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传统产业加速数字化转型

时间:2024-04-23

文︱段非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必须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近几年,中国通过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优化升级,不断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促使传统产业驶上了数字化转型的快车道。

科技赋能,让制造业焕发新生机

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关键突破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不断推进数字技术在制造业生产、研发、设计、管理等各领域的应用,加快重点制造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推动“中国制造”稳步向“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转型。

伴随着“轰隆隆”的响声,红彤彤的钢板在滚轮上快速移动,经过轧制、喷淋冷却变成黑色的钢带,再卷曲成钢卷……在辽宁的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热轧带钢厂,生产作业区作业长马良在后台盯着显示屏,查看钢带的生产情况。据马良介绍,在100多米的传输轨道上,共有400多个辊道,在热轧过程中,如果某一个电机出现故障使得辊道停滞,就会造成钢带表面的大面积划痕,影响产品质量。“以往这类问题只有在产品最后抽检时才会发现,但利用‘5G+工业互联网’技术后,设备传感器会将收集到的各类数据实时传送到‘精钢云’平台,再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实现即时的监测、诊断、处置。有了数字技术的加持,生产线的故障维修次数下降了20%,作业效率也有了大幅提高。”

除了提质增效,智能制造在推动绿色低碳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工业窑炉作为传统生产设备之一,面临着运行效率低、资源能耗大、污染严重等诸多痛点。借助工业互联网的力量,山东省淄博市首创了窑炉产业数字化转型平台——“窑炉数字大脑”,找到了行之有效的传统窑炉升级改造路径。“窑炉数字大脑”集数字装备、智慧运维、科学管理、综合服务等于一体,既能够为企业提供窑炉运行参数状态监测、运行工况优化和预测性维护等服务,又能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改造后,窑炉的生产和设备数据可实时上传至窑炉工业互联网平台,一年可节省燃气使用25万立方米,降低能耗成本15%。

“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信息产业博览会“元宇宙”正式上线。图为2022年11月11日,观众在“VR体验区”体验在线虚拟展示。

近年来,中国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有力助推了传统制造业在转型升级中提质增效、焕发生机。截至2021年底,中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1.3%,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4.7%,分别比2012年提高了30.7和25.9个百分点。中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不断加快,培育较大型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50家,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已覆盖45个国民经济大类。2012至2021年,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规模从10.7万亿元增长至14.1万亿元,软件产业规模从2.5万亿元增长至9.5万亿元。

“从现在到2035年是中国制造业实现由大到强的关键时期,也是智能制造新一轮工业革命核心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这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智能制造产业高速发展。未来,中国要紧紧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让创新理念延伸到智能制造各个环节,实现全产业链集聚发展,塑造制造业发展新动能。

数字时代的“丰收密码”

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是传统农业留给人们的印象。如今,这种传统认知正在被颠覆。在数字经济的推动下,传统农业正不断向智能化转变,手机变成了新农具、数据变成了新农资、直播变成了新农活,各类数字化、智能化、无人化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极大促进了“数字+农业”的发展,为数字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先进技术装备的支持,“聪明”高效的智慧农业,成为数字科技重塑传统产业的鲜活样本。

河南是中国的传统粮食大省,近几年,5G手机已成为种粮大户们的贴心助手。每天早上,高连国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获取当天的农用天气预报以及土壤水分分布数据,是该继续灌溉,还是要施肥喷药,手机也都会给出智能的“指导”。据他介绍,当地的田间地头分布着气象监测站,这些监测站实时监测苗情、墒情和温度,最后形成农户手机上一目了然的图像。此外,手机还可以操控游走式喷灌机,一天可浇灌1200亩田地,农民们坐在家里就能查看庄稼的生长状况、控制田地的基本灌溉操作。

在位于山东省的“中国蔬菜之乡”寿光,各类智慧设备在5万多个蔬菜“云棚”里各司其职。棚内一天的蔬菜产量高达1万余吨,为全国各地的“菜篮子”提供有力保障;在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称的云南省富民县,红彤彤的西红柿挂在嫩绿而粗壮的无土种植藤蔓上,“喝”着营养液,不再受复杂气候的“打扰”健康地生长着;在位于江苏的天成家禽养殖技术研究中心,家禽的分棚、喂料、喂水等都由数字设备统一控制,减少人员流动带来的病菌危害,也为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护航;而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沙雅县,农业无人机、智能水肥一体机等新农具也正走向190万亩优质棉田的田间地头……

从齐鲁大地到彩云之南,从三江平原腹地到古老的丝绸之路沿线,近10年来,中国原本“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向“靠科技吃饭”的智慧农业稳步迈进,农业数字化、智能化、机械化不断迈上新台阶。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中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61.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了72%。2022年,中国的智慧农业市场规模有望增至743亿元。

在国家的统筹安排和战略部署下,农业与数字经济的融合不断深入,并已展现出更加强劲的发展势头。“十四五”是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明确提出了发展规划和具体目标,要求到2025年,中国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基本建立,农业农村信息化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关键核心技术与产品取得新突破,建成60个以上国家数字农业农村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100个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等。未来,智慧农业将继续赋能农业生产释放活力,让更多的农民富起来,在助力乡村振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2021年4月17日,在贵州省贵阳市息烽县小寨坝镇红岩村,农技人员在葡萄基地进行无人机植保作业。

数字产业集群千帆竞发

在新工业革命背景下,发展数字经济成为广泛共识。数字产业集群作为数字产业演进的高级形态,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是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几年,中国数字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多地依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开展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

江淮腹地,依托科大讯飞打造的合肥智能语音产业集群,2021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78亿元,连续5年产值、企业数量增长率均超过30%,跑出了惊人的“声谷速度”;西湖之滨,由中国数字安防领域三强(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宇视科技)领军的杭州数字安防产业集群,带动全市4322家数字安防产业创新企业共同成长,包揽视频监控产品DVR、摄像机等产销全球前两位,市场占有率超过50%;荆楚大地,以长飞光纤、华工科技等企业为代表的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近3年累计投资超过2000亿元,全球首款128层三维闪存存储芯片、中国首个400G硅光模块等一批科研成果均在这里实现突破……伴随着中国数字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一个个颇具“个性”的数字产业集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过网络化协作摆脱地理空间约束,是数字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最大的不同。”南开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杜传忠指出,打造数字产业集群,必须秉持开放理念,要进一步消除有碍要素流通的体制机制壁垒,从全国统一大市场中集聚优质资源,为更多高质量要素资源“走出去、引进来”创造条件。

国家工信安全中心信息政策所副所长李强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塑全球竞争格局,主要经济体纷纷将数字产业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如美国的“国家量子计划”、日本的“机器人新战略”、韩国的“国家半导体产业计划”等。中国也亟须牢牢把握新工业革命带来的历史机遇,锻造长板优势,补齐短板弱项,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