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张锐
牵引传统产业的升级脚步,锻造经济运行的全新轨道,激活商业繁荣的复合元素,培养市场勃发的活跃基因……,作为一种颠覆性的技术力量,互联网+渗透与植入中国经济躯体的时段尽管只是卡在了个位,但其衍生出的经济新势能不可估量,外溢出的新经济价值无法数计。浏览互联网+高频推送出的幅幅精彩画卷,俯瞰这场完全由中国人自己主控与操盘的技术变革洪流,世人不能不为中国经济赢得的强劲脉动而惊叹,更抑制不住为东方大国绘就的盛世图景而点赞。
网红创造生产力
从以芙蓉姐姐、凤姐、小月月等组成的1.0版“网红”群体,到以郭美美、干露露等为编队龙头的2.0版“网红”群阵,再到以Papi酱、张大奕等为代表的3.0版“网红”群落,借助于互联网世界这个无际的平台,无数凡俗之躯或者无名之辈通过为网民制造乐点、引爆笑点与消除痛点聚拢和圈起日渐庞大的粉丝,从而将自己送上了众人膜拜、群起效仿与狂热追随的大红大紫之位。“网络红人”也成为了互联网时代一个极具观赏意义的词构与标签。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各类“网红”人数超百万之众,构成了互联网生态园中一个异常活跃的生物品种。
互联网技术决定着“网红”的辐射与伸张空间。与“网红”1.0只能在水木清华、猫扑网站等狭小阵地吐词论语完全不同,2.0时代的“网红”则可以登上微博这一巨大虚拟平台舞刀弄枪,而进入3.0时代,“网红”则开始拥抱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直播等更多自媒体工具,他们或以前卫性的思想话题显能,或以青春靓丽的面容出镜,或以诙谐幽默的娱乐情调吸睛。正是如此,3.0版“网红”的“吸粉”能力令其前辈们望尘莫及,他们不仅创造了微信公号动辄10万+的浏览量记录,而且刷新着微博粉丝时常数千万的历史,同时也不断突破视频播放量超过数亿人次的天量极限。
但是,新旧“网红”的最大云泥之别并不定位在“粉量”的多寡之上,而是二者存在天壤之别的变现能力。与1.0与2.0版的“网红”仅拘囿于通过單纯的“吸粉”来强化自身存在感知名度完全不同,3.0的“网红”则通过微商、广告和打赏等渠道让自己华丽转身成了名牌包包、鞋子、出国旅游、高档餐厅以及各种各样奢侈品或网上商铺链接的“代名词”,由此造就了一种全新的产业形态——网红经济。据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发布的大数据报告,2016年红人产业的估值接近580亿人民币,到2020年总规模将上升至1060亿元。
可是,“网红”对经济的贡献并不只是为市场输出价值,其对经济和产业的改造与激活功能更是可圈可点。一方面,关注变现的“网红”通过特定垂直圈子实现精准营销,互动环节又能增加对用户的黏性,在其为普通产品增加了情感溢价的背后,其实是一个新型消费群体的兴起。这种全新消费势能的壮大可以形成对传统增长动能的有效替代,从而增强经济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为了提高粉丝注意力的转化率,“网红”会深度挖掘粉丝,包括调查粉丝的消费习惯、审美情趣,并为粉丝推出定制产品,而且粉丝也可以参与产品的设计,由此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C2B(消费者驱动商业模式)。而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可以通过柔性化生产实现与市场的无缝对接,并取得零库存的管理效果。不仅如此,围绕“网红”展开的产业链条还在不停延伸,产生诸如网红孵化公司、网红培训班和网红营销公司等新的业态,由此带动着国内服务业的壮大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观察发现,“网红”们普遍性特征就是草根,成名之前既不是明星,更不是名流,而是名不见经传的寻常百姓,其中很多人还是边缘化的个体。按照千百年来的传统路径,他们中绝大多数是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走红”机会的。