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文化相通,万里为邻

时间:2024-04-23

文|江渚 摄影|滕言妍

“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跨越疫情阻隔,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不仅展现意大利文化渊源的丰富多彩,也是两国文化交流密切深入和两国人民之间深情厚谊的见证。

成书于公元前4世纪的《左传》中记载:“鍼尹固与王同舟,王使执燧象以奔吴师。”是说楚人利用象怕火的弱点,烧火燧系象尾,迫火象突入敌阵,使吴军惊逃。

有意思的是,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文物中,一件公元前2世纪的战象献纳品盘上的图案,也记载了相似的一件事:在贝内文图姆战役中,当时一头逃跑的小象寻找它的母亲,导致皮洛士的军队出现混乱,因此让罗马人占了上风。

7月10日—10月9日,“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展览开幕时,国家主席***和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分别致贺信。此次展览云集了来自意大利26家国家级博物馆的308套共503件古罗马文物,系统反映意大利半岛实现政治和文化统一的历史进程,展现意大利文化渊源的丰富多彩。此次展览不仅是2022中意文化和旅游年的重头项目,也是两国文化交流密切深入和两国人民之间深情厚谊的见证。

展览分为11个主题单元。前4个单元从社会、语言和宗教的多元视角展现罗马统一前意大利文化的“马赛克现象”:精美丰富的随葬品,反映了不同族群、阶层、性别的墓葬习俗,也可一窥贵族的生活情境;不同铭文的石碑,让后人得以了解意大利文在向拉丁语系同化过程中的原始特征;众天神及英雄人物的雕像,在对比中呈现不同信仰的差别和特性。展览后6个单元按照时间线展现了古罗马共和国扩张期间,特别是在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公元前146年)到奥古斯都时代(公元前31年—公元14年)发生了重大历史变革后,成为一个地理、政治和文化统一体的历程。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展品,观众可以了解当时意大利各地的生活方式、民间习俗和社会现实。展览最后一个单元是专门为中国观众组织的古罗马货币,这些货币见证了罗马历史的转折,多维度体现了货币生产、发展、流通等因素对文化发展的深刻影响。

在丝绸之路的两端,中国和意大利是创造人类文明的重要策源地,两国历史上的接触与交往源远流长。在中国《后汉书·西域传》等史料中就有关于罗马帝国的记载;意大利史书中明确提到,古罗马皇帝曾派遣使者谒见东汉皇帝。甚至还有传说,罗马军团在楼兰地区留有后裔。在元代成书的《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强烈好奇和向往;在明代,意大利人利玛窦帮助徐光启等人把欧洲的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并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学经典介绍到西方,对欧洲启蒙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到了清代,意大利米兰人郎世宁来到中国,随即担任宫廷画家,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50多年,并参加了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郎世宁到中国后仔细研习了中国画的绘画技巧,将西方绘画手法与传统中国笔墨相融合,中西合璧,焕然一新。

文明的交流与互鉴,跨越万水千山,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中意两国文博机构一直保持着密切友好的合作。2018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意大利21家博物馆及国内17家博物馆合作,联合主办了“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2019年,由文旅部、国家文物局主办,国博承办的“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进一步彰显了中意两国政府联袂保护文物的坚定决心,成就了两国文化交流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

中国国家博物馆国际与艺术展览总监、展览中方策展人潘晴介绍,本次展览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自疫情以来在北京举办的第一个国际展览。由于疫情的阻隔,国博之前洽谈过的几个国际展览项目都不得已而终止,但两国文博界的友谊成就了两国联合抗疫的壮举,“我们虽然相隔千山万水,却惺惺相惜”。

“此次展览意大利方没有派博物馆人员护送文物与现场点交布展,而是把这份责任交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同行们。我馆第一次尝试视频点交——这一应对疫情的新工作方式,一系列复杂的工作全部通过线上沟通,也充分体现了意大利文博界对中国国家博物馆专业水准的信任。”潘晴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