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董海霞
2018年12月7日,由海淀区委区政府主办的“海淀·逐梦创新之路——中关村创新文化展”在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正式开展。区四套班子领导、曾任区领导职务的老干部代表、全区各单位领导干部、创新合伙人代表等13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
本次展览突出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这一时代大主题,以中关村创新文化为主线、以中关村创新精神为核心,通过图片展览、实物展示、场景复原、视频宣传等内容,以新旧对比、体验互动等形式展示中关村创新发展四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展览总面积达5000平米。展览以中关村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对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发源、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形成和发展脉络,尤其是十八大、十九大以来高科技创新发展的巨大成就的介绍,展示了中关村紧跟新技术革命浪潮,突破体制机制束缚,敢为人先、矢志创新,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产业报国的奉献精神”为主要内涵的中关村创新文化,走出了一条中关村逐梦创新之路。
本次展览特别在展区内设置了在500平米的创客空间,将在开展期间配合展览主题举办新书发布会、中关村創业故事讲座、中关村代表企业创新成果展示等特色活动,丰富展览形式。本次展览共四部分。
解放思想 “下海”弄潮
1978年3月18日至31日,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全国科学大会。会议指出“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象征着一个科技新时代的开始,中关村的种子在科学的春天萌芽。
被称为“中关村第一人”的陈春先,1959年莫斯科大学毕业后进入中科院物理所工作。1974年7月1日,由他主持的中国第一个核聚变装置6号托卡马克点火成功,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一等奖。
1978年6月,陈春先作为中国首个访美科学家考察团的成员赴美考察核聚变项目。在美国旧金山硅谷和波士顿128号公路区,陈春先看到大量的科技企业紧邻斯坦福、哈佛等高校,科技成果被迅速转化为产品,每天都在创造着巨大的财富。这样的情景让他回国后提出了要把中关村建成“中国硅谷”的想法。
1980年10月23日,陈春先等人在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一间小库房的角落里,成立了中关村第一家民办科技机构——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开始了他的创业征程。
1983年4月15日,在海淀区的支持下,陈春先、纪世瀛等同志与海淀工业公司,在花园路6号乙门联合创办中关村第一个民办技工贸一体化科技开发经济实体——北京市华夏新技术开发研究所。
陈春先的做法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重视和肯定,在中央和北京市的支持下,海淀区积极探索创新,帮助科技人员创办公司,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同时民营科技企业提出了“两不四自”原则,让民营科技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1985年3月1日,海淀区成了北京市第一家人才服务机构——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相应的党团组织也随之建立。人才市场的建设为科技人员调入科技企业后的人事档案、组织关系挂靠等问题提供了解决办法,为敢于放下“铁饭碗”投身到创新创业的大潮中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解除了后顾之忧。
到1984年,企业发展到40家,年营业额1800多万,形成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基本架构。
1984年11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所高级工程师柳传志在计算所仅12平米的传达室,创办了主要从事计算机研究、开发、生产、经营、服务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当时公司工作人员只有11人,这就是联想集团的前身。17年时间内,从一间在传达室办公的小公司发展成为拥有现代化的办公大厦、年营业额超过280亿元的国内乃至亚太地区电脑行业的“龙头老大”,创造了中国企业发展的一个奇迹。
1984年,中关村企业营业额是1800多万元,到1987年飙升至9亿元,形成固定资产4700多万元。三年共缴纳各种税款和管理费1亿元,创税后利润7800多万元。
中关村的发展党和国家领导人极为关注,1987年12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牵头,国家科委等七个单位组成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联合调查组,对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148 家民营科技企业进行了深入调查。调查组对中关村的科技公司状况、架构、营销、运行机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向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提交了调查主标题为《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调查》的调查报告。
激发活力 竞放芳华
基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调查》这份报告,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做出决定在中关村成立我国第一家科技园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这是中国第一个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集科研、开发、生产、经营、培训和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
1988年5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中国第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正式成立。
1988年,王文京辞去公职,以“个体工商户”形式创办了“用友财务软件服务社”,1993年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并颁发了编号为“SY0001”的 “高新技术企业”证书。2001年5月18日,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市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第一家公开发行上市的中关村私营企业。
北京四通集团由一个借款2万元乡镇小企业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民办高科技企业。
40万起家的北大方正集团依靠先进科学技术和灵活的市场机制,经过10年发展,在1997年产值达到60亿元,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综合实力最强的骨干企业之一。
1991年,经国家科委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开始建设,成为我国第一个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综合性高科技工业园。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在建成当年就以优惠的政策和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吸引了联想的入驻,随后又吸引了华为、神州数码、浪潮等信息技术企业,这些企业在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快速发展,让上地成为信息技术企业成长的梦工场,同时也让这里成为全国首个每公顷土地创造产值4.14亿元,形成了“黄土变黄金”的钻石效应的科技园。
1993年海淀区成立了全国首家为大专院校学生服务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通过建立人才库,组织就业培训,提供实习机会,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为企业输送人才。