虽然类似于《超女选秀》和《星光大道》等大型造星平台为草根们开辟出了一条抵达成功甚至成名的通道,但这种完全中心化的造星方式也只能是少数幸运者的游戏。当然,一些人也可践行明星的成长之路,可成为明星所需要的经纪公司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巨额打造成本与关系疏通成本,却不是任意一个普通家庭所能承受的。但是,互联网颠覆了传统的造星规则,人们可以不再通过某种特定的关系或者聚拢在独木桥式的传统媒体平台之上寻找出位成名的可能,而是借助更为广阔的社交平台和自媒体阵地展示与张扬自我,直至完成从草根到“网红”的华丽蜕变。这种结果表面上看来是社会的成名机制去中心化和去关系化的裂变,但背后折射出的是普通百姓成长与成功门槛的降低以及公民高度的个人赋能,破除和粉粹的是显贵与特权阶层对稀缺岗位与职务资源的垄断占有根基,并冲击与荡涤着许多人认可但又并不光彩的成名潜规则。
当然,成为“网红”也并非易事。尽管偌大的眼睛、尖刀戳人的下巴、能夹死蚂蚁的双眼皮是不少青春少女的梦影,但绝不是“网红”的标配。许多人在通往“网红”之路上所经历过的沉淀以及成为“网红”后所付出的努力也许是一般人所并不注意的。早期“Papi酱”的微博多为段子和视频动图,后来她的风格不断迭代,直到利用变音器发布原创且独具特色的吐槽短视频。显然,没有前期的积累,“Papi酱”就不会形成最终爆红网络的风格。同样,成名之后的张大奕如今每天要看1000多张时尚服装照片、录三场直播讲解服装款式,并且还要拍二三十张微博上用的照片。至于与粉丝进行沟通以及能够成为各自领域的“KOL”(关键意见领袖),“网红”没有一点“干货”却是很难胜任的。显然,“网红”们的励志与勤勉故事通过网络进行发散与传播,无疑可以有效地矫正青少年名利思维坐标,激发勃发向上的心智与潜能。
动态展望,5G以及虚拟现实和加强现实的到来,“网红”产生的技术渠道将变得更为流畅,同时人才竞争机制将使得“网红”吐故纳新的社会基础变得更为厚实。一方面,那些在互联网文化和知识上有足够的储备并且自小心怀追星梦想与个性张扬的大学生们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高颜值成为未来“网红”的生力军;另一方面,不少明星也正在“网红化”,而且他们更懂得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获取注意力。有了丰沛人才资源的供给与配置,“网红”作为一个生物群落,其存续的周期就会如同明星那样一样长久。不仅如此,“网红”也有保鲜期,这种市场力量倒逼着“网红”必须关注内容更新与形象重塑,同时也驱动着“网红”不断地进行升级与迭代。endprint
新零售变奏曲
撕破产业边界从而向着宽绰的商业地带进行强力渗透,并带动生产体系与商业模式的置换,互联网技术的变革与创新能力超过了任何人的想象,以致浸淫商业江湖数年的沙场老将面对全新变局所进行的思想碰撞也格外激烈而分明。四年之前的CCTV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 就“电子商务能否能取代传统实体零售”,马云与王健林定下了1亿“赌约”:到2020年,如果电商在中国零售市场份额超过50%,王健林将给马云一亿元人民币,反之,马云输给王健林一个亿。豪门对决,如今不仅马云与王健林之间难以分出伯仲,吃瓜的群众恐怕也很难见到输赢的分晓。
马王二人摆开擂台的前一年正好是电子商务大行其道且力压传统零售业的关口之年,当年国内网络零售市场总体规模增长至1.8万亿元,同比增长40%以上,并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而正好在这一年,国内线下实体零售业的销售增长额从持续数年的两位数猛烈萎缩至仅8.97%,并在次年出现负增长。时至今日,网络零售与实体零售冰火兩重天格局至今还在强化。数据显示,去年我国网络零售市场规模达5.1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26.2%,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9%,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同比下降0.5%,降幅相比上年扩大了0.4个百分点。
