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明星
当今社会正处于全球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新时代,人们生活的时空从农业空间、工业空间到互联网空间,如今飞跃到量子空间、太空空间,宏观可达天地万物,微观探索粒子量子。唯有创新思维,唯有人类想象,可以在这宏观与微观的自由王国遨游。
立足于全球创新服务网络的搭建,北京重视青年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已经形成。2021年12月14日,由北京市人才工作局指导、北京海外学人中心主办的2021“海外英才北京行”暨北京国际青年创新发展论坛在京举办,论坛面向全球发布了《全球青年创新发展北京共识2021》。
本次活动在以往基础上实现全面升级,通过打造国际青年创新发展论坛平台,链接更多创新主体,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巴基斯坦等26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位海外青年人才报名参与,论坛组织方从中择优筛选出140位云聚北京。
截至目前,“海外英才北京行”活动已举办十届,受到海外人才的广泛关注。
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局长、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党委书记桂生致开幕辞,德国“中国之桥”协会创始人汉斯-彼得·弗里德里希博士(Hans-Peter Friedrich)以及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陈德海分别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邵峰,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郑志杰,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共青团北京市委书记李军会分别就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碳中和、包容性创新等问题发表了主题演讲。
论坛现场,由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德国“中国之桥”协会创始人汉斯博士、北京大学燕京学堂、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等机构和个人共同发起了《全球青年创新发展北京共识2021》。为鼓励和支持全球青年的创新发展,全球有近50余家组织明确或有意愿加入全球创新服务网络,其中20余家已经签署了《全球青年创新发展北京共识2021》。
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局长、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党委书记桂生强调,“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最主要、最重要的资源和最核心的创新要素。当前北京正处在城市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2021年3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1年9月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及高水平人才高地勾画了美好蓝图。
北京是中国首个同时实施自由贸易实验区和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政策的城市,依托先行先试优势,出台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在人才放权改革、人才出入境便利化改革、人才评价使用机制改革、人才科技成果转化改革等方面推陈出新,给足了政策阳光热度,培养引进了众多优秀人才。
2021年,为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北京市不断统筹资源,优化营商环境,建强服务体系,全力推进高品质人才社区、人才公寓、国际医院、国际学校、外国人服务站点建设,切实解决人才后顾之忧,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世界营商环境排名稳步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显著增强,创新创业生态充满活力,北京正以更加开放的格局、更加寬广的胸怀、更加包容的环境,努力成为各类人才心之所向、身之所安的理想城市。”桂生强调。
最近,由智联招聘联合泽平宏观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报告显示,北京人才净流入位居全国第一。由科技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主办的“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排名中,北京位列榜首。
今年的论坛紧跟全球城市创新发展趋势,助力首都北京汇聚更多的国际化、青年化、多元化的创新思考。
论坛期间,为了更好地汇聚世界优质创新资源,服务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快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加快建设首都高水平人才高地,同时为青年人才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全球青年创新发展北京共识2021》发布。
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虎翼雄对《共识》做了详细解读。《全球青年创新发展北京共识2021》是由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德国“中国之桥”协会创始人汉斯博士、北京大学燕京学堂、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等机构和个人共同发起的一项倡议,旨在号召优秀的科学家、企业家、投融资专家、人文学者、社会活动家都加入到支持青年创新发展当中,形成全球青年创新发展共同体,助力全球青年的创新发展。
青年既是高科技的最先体验者、享用者,又是新技术、新模式、新应用快速迭代的推动者、创造者,他们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原动力。
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总干事金丽莎强调,全球70%以上的重大创新都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完成的,青年人才在科技创新中优势明显,潜力无限。融入和引领世界科技革命,青年要不断提升创新意识,秉持科学精神,瞄准科技前沿,永攀科技高峰,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交流合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探索前沿技术、核心技术、颠覆性技术,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努力实现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以最新的科技创新开创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
截至目前,全球有近50余家组织明确或有意愿加入全球创新服务网络,其中20余家已经签署了《全球青年创新发展北京共识2021》。它的核心宗旨是以人为本,为创新加速。在国际本土化和本土国际化方向发力,通过链接全球最优创新服务政策主体、市场主体和人才主体,着力构建服务联盟体系,实现人才和创新资源的全球有序流动,加速本土融入过程,为海外人才营造良好的类海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和环境。
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局长、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党委书记桂生
德国“中国之桥”协会创始人汉斯-彼得·弗里德里希博士指出,“在世界期待从大流行病中重建之际,创新对于克服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建设更美好的未来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希望通过此次论坛,鼓励德国和中国的年轻人尝试创业、创新与发展,为经济增长开辟新的资源,为两国文化保护和融合提供强劲的驱动力。与此同时,我们鼓励和支持全世界年轻人的创新与发展,并通过对话,提升国际层面的商业合作和社区共建经验。”
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陈德海强调,“2021-2022年是中国东盟可持续发展合作年,中国和东盟青年可以携手并进,为推动本地区及世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包括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绿色金融和绿色投资,推动能源转型,开展清洁及可再生能源技术分享。通过各国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对接,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造永续发展的基础。”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邵峰谈到,“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是一块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得益于北京科技创新扶持政策,科研人员获得了充分的科研资助和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邵峰团队的研究以多种临床上常见的病原菌为模式,着眼于发现并揭示效应蛋白在抑制真核细胞重要信号转导通路中的一些新的、较为普遍的生物化学机制,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和发现。
