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探析

时间:2024-05-04

文◎肖杰

一、引言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和辉煌成就证明,交通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随着“交通强国”战略实施和“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在国家战略、产业需求和技术发展的共同驱动下,交通行业面临新的技术变革,亟需大量掌握前沿科技、具有多学科交叉知识、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创新实践能力强、堪当大任的高素质工程卓越人才。当前,社会、行业、企业对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传统的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不能满足新要求,亟需更新。同时笔者发现教学过程中易忽视实践与创新能力、国际化的培养,使得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不太强。因此,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应注重培养学生适应行业发展所需的创新素质、实践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等,基于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突破口,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为契机,深化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卓越人才的培养机制、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

二、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改革的背景

21世纪以来,新一轮产业变革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彻底,新科技的发展,催生了很多新产业、新业态,对传统的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如何改革以提升学生哪些方面的素质、能力,以适应行业的发展及国际化的需求。当前,课程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且理论教学与实践有脱节,衔接不够紧密,同时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较陈旧,偏传统,难以与行业的发展现状相匹配;教学模式与手段相对也较传统,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的老师少,教学过程中不太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行业发展需要多专业的交叉融合,而这方面的教师少,且缺乏交叉融合人才,新教师也难引进,使得教师队伍跟不上行业发展、科产教融合的步伐。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应服务于交通行业的发展、国家战略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这就要求道桥渡专业卓越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强,才能解决实际中碰到的复杂工程问题。

三、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一)课程体系问题与对策

道桥渡工程专业是一个相对较传统的工科专业,设置的课程多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且理论知识更新速度慢,近年来传统交通行业发展迅速,将科研成果融入课程、进课堂的不多,课程内容与智慧交通、智慧桥梁与智慧道路等方面的发展不匹配;对实践课一般不重视,实践课课时占总学时的比例偏低,且实践课实施效果不佳,主要体现在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结合程度不高,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实习基地建设力度不大,建设成效不好,常不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保障实践课的顺利开展及成效。

因此,基于行业发展的驱动,应充分将科教进行融合,实施主干课程精品化,以夯实创新人才培养基础。学校、学院及系室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并指导教师及时将工程建设中的最新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中。譬如在讲传统知识时,以案例形式进行新的理论与方法教学,并积极更新教学内容和教材,始终保持学生所用教材的前沿性,提升最新的科研成果在本科教学中的渗透率,增强创新卓越人才培养的竞争力。为此,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方案原则上每两年更新一次,结合行业发展新需求同步开设多门前沿的技术课程,如在课程体系中增设了《智慧道路导论(双语)》、《道路工程智慧分析方法及应用》和《道桥BIM建模技术》等课程。同时,增大了实践课占总学时的比例,达到了27%,尤其是实施了4(第六学期)+7(暑假延续)+5(第七学期)共计16周的道桥渡专业长实习,使学生能长期深入施工、设计一线,配备现场或设计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作为导师进行指导,使学生能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反过来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地结合。

在课程体系中,加强校企合作,协同创新课程内容与体系。例如道路工程案例库教材的建设,邀请了相关企业协同参与;每位同学均配备企业导师,这些企业导师大多为一线工程师或科研人员,部分参与实践课程的授课,根据用人单位对卓越人才培养的需求,共同开发产教融合特点课程,如道桥、桥梁新技术工程应用类课程模块。与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创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成立了绿色公路建造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等校外创新实践基地10余个,覆盖了道路工程的“建、养、管、护”等方向,提升了多方协同育人效果。

(二)课程教学问题与对策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授课内容、形式以及手段缺乏创新,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满足不了学生对新兴知识的渴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部分教师的多媒体课件陈旧,缺乏创新,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且传统的授课方式占比大,学生主体地位不够,教学新技术与方法在课堂上运用少,多以知识灌输模式授课;在专业课程上,缺乏人才整体素养导向和价值引领。

为解决传统教学方面的问题,学校、学院均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一种是多通过提问、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互动式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另一种是通过提前录制相关课程视频、制作好课件等方式,和学生进行讨论、实践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或者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和能力,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最大的收益;通过公路交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积极开展道路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总之,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求,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构建以专业课程为核心圈、创新实践为拓展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长理特色文化”为浸润圈的三圈层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将道路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内容向课外延伸,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或大学生创新创业及科研、实践项目,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形成参与项目驱动“三圈层”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三)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

本校道桥渡工程专业缺少智能、智慧公路方面的教师,导致新开设的与智慧道路方面相关的课程很少有教师能进行教学。主要是因为目前各高校无智慧公路方向交叉融合的专业,难以招聘到专业对口的博士教师,导致该类师资力量不足,亟需对师资队伍进行优化和调整,以提高智慧公路方面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具体来说,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可以通过“内培外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一方面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的联系,引进智慧公路方面的高水平人才;另一方面加强现有教师这方面的培训和进修,将年轻教师输送到国内外高校进修、参加相关培训,或者通过参与这方面的课题研究形成相关科研教学成果,提高教师在智慧公路方面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四)国际化方面问题与对策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卓越人才培养需加强本科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持续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因随“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与推进,中国很多企业都与沿线国家加强了合作,在国外的项目会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我们培养的卓越工程人才走上国际化的道路。

基于此,学校、学院积极打造了湖南省道路工程创新教育平台—“未来智慧交通技术”暑期学校;针对性地出台了《学生赴国(境)外学习交流资助办法》,学院组建了“交通青年海(境)外研学团”,学校与美国田纳西大学、华盛顿大学、南佛罗里达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签订了研学协议,鼓励卓越班学生利用好暑假开展研学交流。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卓越人才的培养必须满足国家战略、社会及行业发展的需求,注重专业基础与实践教学应用人才的创新型、国际化培养相统一。需围绕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引导式、讨论式的思维培养方式,强化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训练等,提高学生的科学、工程与人文素养。本文分析了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应遵循行业未来发展,注重立足专业基础教育,强化工程技术训练,将基础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科研培养学习兴趣等,实现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先进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