然而,就在实体零售陷入冰天雪地之中而苦苦挣扎时,人们发现电子商务的幸福日子也开始出现逆转。数据显示,去年以前的6年时间中,国内网络零售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57%,可2016年仅同比增长26.2%,增速下降 7.1 个百分点,而且还是连续三年的下降,年均降速为7.8%。一项来自业界的分析报告预测,即到2020年,纯网上零售交易占社会零总额比重大约仅有18%—20%左右。看得出,属于电商的黄金时代似乎渐行渐远。
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电商旗舰的领航人,马云首先发声,指出纯电商的时代很快将结束,纯零售的形式也将被打破,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新零售将成引领未来全新的商业模式。作为领军人物,马云当然不仅仅是停留在诗与远方的层面,而是早已提前行动起来。继三年前以最大股东身份战略入股银泰商业从而开启百货业线上线下全渠道融合的探索之后,阿里巴巴又斥资283亿元人民币入股苏宁,成为后者第二大股东,从而悉数打通了阿里线上和苏宁线下的商品、商家和用户资源;紧接着,阿里又动用资金21.5亿元收购了浙江省内连锁超市三江购物32%的股份,并在与线下零售行业销售业绩位列全国第一的百联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与阿里齐头并进,依托“京东到家”这一自身垒起的O2O平台,京东先是投资线下零售企业天天果园,接着拿出43.1亿元的巨资入股永辉超市,取得对方10%的股份,之后又与沃尔玛达成战略合作,同时斥资14.9亿美元全资收购1号店。不仅如此,京东准备未来五年在全国开设超过100万家京东便利店。另外,京东专门成立了生鲜事业部,核心职责就是做自营生鲜,而且永辉超市、天天果园等合作伙伴将纳进这一网络中。
应当说国内电商企业进入线下市场并不只是阿里与京东之间的“二重奏”,曾在线上做的风生水起的小米准备在今年开两三百家线下小米之家零售店,并到2020年在全国开设1000家实体店铺;同时,当当网也宣布未来3年要开1000家线下书店,服装垂直电商茵曼也计划5年内开10000家实体店。动态审视,在阿里、京东、小米等这些线上巨头的牵引之下,国内将会更多的电商企业进入线下地带,020模式将被更多的复制出来。
值得关注的是,在线上电商纷纷寻找线下落地空间的同时,线下零售企业也纷纷在线上扩张营盘并深耕线下领地。除了推出飞凡电商这一线上平台外,万达不久前与中国银联启动合作战略,联手打造消费场景“实体云服务”,目的是在万达的百货商场、酒店、乐园、商业中心等海量实体消费场景,利用“云闪付”来融合双方在各场景的多元服务,带给消费者全新的体验。作为国内最大的连锁家电销售商,国美提出要构造集互联网、物联网于一体的新零售生态体,同时国美在实体门店推出了“烘焙课堂”、“智创空间”“未来我家”等众多的消费体验场景;同样,去年线上业务大增60.14%的苏宁也宣布要在2000家苏宁易购直营店的基础上,继续推出“千店计划”,并准备今年再建1100家体验店。
无疑,商界与学界对于新零售的定义还没有给出让众人信服的标准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从昔日电商秒杀实体零售,到电商和实体纷纷将各自的另一只腿伸向对方地界,二者之间已经跳出水火难容的状态,彼此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融合程度正越来越紧密。因此,新零售的核心首先应当是线上线下结合,但这种结合显然不是简单的板块拼凑,而是借助与利用全新技术力量达到对零售业的整体改造,重新配置传统商业要素,包括重构生产流程、重构供求关系、重构消费体验等,最终回归零售的本质,即在满足需求的同时为消费者创造更多价值。
