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文 | 江渚
2021年10月9日,在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二道河农场“万亩大地号”,多台大型机械在稻田收割水稻。
2022年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要铆足干劲,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重要时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战略部署,向全党全社会表明党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鲜明态度,发出强农重农的强烈信号。
党的二十大在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时,对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总书记指出,建设农业强国要体现中国特色,立足我国国情,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走自己的路,不简单照搬国外现代化农业强国模式。
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称,要准确把握建设农业强国的内涵特征和基本要求,明确发展目标,找准突破重点,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强国的基本内涵包括六个方面,分别是:供给保障安全可靠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基础,科技创新自立自强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根本动力,设施装备配套完善是建设农业强国的物质支撑,产业链条健全高端是建设农业强国的突出标志,资源利用集约高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国际竞争优势明显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陈秧分表示,中国是发展中大国,具备鲜明的“大国小农”特征。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我国小农户数量占农业经营主体98%以上,小农户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90%,小农户经营耕地占总耕地面积70%。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约为高收入国家的10%,农业发展最大短板在于劳动生产率偏低。
中国农村发展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农业强国是一个国际比较概念,通常指那些农业发展走在国际最前列的少数国家;农业发展的整体或者某些重要方面能够体现出“强”的能力和竞争力;农业发展和现代化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农业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具备条件的少数国家才可能在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最终建成农业强国。他认为,立足国情并吸取国际经验,农业强国应该具备“四强一高”的基本特征。具体来说,“四强”是指农业供给保障能力强、农业竞争力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一高”是指农业发展水平高。“四强”决定了“一高”,“一高”又代表了“四强”。
2022年12月24日,在贵州遵义汇川区团泽镇,村民在惠人草莓园分拣新鲜草莓。
2022年12月24日,在安徽亳州谯城区芦庙镇芦庙村,村民正在晾晒火红的辣椒。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着重强调“建设农业强国要体现中国特色”,要求“走自己的路,不简单照搬国外现代化农业强国模式”。陈秧分认为,中国建设农业强国,既需遵循世界农业强国的一般规律,更需充分体现中国的国情农情,探索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之路。
***总书记强调,深化农村改革,必须继续把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把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同激活资源要素统一起来,搞好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的权利分置和权能完善,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
在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小辛集乡,连片的大田里,冬小麦长势正好。蒙城县去年探索“一村两作区”改革新模式,将各村耕地划分为流转耕作区和自种耕作区,继续种地的农户在“自种区”经营,大户在“流转区”开展规模经营。小辛集乡党委书记张朝阳说,深化农村改革,必须继续把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通过实行‘一村两作区’,培养了一批种粮大户。改革也充分尊重村民意愿,让一部分村民保留了土地,并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提高亩均收益约50元。”
张朝阳表示,2023年在继续推进“一村两作区”改革的同时,还将注重培养职业化农民,从政策层面强化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收益保障力度,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加大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力度,一个又一个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奋楫现代农业,为新征程上加快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创造了有利条件,夯实了发展基础。目前,全国家庭农场391.4万家,农民合作社222.2万家,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积累了有益经验,创造了有利条件。
农村改革全面深化,为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赋予新动能。10年来,我国初步确立了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体系,实行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基本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两亿多农户领到了证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巩固完善。“我的家庭农场,从当初的小本经营变成现在的规模经营,效益噌噌涨。”湖北鹤峰县正茂家庭农场负责人陈正茂说,“农场有几十座果蔬大棚,年收入有20多万元。正盘算着来年扩大葡萄种植规模,往特色路子上走呢!”
目前,全国小农户总数约占农业经营户总数的98%,经营耕地面积近七成。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小农户在农业现代化道路上赶上来、共同富裕,下一步要注重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培育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提升小农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扶持小农户拓展增收空间,通过主体联农、服务带农,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毛世平、钱加荣等专家认为,目前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农业发展仍然不平衡、不充分,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技术进步不同步现象仍然突出,各类问题集中表现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不高。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夯实农业发展科技支撑;着力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坚持研发和推广“两条腿”走路;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经营规模效率;优化生产要素投入结构,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强化农业科技水平提升的政策保障。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国强表示,要深入推进会议部署的一系列改革,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扎实做好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各项工作,确保大多数农户原有承包权保持稳定、顺利延包。综合运用规划、财政、金融等政策工具,加强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和政策体系,聚力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跨越。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
***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要继续压紧压实责任,把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的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最根本的还是发展产业。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指出,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有4个重点:脱贫地区也有粮食大县,要抓粮食面积落实、产量增加;依靠资源优势,辅之外来技术、资本发展特色产业;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互联网+”等新产业、新业态,让脱贫地区有持续成长性;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保障供给链,完善利益链,让脱贫群众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振兴农村产业,客观上需要不同地区农村根据自己的村情、乡情,寻找到契合各自发展特点的产业振兴突破口。”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只要广大农村地区都能够找到适合其发展特征的一个或多个产业,并不断深耕将其做强、做大,促民增收机会将水到渠成。
在姜文来看来,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是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长久事业,要持续抓下去。他认为,这其中必须做好“延长产业链”的文章。“通过延长农产品产业链,让农民在产业链延长过程中受益。”姜文来说,只靠出售原始农产品的收入有限,而延长产业链可使收入大幅提升。因此,必须千方百计延长农业产业链,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目前农民收入主要有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政策性收入等,下一步关键要落实好此次会议部署,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持续保障好农民种粮收入。
人才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宁表示,针对乡村人才发展难题,需要在目前政策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以及扶持激励保障政策,进一步激励引导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担使命显身手,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做好“育引留用”文章,切实开创乡村人才振兴新局面。
资料来源:新华社、《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光明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