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郑志杰指出,“盖茨基金会与世界各地的伙伴开展合作,希望能够有所作为,也因此推动了许多合作在中国落地生根。例如,基金会的中国合作伙伴正在研究生物合成青蒿素,以保障这一关键成分的持续供应,并大幅降低抗疟药物的成本。我们还支持中国抗菌药物和诊断产品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的预论证,促进药物进入全球市场,惠及更多人群。”在过去20年里,盖茨基金挽救了超过4000万人的生命,使得世界上近9亿儿童通过GAVI获得基本免疫接种,让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受益。
为更好地培养未来青年人才,2020年,中共中央、國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方案》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这一顶层设计方案,对于改进教育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尤其是健全教育综合评价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谈到,“清华附中在教学当中,致力于构建全面选拔和评价学生的能力发展体系,逐渐地把青年人才教育引导到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还要重视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高阶思维的培养上来。学校通过因材施教,涌现出了科技、体育、艺术等诸多领域非常优秀的学生。”
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北京共青团一直重视扶持青年创新创业工作,立足自身职能,不断开拓思路、创新举措,引领广大青年为北京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广泛开展政策宣传推介,帮助青年享受优惠政策。
共青团北京市委书记李军会强调,北京共青团着力打造“青创北京”品牌,激发青年创新创业活力,立足“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文化,谋划开展“青创北京”工作项目,通过“创新、创业、创意、创效”四个维度,打通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的融通渠道,帮助创业青年精准对接各方资源,搭建促进青年创新创业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不断激发青年群体创新创业活力。
在随后的青年圆桌论坛上,北京大学燕京学堂代表冯玮欣、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倪安君、北京环球英才交流促进会来华留学人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阿玛尔、北京太琦图形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胡渊鸣、北京祎留海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时有龙等嘉宾就青年如何塑造国际性思维、青年如何创造可持续未来、如何助力青年创新实践等话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研讨。
聚焦中国,关怀世界。燕京学堂依托北大人文、社科领域浓厚的历史积淀,开展跨文化交流,培养沟通中国与世界的人才。在多种文化交流活动中,国内外青年人才汇聚,利用虚拟现实、光影等艺术表现方式,揭开中外青年艺术交流新的篇章。
太琦图形通过开发开源基础设施太极(Taichi)编程语言,打造开源社区,搭建服务平台,共享开源技术,疫情期间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彰显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类风险共担和开放合作的新视野。
***总书记指出,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青年是塑造未来世界的强劲力量。北京环球英才交流促进会广聚天下英才,加强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为世界青年人才搭建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的新动力。
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对全国人民,乃至对全世界的一个承诺,是中国力量和大国担当的体现。双碳涉及到国家经济转型和能源结构转型,正催生一批新产业和新赛道,产生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传统能源到新能源,从煤改电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以祎留海创为代表的科技公司正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提升能源管理和能源获取效率,通过技术创新,让碳捕获、利用和储存发挥作用,为国家低碳进程贡献力量。
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突出全球视野和中国视角,通过深度考察中国社会,理解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变化,探讨世界发展的共性问题和现实挑战。在该项目资助下,每年有数百位海外学子来中国留学,开展跨文化沟通与交流。该项目学者就“碳中和”议题与中、英等多国精英展开探讨,认为消费是碳排放的终端,公司通过降低能耗、环保办公,减少碳排放和碳足迹。人们需要与当地代表、社区领袖交谈,让低碳生活触手可及。例如减少食物浪费,实现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推行建筑供暖电气化或利用余热供暖,最大化控制建筑碳排放。
活动期间,为了提高人才对接的精准度,北京海外学人中心与北京城市副中心、怀柔科学城深度合作,打造专场活动。
2021年12月22日,由北京市人才工作局指导,北京海外学人中心与怀柔区政府、怀柔科学城管委会共同主办的2021“海外英才北京行”怀柔科学城专场活动在怀柔创新小镇举办。100余位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创新创业人才与怀柔相关部门、近20家用人单位、20余家知名创投机构线上线下同时参与此次活动。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邵峰
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虎翼雄表示,“北京海外学人中心通过与怀柔科学城深度合作,打造专场活动,广泛链接海外人才,宣传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凝聚全球人才来京创新发展。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将进一步为全球青年人才来京发展拓展广阔空间、厚植优越生态,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
怀柔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孙晓峰在致辞中说,“百年科学城”建设,创新为要,人才为本。怀柔将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全球视野,用好全球创新资源,深化国际人才交流合作,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在专题推介环节,怀柔科学城管委会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丁明达向海外人才介绍了怀柔科学城立足“科学+城”,坚持“筑巢引凤”,着力打造宜研、宜业、宜居人才环境的有关情况,并期待与海内外科研人员共建共治共享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怀柔区经信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惠芬就怀柔区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等产业的发展目标、发展优势、支持政策等进行了专题推介。
人才项目路演对接是本次专场活动的重中之重。6位海外創业类人才代表分别对其所领衔的创业项目进行了路演推介,2位海外工作类人才代表也进行了工作推介,领域涵盖仪器装备和传感器、新材料、生命健康等方向。怀柔区产业及人才主管部门负责人、知名创投机构、科学城重点用人主体与海外人才进行了线上“零距离”对话,并分别与人才进行了落地和投融资对接。
本次专场活动通过线上政策宣讲和路演对接等形式,链接海外人才与留创园区、风投机构、用人主体,宣传创新创业环境,助力北京“三城一区”和“两区”建设,吸引集聚全球优秀人才来京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