具体说来,新零售理该具有以下特征:场景化,购物场景化,场景娱乐化,产品卖场+消费体验将成未来零售的主打;去中心化,除电商平台外,媒体、论坛、朋友圈、APP等都将成为消费的入口和渠道;赋能化,消费者不仅能决定需求,更能决定与影响供给,同时企业可实现泛在制造与柔性制造;扁平化,更多分级批发与经销商被挤出市场,制造商将由关注经销商转为关注消费者;快捷化,除了供给端对消费端能够做出快速响应外,货物将在更顺畅与更快速的通道中传送,“一小时达”、“半日递”将成常态。
共享出了一片天
当5年前程维创建网约打车软件公司并带领一班人马在北京西客站进行地推时,刺骨的过堂风透过厚厚的军大衣直入几个年轻小伙的身体,一个寒冷的冬天下来,滴滴打车在西客站就安装了一万个司机端。也正是在这年的冬季,北京下了第一场冬雪,很多人上下班由于打不到车,就开始尝试用打车软件,嘀嘀打车于是一下子火了起来。
从与快的合为一体,到并进优步中国,滴滴出行完成的不只是一次次资本身躯的壮大,更有依托于互联网技术而实现的业务创新。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滴滴出行涵盖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以及大巴等多项业务,滴滴平台每天完成2500万个订单,这是全球所有其他市场总量的两倍。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办公室里,如果需要用车,只要打开联网手机,向滴滴出行发出请求,片刻便有车开到面前,或者提前在打车软件上预约时间,就会有车按时接送。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创新思维,滴滴出行深刻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以及人与城市生活的关系格局。endprint
当然,作为共享经济的典型代表,滴滴出行所辐射出的经济与社会价值可能更为广泛。统计数据表明,滴滴出行平台车辆年均空驶率为11%,比出租车低20%,同时高峰时段拼车的运营效率提高了27%;另外,每天有400万人使用滴滴的拼车服务,每年因此节约的碳排放以数百万吨计。不仅如此,网约车已俨然成为了经济转型时期的就业蓄水池。资料显示,去年滴滴平台为全社会创造了超过1750.9万个灵活就业和收入机会,每天直接为207.2万司机提供日均超过160元的收入。不仅收入增加,根据调研,九成以上网约车司机能灵活安排自己的时间,兼顾工作和生活,并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和满足感。
惠及个人的同时,滴滴出行也开始将大数据与城市管理相结合,将未来的拓展思路放眼到各大城市。滴滴成立智慧交通FT团队,着手打造智慧交通体系——由滴滴与各地政府一起携手打造基于互联网+交通大数据的智慧出行、智慧监管、智慧运营、智慧决策的体系,而且滴滴出行推出的“交通信息平台”已在深圳、贵阳、武汉等城市使用,互聯网+信号灯、智慧诱导屏、智慧代驾热力图等多个智慧交通项目见证了滴滴出行参与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广度与力度。
与程维相比,还没从北大校园走出的戴威虽然在创业上有些稚嫩,但却同样具有快捷的市场反应思维与商业发现的犀利目光。一篇以《这2000名北大人要干一票大的》的文章在同学面前十分明确地端出了共享单车的运营模式,也十分契合了北大人不甘平庸的创新精神,随机便引来了校园自行车的蜂拥加入,ofo小黄车作为中国第一家单车共享企业就这样神奇般诞生了。不久之后,媒体人出身的胡玮炜在上海推出身穿橘红色的摩拜单车。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摩拜单车约占共享单车市场57%份额,ofo超30%,二者圈占了近九成多的市场空间。
