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文◎罗登峰
学界对于戏曲表演的由来众说纷纭,但对于不同地区戏曲的特色及发展却十分宽容。除了被称为“国粹”的京剧外,还有流行于西北地区的秦腔、陇剧,流行于安徽等地的黄梅戏、流行于湖南的花鼓戏、流行于浙江金华地区的婺剧等,虽然喜爱戏曲表演的人群远不如古代及近代多,但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依然有一批人从事戏曲表演和戏曲研究,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出力。
戏曲表演集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艺术形式为一身,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戏曲背后的故事,并沉浸其中,戏曲表演往往需要借助各种内外力因素共同打造出不同的意境。戏曲表演的意境类型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表演是将剧本上的内容借助人力表现给观众看,相较于电影、电视剧等表演形式,戏曲表演没有太多高科技的内容,而是纯靠演员功底,也因此,在表现一些演员功底无法呈现的场景时,戏曲表演往往采取虚实结合的方式进行。例如表演千军万马时,往往用音乐代替马蹄声,如京剧《定军山》中,就是由扮演“黄忠”的演员通过唱腔、形体动作与音乐节奏相配合,表演出战场前的种种气势,一个圆场就能代表行军千里。在表演鬼神妖仙等非人角色时,则往往由真人演员通过扮相和程式性、虚拟性、综合性动作来表现,并用两名演员之间的打斗来表现两种非人角色的斗法,如各剧种几乎都有的剧目《水漫金山》,就是通过演员的动作、唱腔等来呈现斗法的激烈。戏曲表演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追求以更好表演的形式去“神似”而非“形似”生活。除此之外,戏曲表演为了追求节奏感和写意美,还会将一些生活化的场景进行简化,例如拥抱、亲吻等表现男女主角关系亲密等举动,用搭肩等方式一带而过,而在唱腔、动作上下功夫,更能表现出意境美感。
各地戏曲中有相当一部分表演的题材是民间传说故事,尤其是爱情故事,更容易受到民众的喜爱,为了表现出时代背景下才子佳人们的特殊爱情,兼具艺术性和生活性,这类曲目的表演通常比较内敛婉约,例如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中杜丽娘初见柳梦梅时,为表现梦中情境,先让演员以手撑头作假寐状,再切入梦中与柳梦梅相遇的场景,并让演员用赏花、作诗来代替呈现两人相爱。而黄梅戏《天仙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在唱腔上声调更高,唱词上男女主角的爱意更明显,两位演员绝大部分时候身体是分开状态,但又有所连接,用简单的肢体动作表现出恩爱缠绵的感情基调,同样是一种内敛的情感表现。
戏曲中还有一部分题材是与战争、英雄等词语相关的,此时演员的动作、唱腔、整个戏曲表演的基调都偏向壮美豪放,用急促密集的鼓声、趋向高亢的唱腔等来表现战事紧张,营造豪放意境。例如京剧《断密涧》最后逃亡的过程中,李密和王伯当两位角色的唱词都是越来越快、越来越高,一边体现背后追兵死咬不放,二人处境日趋困难,一边体现二人在逃亡过程中吵架的激烈和针锋相对,体现出两位角色间复杂的情感交集。而豫剧《穆桂英挂帅》中,主要角色穆桂英和次要角色佘老太君分别用雄浑浓重的唱腔、较重的鼓点以及雄壮的唱词来表现出两位女英雄的功绩,突出她们人到老年仍要上阵报国的壮志,整体呈现出雄壮豪迈的英雄气概。
在与劳动者生活长期接触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戏曲表演也融入了大量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曲目和片段,而为了引发劳动者们的共鸣,这些曲目在意境营造上往往不求精致而求用心,力争让观众感觉这就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自发唱出来的曲目。例如花鼓戏《补锅》中,为了吻合曲目背景,演员需要跟着唱词做动作,有些时候还会真的拿出锅来;而在地方戏曲目连戏中,演员们更是不拘于具体的表演场地,而是融入庙会现场进行表演,拉近与民众的距离,依靠面对面的表演,达到朴素亲民的意境效果。
戏曲表演作为表演的一部分,需要符合表演的四样标准,也即是“声台形表”。这里的四样标准不仅是演员需要注意的内容,而是为了带给观众沉浸式的观演体验,整场表演都需要注意的部分。其中“声”不仅包括演员语音的标准、声量的大小、音色、音域等内容,还应当包括表演各阶段音乐的配合度,甚至包括演出时尽量减少噪音、杂音;“台”则需要包括一切与舞台布置相关的内容,包括舞台装饰、灯光、幕布、布景等方面,力争不让观众出戏;“形”是对演员形象的要求,也是对演员动作的要求;“表”则是对整场表演主配角、演员与音乐、道具等各环节配合程度的整体评价。依据上述观点,优化戏曲表演意境营造的路径有如下三种:
1.从“唱”“念”方面营造意境
在戏曲表演中,最直接的表演形式就是嘴上功夫,也就是“唱”和“念”,通过富有感情的唱腔和唱词,让观众们了解故事的发展,体会角色的立场、心情等,从而掌握整场戏曲表演的节奏。在进行正式表演前,演员必须熟悉剧本内容,融入自己的情感来揣摩剧本蕴含的情感,通过反复揣摩、模拟对比等,最终确定更适合的唱腔。尤其是对于一些由老一辈演员以“师带徒”形式带起来的新演员,他们往往学的是传统唱腔,也力求与师傅唱得像,以保证不出错,但长期这样模仿下来,观众很可能会感觉到审美疲劳,也不利于戏曲表演在传承中创新。因此,每一位登台表演的演员都应当重视对唱腔和唱词的创新,平时多尝试、多思考、多打磨,请同行业前辈点评指正。当新的唱腔方式打磨成熟后,也要有足够的胆量敢于在公众面前表演,并虚心接受观众批评,不断修正,最终形成自己的特色。由于“念”出现较少,通常为补充说明作用,因此,“念”的创新空间更小,演员需要与搭档商量好“念”出现的时机,让其成为“唱”的最好辅助。
2.从“做”“打”方面营造意境
做和打都是通过动作来展现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等,是身上功夫,并且不是所有曲目中都需要打,但演员学习时都需要有打的功底,锻炼身体的柔韧度,更好地服务于各种角色需要的动作。在意境呈现上,“做”的动作能够满足多种意境类型的需求,例如小生动作往往文雅有礼,搭配花旦或青衣时就是观众们喜爱的才子佳人成双对,营造的氛围也更偏柔性;而武生动作往往大开大合,做、打并重,如《长坂坡》中的赵云,《十字坡》中的武松,营造的氛围也更偏刚性;如果是花旦,动作则需要兼顾刚与柔,既要展现出女性的柔美,又要敏捷伶俐有活力,如《红娘》经典的甩棋盘这一动作,既要用力得当,不至于将棋盘甩飞,又要反应灵敏,不至于甩得太慢不好看。“打”这一基本功在意境呈现类型上相对比较狭窄,往往适用于宏大的场面,烘托激烈的对立,增添紧张的氛围。例如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的武戏,一些可以衬托主角杨子荣的英勇,一些可以表现双方斗智斗勇的激烈程度,都能为营造意境,烘托氛围出力。演员应当勤学苦练,用高标准要求自己,尽力做到最好,即使登台表演有一定名气后,也不要得意忘形,应当坚持苦练基本功,呈现更好地演出效果。
音乐配合是戏曲表演中十分重要的组成因素,音乐节奏直接影响了演员“唱”的节奏,影响观众的听感,尤其是在表演一些经典曲目时,音乐节拍的快慢很容易被老观众们听出来。以京剧为例,京剧伴奏乐器分为打击乐和管弦乐两种,管弦乐器包括京胡、月琴、三弦、京二胡等,打击乐器包括板、堂鼓、大锣小锣、梆子等,管弦乐负责奠定整场表演的主基调,伴奏歌唱,打击乐则一般是在演员进行动作表演时使用。京剧《坐宫》中铁镜公主与杨延辉开篇就是西皮流水与西皮快板的对唱,通过一快一慢但整体偏快的节奏,带动演员唱词的加快,进而表现出杨延辉的急切心理。在进行戏曲表演前,乐师们应当在打磨基本功和曲谱熟练度的同时,加强与演员之间的练习,彼此熟悉对方的表演习惯,增强演出默契,进而使音乐与唱念达到水乳交融,浑然天成的状态。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方戏曲也在尝试创新,将更多的音乐类型融入戏曲中,并以更现代化的方式呈现戏曲,例如交响乐与京剧的融合,诞生了很多广受好评的演出,如梅派传人胡文阁、李胜素,程派传人张火丁、迟小秋等,均有与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京剧知名曲目的经历,而以电影的形式呈现戏曲及故事也同样获得了民众的认可,如豫剧电影《白蛇传》、数字京剧电影《对花枪》等。
戏曲表演舞台的各项布置是为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的关键。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提到了“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强调戏曲的意境呈现主要依靠剧作者的笔力,尤其是“大家”的作品,但对于审美标准已经一变再变的现在,只在剧本上下功夫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在舞台布置上下功夫。例如在剧院表演时,利用好剧院背后的大屏幕,呈现背景时观感更好;利用小屏幕能够将演员动作神态放大,让后排观众也能看到细节;利用环绕音响提升观众的听感,在避免演员用嗓过度的同时,让伴奏更好地与唱腔融合等。
综上所述,戏曲表演的意境可以分为虚实结合、婉约、豪放、亲民等类别,在意境营造方面,传统的观点认为主要从演员的基本功下手,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将科技元素应用到音乐伴奏、舞台布置等方面,提升戏曲表演意境营造的整体效果,也能方便各地方剧种扩大影响力,提升观众的观赏体验。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