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创新发展:由“跟跑”“同行”向“领跑者”冲刺的路线图

时间:2024-05-04

萧惑之

新年伊始,莫忘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中关村人”将把“双创”的成就写在神州大地上,向人民献礼,向总书记汇报!

“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即使是对马克思主义已经了解得比较多的人,无产阶级立场比较坚定的人,也还是要再学习,要接受新事物,要研究新问题。”这是毛泽东同志五十年前在党的宣传工作会议上讲过的话,今天重新读来犹言在耳,常读常新。我们生活在新时代,体悟着新气象,必须要有新作为,当务之急就是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第一位,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深学践行,“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这正是我们学习贯彻***总书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重要著作的应有态度和方法。

(一)文章合为时而著,领悟重在践行。学习“报告”自豪感使命感并存。

“百川赴巨海,众星环北辰。”在举国上下学习贯彻***总书记“十九大”精神的热潮中,作为一个“中关村人”,更是心潮澎湃,倍感亲切,充满强烈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当悉心读到***总书记关于“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论述中——“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情不自禁地生发一种“获得感”和自豪感。当读到——“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尤其是读到习总书记指出的“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等等问题,脑海蓦地响起警钟,如雷贯耳地产生一种“紧迫感”和使命感,这正是我们今后“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着力点”。

(二)创新蓝图蕴灵魂。由“起步”、“比肩”到“问鼎”充满自信。

习总书记“报告”里,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论述中,在谈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论述中,浓墨重彩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这是对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关于科学发展理念的继承和发扬,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因之我们理解的当前主要任务是——“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纲举目张,我们清晰地看到把握今后工作的抓手,“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按照这样的美好蓝图去努力奋斗,我们在与世界科技强国的竞赛中,由“起步”、“比肩”到“问鼎”,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

(三)雄文“两卷”谋全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长治久安之命脉。

《***治国理政》两卷雄文,已然成为我们的案头书。常读常新,启发思想,坚定信心。当读到第二卷中《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篇章时,自然而然地和习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创新型国家”的论述联系在一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总书记2016年5月末关于“科技创新”、“科学发展”、“科技强国”之重要讲话的一部分,毫无疑问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乎治国理政的重要内涵之一。是我们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具有“教科书”意义的重要必读文章。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开宗明义指出“创新”之重要意义。“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一语破的说出“科技”是国家之命脉。“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言简意赅言之凿凿明确我们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读到习总书记如上的重要论述,我们益发认识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是唯一选择。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中关村人”,应当也必须把这些重要“选择”贯彻到一切工作中去,使之“生根、开花、结果”,让“科技强国梦”成为现实。

(四)“咬定青山不放松”。“四个自信”是我们的“定海神针”!

***总书记在这篇高瞻远瞩充满自信划时代的重要讲话中,做出科学全面符合国情的战略布局,是“治国理政”重要思想丰富内涵之一,也是实施科学强国梦的路线图。其要点是:

第一,夯實科技基础,在重要科技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第二,强化战略导向,破解创新发展科技难题。第三,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第四,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第五,弘扬创新精神,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

这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纲领,唯有“纲举”,才能“目张”。我们要按照这样的治国理政指导思想,去落实各项工作。中关村具有“科技兴国,实业兴邦”的“天时地利人和”的一切条件,关键在于坚定不移地去实践和落实。“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我们要充满必胜的信心,“咬定青山不放松”,“道路自信”有方向,“理论自信”有依据,“制度自信”有保障,“文化自信”有底蕴,“四个自信”就是我们的“定海神针”!

(五)大道之行,科技为先。纵览世界科技发展态势图明确方向。endprint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中关村人”不缺乏智慧,高等学府令人羡慕,科研院所让人向往,人才济济,精英辈出,但必须善于抓住先机,乘势而腾飞。***总书记为我们描绘了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波澜壮阔的全景图——“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正在开辟新前沿新方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到几乎所有领域,带动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使社会生产和消费从工业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社会生产力将再次提高,劳动生产率将再次大飞跃。”习总书记勾勒出的“世界科技发展态势图”,让我们纵览全局,胸有大目标,前进有方向,知己知彼,头脑清醒。大道之行,科技为先。面对这样稍纵即逝的难得机遇,时不我待,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并践行应对之。

