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速感科技创办4年融资过亿背后的故事

时间:2024-05-04

刘挺

在中关村东升科技园Inno.EcoS--高新企业成长生态圈所服务的企业中有这样一家以机器视觉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速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速感科技”),于2017年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中关村首批前沿技术企业,英特尔官方供应商及明星合作伙伴,获得CCF-GAIR2016大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最具成长性企业,“人工智能机器人联盟”评选中国视觉识别TOP10创业公司,在多项国内外权威媒体及战略研究机构年度评选中获评最具投资价值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是多个国家级人工智能、机器产业联盟企业。自2014年成立至今,获得包括“美国中经合集团”领投,“软银赛富”、海淀区政府等在内的4轮次12家中美投资机构超过1亿元融资,目前公司处于B轮高速成长阶段。看到这些成绩也许和某些独角兽比起来不是那么耀眼,但是如果再加上以下的这些呢?

这家公司于2014年7月成立,其创始人陈震在去年24岁的时候获得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中国30岁以下改变世界的青年精英,并入选2017年度“高聚工程”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北京市海淀区海英人才,其创办的速感科技时年仅21岁。看到这里你一定会感慨到年轻的企业、年轻的人取得这些成是因为站对了风口,那其背后有怎样的逻辑,才能站在风口迎风而上呢?

不盲目跟风而是等风来

从速感科技创立的时间点上看,2014年,当时是O2O最火爆的阶段,以ofo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型企业纷纷创立,人工智能的视觉方面当时属于相对无人问津的状态,在这个时期陈震创办了速感科技,这与他一直不愿跟风的性格有关。

本科毕业于北航计算机系的陈震,在大二开始就区别于其他同学,他选择了冷门的特种飞行器机载视觉系统的研究。而在2012年一项实验室的科研项目让他接触到了当时在国内还鲜有人涉及的SLAM算法,这一算法正是如今速感科技的核心竞争力vSLAM(基于视觉的同时定位与构图)的基础。到了2014年,当身边的同学都在谈论着“我想做一个APP,这个APP可以连接线上的商品和线下的商品对接,每天有多少日活就创业了。”的时候,陈震早已意识到高新技术发展历程都是这样的一条曲线:从最早的蛰伏期再到突然之间的爆发期,从爆发期之后慢慢变到平缓发展期最后是衰落期。那么今天看到的很多热门的技术、很多的热点已经处于爆发期了,但是在这些技术之前处于一个非常漫长的技术蛰伏期,现在已经不是进入的黄金时间了,在这个点之后面临着是高强度的竞争与技术迭代。那作为即将毕业的陈震如何选择呢。他自己用了三个“刚好”来形容这次选择,“刚好在实验室项目最后结题的时候申报国家级的挑战杯包括科研竞赛,刚好在这个竞赛上面拿到还不错的名次,刚好拿到还不错的名次之后拿到天使投资,通过拿天使投资做了公司。”那么这三个刚好是如何发生的,有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他并没有盲目跟风,而是一直在自己认定的选择上做下去,在SLAM这条道路做从0到1的事情,等待着下一次风来的到来。后面的发展也印证了他当时的判断,人工智能的创业红潮在2016年开始了,每个季度都都有几十家新创企业出现,而这时的速感科技已经算是机器视觉的老兵了,积累了两年的行业和技术经验,在产品化方面也有了自己的一套体系。

从极客思维到商业思维

但站在风口之后就可以迎风而上吗?答案是还不够。拿到投资创立了速感科技之后,陈震完成了从实验室团队到创业项目团队的转变,但是公司成立之后第一个面临的问题就是市场在哪里?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如何保持竞争力?一开始陈震团队定位做一个应用于无人机和机器人场景下的机器视觉系统,但那时候市场还不够成熟,缺乏一个完善的上下游,没有足够的客户来消化这些技术成果,他们开始在没有灯塔的黑夜中摸索着如何前进。

很快陈震意识到作为一个实验室出来的项目团队拥有着最前沿的极客思维,但这样容易犯人工智能公司的通病,即基于数据和模型、优化算法的产品变现能力很弱,模式太轻,不适合目前技术产业化落地的要求。那么需要开始转变思维模式,提出更符合商业运行规律的商业模式。首先,团队完成了对速感科技的定位,即速感科技是一家以机器视觉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机器人行业领先的视觉解决方案提供商。之后以自主开发的vSLAM系统为基础,围绕着提供人工智能领域更高精度和更低的成本解决方案去寻找客户,为此速感科技基于vSLAM技术低成本、高性价比的特性,将其业务线定在了两大领域:以家庭扫地机器人为代表的家用服务机器人和以自动化叉车为代表的自动化工业机器人领域。在盈利模式确定之后公司终于挺过了最危险的创业初期。

