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土叙两国地震救援彰显中国温度

时间:2024-04-23

文 | 《中国报道》记者 邱慧

截至当地时间2月11日中午,正在土耳其哈塔伊省安塔基亚市实施搜救的中国救援队共成功营救出4名被困人员,搜寻出5名遇难者,并对25栋倒塌严重的建筑进行生命迹象和风险评估。

于当地时间2月6日连续两次发生在土耳其南部靠近叙利亚边境地区、震级高达7.8级的地震,持续引发全球关注。据土耳其阿纳多卢通讯社报道,当地时间2月24日,土耳其灾害和应急管理局(AFAD)表示,土耳其东南部地震造成的遇难人数攀升至44218人。

自2月7日起,全球多国救援人员相继驰援土叙两国。中国救援队、蓝天救援队、公羊救援队、曙光救援队等多支中国救援队伍也陆续赶赴土叙灾区现场。目前,中国救援队和中国香港特区救援队已完成国际救援任务,乘坐包机回国。

2月8日,地震发生后不久,《中国报道》记者辗转采访到了当时正在机场转机、准备带队前往土耳其的厦门曙光救援队队长王刚。王刚坦言,天气、交通、政治环境等多重因素叠加下,这次自然灾害显然超过了人类的救援能力。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负责人郝南在其发起的土耳其地震灾情线上交流会上亦称,此次的地震“巨灾”,救援难度“前所未有”。

“摧毁式”的灾难

土耳其中南部的卡赫拉曼马拉什省,靠近土叙边境,连续两次发生在这里的7.8级地震分别于当地时间2月6日4时28分、13时24分袭来。

由于第一次的强震发生在凌晨,绝大多数人尚在熟睡状态。在社交平台传播及媒体发布的现场视频中,地震发生时,房屋顷刻倒塌,大型的建筑也连片倒下,成为废墟,许多人在睡梦中被掩埋,逃离出来的人们也多衣物单薄,神色惊慌。

在土耳其生活了8年的任敏(化名)告诉《中国报道》记者,6日早晨醒来后,自己看到手机里好多未接来电和消息才知道发生了地震。他所在的伊斯坦布尔位于土耳其的西北部,尽管距离震中较远,但他还是紧急为自己囤了水和食物,防止余震来袭。任敏注意到,地震发生后,伊斯坦布尔市政厅设立了不少捐助点,不少年轻人聚集将捐赠的物资打包,送往Yenikapı街区汇集,再运往各个灾区。

此前,2月6日,土耳其教育部长厄泽尔宣布,从即日起该国所有学校停课一周。2月7日晚,厄泽尔再次宣布,该国受灾的10个省份所有学校停课两周。他还说,受灾10个省份的学校以及宿舍、食堂等设施将用于灾民的临时安置和救济。

土耳其灾害应急管理局发布的消息显示,震中300公里范围内有33座大中城市,最近的加济安泰普距震中仅40公里左右。这场强震同时波及叙利亚、黎巴嫩、塞浦路斯、希腊、伊朗等国,其中叙利亚阿勒颇、拉塔基亚等多个省份遭受的影响尤为严重。

加济安泰普市是土耳其南部最大城市,该市人口超过200万,其中包括数十万叙利亚难民。同时,震中距离叙利亚西北部边境仅50公里,那里的难民营中居住着超过170万流离失所者。据郝南介绍,此次土耳其震中附近城市加济安泰普、马拉什等地房屋连片倒塌,离震中较近的安塔基亚机场也因跑道断裂无法使用,尼济普几乎被夷为平地。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土耳其是处于多地震地带的国家。其境内有两条主干左旋走滑断裂带,一条是北面的北安纳托利亚断裂带,长度大概1500公里,过去100年里强震不断;另一条是东南面的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约550公里,这次地震就发生在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的西段。而根据当地气象部门的信息显示,土叙多地在震后又普降大雪,气温一度低于0℃。

曾先后参与过6次国际救援行动的王刚告诉《中国报道》记者,此次地震发生在凌晨,大多数人是在零戒备状态下被困,当地寒冷的天气也会导致受困人员和救援人员失温,而对于受困人员来说,长时间的失温则可能会致其遇难。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在公开发言时称,这是土耳其80多年来发生的最严重灾难。目前,土耳其81个省份中至少10个省份受灾严重。埃尔多安宣布这10个省份实施为期3个月的国家紧急状态。

前所未有的救援难度

地震发生后,土耳其政府第一时间发出了4级警报,请求国际援助。当地时间2月8日凌晨4点30分,由82名队员组成的中国救援队携带21吨搜救、通信、医疗等救援物资、设备和4只搜救犬抵达土耳其开展国际救援行动。当地时间9日凌晨,中国救援队与当地救援队合作在土耳其重灾区哈塔伊省安塔基亚市一栋倒塌房屋的废墟中成功营救出一名孕妇。

当地时间2月9日,中国公羊救援队在土耳其贝伦镇开展救援行动。

首支前往土耳其的中国社会救援力量——公羊救援队也于当地时间2月8日13时30分抵达重灾区阿达纳市。记者从公羊救援队获悉,当地时间9日上午9时,救援队在伊斯肯德伦市贝伦镇,从废墟中救出一名成年男子和一名小孩,随即被送往医院救治。下午1:30,救援队联合土耳其陆军城搜队,再次成功救援5名被困人员。

“这里到处都是坍塌的房子。”领队、公羊救援队创始人何军说,由于乘坐的是民航客机,大型破拆设备很难跨国托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救援难度,拖慢了施救时间。交通、搜救工具、语言等都是摆在救援工作面前的诸多不定因素。经过多轮研判之后,王刚和团队把此次救援的任务从最初的生命救援为主调整为灾害救援为主、生命救援为辅。