(六)“九天揽月,五洋捉鳖”。“中关村人”责无旁贷充满信心。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做鳖”。已然成为神州的现实。“科技创新的战略导向十分紧要,必须抓准,以此带动科技难题的突破”。“当前,国家对战略科技支撑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习总书记还指出,“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能够持续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完成这样的历史使命,“中关村人”责无旁贷,并且具有坚定的信心。中关村在改革开放的40年发展中,取得了骄人的成就,由“电子一条街”成长为中国的“硅谷”,“科学城”星光灿烂,“联想”走向世界,“百度”搜索全球,“小米”喷香,“京东”唱响首善……让世界瞩目全国独有的“中科院”、清华、北大……这些科学殿堂和知名学府,是共和国科技达人继续攀登科学高峰的抓手,是国人“九天揽月,五洋捉鳖”的雄厚基础和底气。

(七)奋力实现“三级跳”。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行”。习总书记借用古人的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习总书记对我们说,“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这是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和进军号令!记得在2013年的早春时节,习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说过,“增强创新自信。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在一些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完全有能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跨越。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一定要有这个信心和决心。”这年的7月中旬,习总书记鼓励科技工作者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创新,就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凡事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敢于质疑现有理论,勇于开拓新的方向,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这年的8月下旬,习总书记在听取科技部汇报时指出,“我们科技总体上与发达国家比有差距,要采取‘非对称赶超战略,发挥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到2050年都赶不上的核心技术领域,要研究‘非对称性赶超措施,在国际上,没有核心技术的优势就没有政治上的强势。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要下大功夫。”2014年6月,习总书记又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三极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温故而知新,重读这些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的教导,让人充满信心——“我们在世界尖端水平上一定要有自信,这也源于我们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

(八)“一枝一叶总关情”。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一切惠及民生。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三“新”相叠,事物发展离不开动态的创新。唯有“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才能确保创新“天长地久”,永续恒存,成为灵魂。“集中优势兵力”“不打无准备之仗”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军事原则,确保了革命战争的伟大胜利。习总书记在和平年代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国成就事业的法宝。”“今天我们推进科技创新跨越也要依靠这一法宝,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联想到今日之中国,“北斗”布局苍穹,飞船往来天上人间,战机翱翔蓝天,军舰驰骋海疆,高铁通向世界,互联网连接全球……“大国重器”让国人扬眉吐气,都是“法宝”之巨力让世界诸国惊叹不已,令政客神魂颠倒,这也充分体现我们制度的优势。“爱民”“敬民”是习总书记一贯的革命情怀,“但愿苍生俱保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去民之患,如除腹中之疾”,“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在关于科技兴国的讲话中,习总书记语重心长动情地说:“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声音。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13亿多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日益上升,提高社会发展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增强人民健康素质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样的发展方针指导下,习总书记细致入微地提出,“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聚焦重大疾病防控、食品药品安全、人口老龄化等重大问题,大幅增加公共科技供给,让人民享有更宜居的生活环境、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更放心的食品药品。”……我们读到这些肺腑之言,“一枝一叶总关情”,“惠及民生”体现治国理政的精髓,“执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站在治国理政更高的层面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九)“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鼓励科学家自由畅想勇于求证。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弘扬创新精神,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是科技创新的事业基础,必须夯实,“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着眼未来。“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人做出来的。”习总书记指出,“我国科技队伍是世界上最大的,这是产生世界级科技大师、领军人才、尖子人才的重要基础。科技人才培育和成长有其规律,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为科技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为此,“要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弘扬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万丈高楼平地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习总书记指出,“在基础研究领域,包括一些应用科技领域,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要让领衔科技专家有职有权,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更大的經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防止瞎指挥、乱指挥。”“政府科技管理部门要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制化优势。”……悉心句句精读习总书记的讲话,字字在心中留下笔记,“中关村人”会有更多更深的体会。联系实际,回顾中关村改革开放30年的路径,踏石留痕,步履维艰,天天向上,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们记忆犹新,民营经济开辟广阔新天地迈向世界竟敢“蛇吞象”,科研院所走出“象牙塔”进入大市场泼墨“中国智造”,高等学府由温室养花转变为打造创新型人才的摇篮,政府管理层面是“双创”事业的服务员大众公仆天使飞来孵化器催熟“聚财又聚才”……“诗在远方”,“梦在心中”,脚踏实地,挑战未来。中关村,我的家!

新年伊始,莫忘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之魂。我们要牢牢地记住——“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中关村人”将把“双创”的成就写在神州大地上,向人民献礼,向总书记汇报!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