次来访刻意在用“文化外交”拉近距離。4月5日,其刚落地中国便参加了第十七届“中法文化之春”艺术节,并与中国演员精彩互动;7日,赴中山大学发表演说,用中文、粤语向师生问好;访华结束之际,在推特上发文表示感谢。
在成果文件《声明》中,文化合作也被单列为一部分,中法人文交流宣布重启。丁纯认为,国家主席***4月6日和马克龙会谈后共同会见记者时,商定了要恢复中法战略、经济财金、人文交流三大支柱性对话,其中就包括人文方面,这表明双方正实实在在往前推进双边关系,深层文化交流将成为未来中法间的重点合作领域。
舆论界积极评价马克龙和冯德莱恩此次访华取得的成果,但在丁纯看来,中欧关系要想恢复到2003年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时的状态仍需要时间。他认为,对未来中欧关系应保持一种“谨慎的乐观”。
金玲将其放在一个长周期里向记者阐释说,2006年后随着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中欧关系一直处于调整过程中,国际格局改变、疫情冲击、乌克兰危机使这种调整日益加剧。
金玲把近年来中欧关系的变动概括为:欧洲对中国的三重定位近两年明显朝着“竞争者”甚至“对手”的角度偏移;中欧经贸关系从互赢共生的双方共识到如今欧洲认为这种相互依赖具有脆弱性;意识形态不再只是观念上的差异,欧洲将其置于和现实利益密切相关的维度,经济、政治甚至安全领域均受此影响。
“很难说一次访问就能根本扭转中欧关系面临的新局面。这次马克龙和冯德莱恩来访能否纠正偏差,最重要的是看此次达成的战略共识能否在中欧接下来的互动和沟通中得到落实。”金玲强调。
当下,欧洲被乌克兰问题深度捆绑。乌克兰问题也成了冯德莱恩等欧洲领导人近期访华的既定议题之一。
丁纯向《中国报道》记者表示,持续逾一年的乌克兰危机使欧洲不堪重负,随着美国战略重点转移以及接下来美国大选可能带来的诸多变数,法德等倡导欧洲战略自主的国家越发意识到,军事手段不是解决俄乌冲突的正确方式。如果仍然追随美国,放任冲突持续,在推动解决冲突进程中将中国越推越远,只会让欧洲处于更加被动的局面。
马克龙积极评价今年2月中国发布的《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称“中国参与和平努力是一件好事”。这次访华前,他提出把双方重新带回“谈判桌前”的目标,鼓励中国继续发挥促谈的积极作用。在《声明》中,中法支持一切在国际法与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基础上恢复乌克兰和平的努力。
受访专家表示,冯德莱恩是欧盟内部对华比较“强硬”的一派,3月30日其出发访华前曾就欧中关系发表“原则性讲话”并谈及乌克兰问题,称北京在这场冲突中的表现对欧中关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一天,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傅聪大使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中方希望积极推动中欧关系,但这必须以相互尊重为前提,将中欧关系与乌克兰危机捆绑有政治意图。
金玲强调,乌克兰危机让中欧关系多面承压是不能回避的现实。她指出,双方对于乌克兰问题的理解不尽相同,在预防冲突升级、和平止战、协商对话等问题上有共同立场,但对于欧洲来讲,乌克兰危机事关其核心利益,中国则认为要从历史经纬去看这件事情的复杂性,“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
“中欧在乌克兰问题上的互动,可以化危为机。”在金玲看来,欧洲对于中国立场的认识已经渐趋理性,欧洲有几种声音也印证了这一观点。
她进一步阐释道,首先,欧洲逐渐意识到尽管双方在理念上有差异,但欧洲认为中国的调停或斡旋将对危机解决发挥建设性作用。其次,欧洲有声音认为如果中国真同样加入制裁俄罗斯,带给世界经济的影响可能会更严重,最终欧洲也将受其害。最后,今年2月中国提出解决乌克兰问题的“十二点和平计划”后,欧洲内部一个主导性的声音是:试图强行捆绑中俄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应该多倾听中国声音。
“这些都是积极态势,此次***主席和马克龙发出几点共同呼吁,中欧解决乌克兰危机的立场又接近了一步。”金玲还表示,经贸关系一直是中欧关系的“压舱石”,双方在安全问题上的合作有待加强。“如果能够通过双方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的对话,加强中欧关系中的安全维度,不仅有利于中欧关系的稳定和健康,更具有在世界范围内促进和平的目的,尤其是当前美国推动北约‘亚太化的背景下。”她说。
责任编辑:邱慧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