王刚告诉《中国报道》记者,尽管协调工作已经实现最高效,但路途较远,在飞机落地后仍需要进行长距离的陆路交通才能到达灾区,且当地的气候条件使得救援队很难快速到达任务点。在他看来,在土耳其的华人社团、中方企业不算多,在资源的协调上会有所受限,而且土耳其语是小语种,在当地光靠英语很难完全解决沟通问题。“这次的救援难度是前所未有的艰难。”王刚说。他和队员带了生命搜救探测仪、应用通信、无人机模块、必需的医药物资等,至于重型的搜救装备,则依托现场的协调。

郝南认为,尽管地震救援有“黄金72小时”的窗口期,但这一前提是保持25℃的气温。而目前是北半球冬季,叠加了灾区刚刚发生的降雪,温度可能会降至0℃左右,废墟之下等待救援的伤者中,“能够挺过这个夜晚的人可能不会太多”。也因此,社交媒体上能收集到的需求主要就是取暖器、保暖衣物等,逃生的人也需要庇护所安身。

连续的强震不仅对土耳其境内的诸多城市造成了毁灭性的冲击,对于叙利亚更是如此。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地震对土耳其东南部、叙利亚西北部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卫生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对于基础设施薄弱、长期处于战争摧残的叙利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媒体报道显示,当地时间8日,叙利亚城市管理部部长、紧急救助问题最高委员会主席马赫卢夫表示,叙利亚境内有近30万人因6日发生的地震被迫逃离家园。

2月8日下午,在与叙利亚驻华大使馆做完救援工作最终的对接后,北京平澜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珂在电话里告诉《中国报道》记者,9日,20名队员组成的救援队会分成两组,分别携带无人机、破拆等城市搜救装备以及遗体处理、环境消杀等设备前往土叙两国受灾区。

王珂坦言,与此前参与的缅甸、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救援工作不同的是,此次土叙两国的救援难度是较为突出和严重的。除了需要考虑救援本身的问题,还需要在安全问题上考虑得更为细致。郝南表示,此次国际救援难度非常大,救援行动中也会有很多不确定性,在灾区范围内燃油短缺,物资后勤保障问题严重,语言不通,还有传染病感染的风险。因此不建议没有足够国际救援经验的社会力量贸然行动。

救援期间,中国救援队员们克服余震、严寒、后勤物资供应紧张、交通拥堵等困难,分秒必争地为受灾民众打开生命通道。2月16日,中国救援队接到应急管理部的通知,开始准备撤离。至此,中国救援队在土耳其的救援任务已经完成。其间,累计派出救援人员21批次、308人次,搜索评估建筑87幢,排查总面积超过70万平方米,共营救被困人员6人,搜寻遇难者11人。为了帮助土耳其人尽快恢复生活,临行前,中国救援队将食品、饮水、部分帐篷等生活物资和全部医疗物资留给了灾区。

当地仍有大概率发生余震

连续两次的强震及后续余震带来的次生灾害正在逐步显现。世界卫生组织早前预计,此次地震的死亡人数可能会在初期报告的基础上增加8倍,或将有超过2万人遇难。如今,数据已升至44218人。

四川大学教授、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向《中国报道》记者指出,此次地震中,两次主震震级较高、间隔时间短,构成了较为典型且罕见的“双震型”地震序列。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此次土耳其“双震”释放的能量与我国汶川地震相当。

但王暾提醒,高震级并不意味着致命。此次地震破坏力巨大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他向记者阐释,此次土耳其“双震”震源深度仅有20公里,相对较浅,在地震学上,震源深度越浅,地震对人类活动造成的伤害就越大。同时,本次地震的震中地区人口密度高,加上当地房屋抗震能力不足,造成了受灾的区域和人群增多。

王暾指出,此次土耳其连续发生两次近8级的强震虽属罕见,但历史上也曾发生过类似的事件。1960年5月21日,智利发生9.5级大地震,这是吉尼斯记录的世界上级数最高的地震。当时在南北1400公里长的狭窄地带,连续发生了数百次地震,其中超过8级的3次,超过7级的10次,最大主震为8.9级。

当地时间3月1日,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表示,截至目前,2月6日土耳其南部发生的强震已经导致203958栋建筑物受损,发生余震次数超11400次。王暾认为,当地仍有很大概率继续发生较多次数的余震,要根据土耳其的地震序列来分析,才能得出具体余震可能分布的情况。

早在2月7日,王暾所在的研究所将一套救援现场专用的地震报警系统交给四川蓝天救援队,该系统随队前往土耳其,用于救援过程中的余震监测,减少地(余)震给救援人员带来的伤害。他介绍,这是中国地震救援报警系统首次走出国门服务救灾工作。从事地震分析研究多年,王暾坦言,本次土耳其地震损失惨重,与其地震预警技术发展缓慢不无关系。他认为,如果有地震预警系统,此次地震可能会给当地居民提供几十秒的预警时间。

王暾告诉《中国报道》记者,15年前,汶川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彼时的中国无地震预警技术、无地震预警网、无地震预警服务。其供职的研究所从汶川余震区艰难起步,研发了世界领先的地震预警成果。目前,基于该成果建设的地震预警网已覆盖24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人口密集的多震区面积的90%,并成功预警76次破坏性地震。

王暾说,尽管目前全球任何一个国家都尚不能像预报天气那样精确地进行地震预报,但给大众争取逃离时间、减少人员伤亡的地震预警则可以通过现有的科学条件予以实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