1998年9月28日,集合了工商、税务等16个委办局的海淀区人民政府企业服务中心在苏州街正式对外办公。
1998年,海淀区工商局建立了留学归国人员创业登记流动站,提出了“五专、三上门、两承诺”的服务体系,五专是指: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设立专门的受理核准室,制发专门的备案及服务卡,配备服务专用车,指定专用特服寻呼号码;三上门是指:上门答疑和咨询,上门为其指导文件填写与制作,上门送照。两承诺是指:答疑和咨询承诺24小时给予答复和解决,在文件齐备的条件下,承诺2个工作日核发营业执照。
这一时期中关村汇集一大批优秀的创新企业,开发出一系列创新产品。1998年,海淀试验区管委会举办“经济20强”表彰会,对当时海淀实验区经济20强企业进行了表彰。
中关村从一个普通地名,逐渐成为北京乃至中国的新技术开发的创新创业代名词,而变化中的时代印记,也成为彰显创新文化的标志。
海淀区著名“双螺旋”雕塑,名字叫做“生命”。这个雕塑是1990年4月由区政府在海淀镇东南角黄庄路口建立的,代表这中关村不断向上、勇攀高峰、科学发展的轨迹,盘旋上升的双螺旋造型阐述了中关村创新精神的生生不息,创新的生命更加顽强。
2015年,在全国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生命”雕塑进行了重塑。重塑后的“生命”屹立在中关村大街,寓意中关村生命的旋律更加和谐,政产学研合作创新,具有创新创业历史传承的中关村将站在更高的起点上,继续把握时代脉搏,引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向在建设具有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不断迈进,再追辉煌。以此为设计灵感的双螺旋标志也成为海淀区区标的设计依据。
先行先试 引导示范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精神,1999年8月,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成为我国首个国家级科技园区。
当时的中关村已形成“一区十园”的基本格局,中关村走出海淀,成为北京创新发展的品牌。
以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建设为契机,海淀区于2000年6月开始规划建设中关村西区,2005年基本完成建设。建成后的西区占地面积为94.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40万平米,成为中关村科技园区高科技商务中心区。
2004年4月30日,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挂牌成立,标志着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2001年4月1日开始,海淀园区所辖企业全面实施网上办公,从而实现了“一网式”电子政务,成为我国第一个“数字园区”真正体现了电子政务的基本原则,在技术的使用、内容和管理等诸多方面都突破了当时电子政务系统应用的局限性,是对电子政务推广普及的一次非常有价值的尝试。
随着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重心的向北转移,中关村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自2001年开始建设。2006年海淀区召开创新大会,将打造创新型海淀作为海淀区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基于良好的政策扶持和地区优秀的创业服务体系,这一时期大批创新型企业在海淀诞生,掀起了海淀创新创业的热潮。
海淀区域内的电子信息企业也在这一时期步入了高速发展阶段。百度、搜狐、网易、新浪等互联网公司纷纷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创新发展 引领未来
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一区16园格局,是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域,海淀园占地已经由之前的133.06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174.32平方公里。
截止2017年高新技术企业总数为11242家,占示范区全部高新技术产业的51.1%。
2013年9月30日,習近平总书记在中关村主持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五个着力”要求。2014年2月26日,***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四个中心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2017年2月24日***总书记再次视察北京,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北京要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抓好三城一区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打造北京经济发展新高地。***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推动新时期首都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海边由此迈入举全区之力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新时代。
中关村作为首都创新发展高地,继续发挥先行先试的作用,当好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旗手,海淀区进一步明确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布局中的使命和任务,全面开启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的新篇章。
中关村壹号项目地处北清路沿线,连接翠湖科技园和永丰产业基地两大组团。在整体规划设计上采用模块化的城市网络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地块利用率;用复合的多功能空间,打造商业办公、生活娱乐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成为海淀北部展示中关村创新发展成果的新窗口。
2013年8月6日,海淀区成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联席会,覆盖中关村54家产业联盟和行业协会,12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涉及移动互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卫星导航等多个领域,成为国内战略新兴产业联盟协会,科技企业最为聚集的产业资源平台。
在中关村发展的40年历程中,形成了依靠多元创新主体融合互动、协同创新的宝贵经验。这是中关村最独特的优势,也是中关村能够创造辉煌成就的关键因素之一。海淀经过探索、创新和发展,已经形成了集军、政、产、学、研、金、介、用于一体的多元高效、开放融合的创新网络体系,正在成为全球创新版图中最闪亮的新地标,新节点。
中关村海淀园不仅着眼自身发展,同时在全国各地积极建设分园,将优秀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推向全国,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截至目前,海淀园已与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创新合作。
截至2018年上半年,海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60.8亿元,同比增长8.5%,高于全市1.7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和对全市贡献继续位居全国首位。新设立科技型企业达到9731家,总数共计14.67万家,选占全市27.5%,全区专利授权量21315家,同比增长16点,16.2%,占全市的33.9%。
海淀区还是全球独角兽企业的集中爆发地,目前海淀区独角兽企业数量约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
2018年1月和7月,海淀区先后召开区委十二届七次八次全会,两次会议围绕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这一主题,提出了一系列前瞻性的新理念、新战略、新思路、新举措。特别是创造性的提出“挖掘文化科技融合新动力,构建新型城市形态”两大新理念,系统描绘了新时代海淀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实施路径,海淀创新发展进入新时代再创业的全新阶段,中关村创新发展也再次踏上新征程。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