对于融资,陈震其实走得很慢,融资频率是一年一次,拿的钱也不多,他相信阶段性胜利的内外需求,对内,一笔融资能够振奋士气,对前阶段的努力认可,并且鞭策下一阶段的爬坡。对外,阶段性突破也更好向投资人展示,融资驱动力是产品和技术导向。特别是在A轮融资之后,陈震认为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在企业新阶段比重在下降,算法和技术的壁垒在累以时日将被其他优势取代,这就好比木桶理论,木桶能装的水量跟最短木板成正相关,而跟最长木板无关,企业的竞争力比拼也在于阶段性发现“最短木板”的能力,判断错误,花了资源到最长木板的战略错误将导致企业输在阶段性的“刀刃比拼”上。

到了现在人工智能和机器视觉技术就处于非常高度泡沫期,两到三年之内会有一批做技术型的公司因为找不到真正的可落地的商业模式而导致一个急速下滑。而这时的速感科技已然在产业方面开始布局,除了已有的智慧家庭和工业场景两个方面,在下一个方向,速感着力发现一些新的场景跟机会,包括速感现在正在储备和积极拓展的智能移动娱乐设备。

创业大赛一蹴成名

一路走来回顾过去四年,从最早实验室孵化的一个项目一点一滴做起,到现在公司高速发展,陈震认为整个过程里面还有两点是必需要提到的。

第一是选择好的平台能够事半功倍。从大二开始进入实验室到参加微软相关领域的研究;从参加“挑战杯”因为三个“刚好”而创办了速感科技;到每一年有信任公司的投资方进入到速感科技;从北航理工科学生到改變世界的青年精英。这一系列的转变除了陈震自身的努力之外,同时,还依托于包括北航、清华、中关村这些为每个创新创业者提供支持和帮助的平台。2016年,速感科技参加2016“东升杯”创业大赛获得第一名,斩获100万元现金大奖以及为冠军团队提供的孵化服务。“东升杯”国际创业大赛是由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处、北京科技协作中心、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理委员会联合指导,北京市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海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中关村东升科技园管委会主办的国际性创业大赛。中关村东升科技园自2013年首次举办“东升杯”国际创业大赛以来,已成功举办五届。大赛累计吸引国内外优秀创业项目4000余个,包括近千个海外项目;曾对200余个项目进行重点跟进孵化,融资比率达到96%,为全球众多创业者提供了一个优质的、广阔的“创业+”平台,速感科技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随后,东升科技园看好速感科技的发展,投资200万美元,成为公司的股东。作为东升科技园投资的企业,速感科技在近两年的发展中,受益于园区的各项政策支持以及各方面企业服务,尤其是在人才梯队搭建方面,园区的配套服务,让公司在吸引高端人才方面更有竞争力。

第二是不断寻找好的合作伙伴。从实验室一步一步这样走过来,从最初的合伙人学长张一茗共同创业,到2016年底,原来的微软中国高级产品规划师和春天百货电子商务部总经理吴欣作为公司的首席运营官加入。再到2017年底,速感全资收购中国智能家居解决方案创业公司辰天科技,其创始人吴旻升博士任“首席科学家”,致力于速感科技研发体系核心算法及工程化研究。如今速感科技员工超过80个人,工程师超过50人,硕士和博士占比超过75%。陈震认为在创业过程当中,需要不断融入更多有能力的人进来,帮助公司一起把一件事情和商业化公司做到更大和更强。

区别于移动互联网的一波创业者,这波从象牙塔和实验室、研究院出来的技术型创始人通过各种平台展示自己的技术获得创业启动,之后在创业前期以技术壁垒为导向获取阶段性的胜利,当技术发展到逐渐成熟,企业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例如市场开拓、运营管理等,原本的极客思维更换为商业思维,以适用公司不同发展时期的战略性调整,做一些自己并不“擅长”的事情,第一阶段是技术型领先,第二阶段是战略型领先,拥抱未来与变化,做好并不“擅长”的事情将成为一个新要求。这就是速感科技如何站在风口迎风而上背后的逻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