作为互联网时代“新四大发明”之一,共享单车一方面“打通了最后一公里”,使城市居民的出行变得更加的便利,同时降低了上班族的交通成本;另一方面,共享单车以市场的自我淘汰力量有效治理了黑摩的这一城市顽疾,协助政府降低了城市治理成本。不仅如此,作为一种绿色出行方式,共享单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拥堵压力,减轻了城市污染程度,权威报告测算,2018年国内共享单车的覆盖人群将达到2.4亿,等于替代汽油消费量140万吨,相当于全年汽油消费量的1%。
由于有效对接了智能锁设计和生产企业、自行车制造企业以及创造了大量的线下运维工作岗位,来自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共享单车行业就业研究报告》,当前我国共享单车行业共带动就业10万人,其中2017年上半年带动新增就业约7万人,约占1—6月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1%。也就是说,每新增100人就业就有近1人为共享单车行业服务。不仅如此,共享单车还带动了传统自行车厂的转型升级,创造了全新的产品销售渠道,同时推动相关行业在移动互联网、电子围栏、卫星定位、复合材料等多种新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能力,加速产品创新与迭代。
值得关注的是,相比于网约车至今开拓海外市场还处于合资参股的探路阶段,后起之秀的共享单车已经单独扬帆出海。除了进入新加坡外,摩拜单车已经在英国、意大利竞相发力,同时在日本福冈、札幌等城市安营扎寨。同样,ofo小黄车前已经进入9个国家,超过170个城市,连接全球超过800万辆共享单车,日订单量超过2500万单,提供了超过30亿次的出行服务。面对海外市场,共享单车输出的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出行方式,而是中国互联网的原创商业模式以及带有东方特点的创业激情与执着。
更令人欣慰的是,如同共享理念具有无边界特征一样,中国的共享单车产品也将在互联网技术的强力支撑下加速繁衍。从共享汽车、共享雨伞,到共享书店和共享马扎,再到共享纸巾与共享干衣,这些表面看上去不着调东西可能只是昙花一现,也可能像网约车与共享单车一样成为永续,但无论结果如何,它们所代表的都是国人在互联网领域纵横捭阖的创造能力,折射出的是互联网巨大的聚合与发散功能。
电竞的产业热流
因互联网而起,借互联网而兴。耍玩网络游戏曾几何时在人们眼中是一种不务正业的行为,然而,当一个名为李晓峰(SKY)的年青人在2005年冬天独自踏上飞往新加坡的航班并最终在世界电子竞技大赛中力克群雄而捧到了冠军奖杯,网络游戏的负面定格形象开始在人们的眼中改写,电子竞技也回到了国人集体关注的视野。次年SKY在WCG经典对决中再次夺魁,中国电子竞技在不断突破自我中由此被带入到了一个历史性的高峰。
扫描全球,著名的电竞大赛目前主要有WCG (世界电子竞技大赛)、SWC(电子竞技世界杯)、WESG(世界电子竞技运动会)、CEST(中国电子竞技娱乐大赛)、CPL(英魂之刃职业联赛)、LPL(英雄联盟职业联赛)、 CFPL(穿越火线职业联赛)与KPL(王者荣耀职业联赛)等,其中许多赛事都由中国以官方角色主办,尤其是腾讯主控的KPL大赛,目前拥有 2亿以上的电竞用户(电竞观赏者)和超过5000万的日活跃数据,《王者荣耀》也与《英雄联盟》一起成为在全球影响最强的两大游戏品种。同时,作为列入CEST的首个MOBA(多人电子竞技)移动电竞项目,巨人网络研发的《球球大作战》目前在全球累积的用户数已超过1.7亿,月活跃用户达到6000多万。
在第三方赛事方面,中国也占据着绝对领先优势。除了腾讯今年首次承办《英雄联盟》S7世界总决赛,前不久由阿里操盘的WESG总决赛也吸引了不同国家20个赛区476名选手的踊跃参加。紧追腾讯、阿里等第一阵营驰骋电竞赛场的脚步,以完美世界、联盟电竞等组成的第二阵营赛事举办方也通过代理《Dota2》与《CS:GO》(《反恐精英:全球攻势》)大赛在电竞市场竞相发力,而且它们主要在移动电竞以及侧重FPS(第一人称电竞)内容上突出自身的差异化优势,进而从侧翼强化了中国在全球电竞舞台上的话语权。
由于带动了游戏开发与运营、赛事主办与承办以及选手经纪业务、电竞直播等垂直性产业,同时还推动了电竞IP朝着动漫、小说、电影方向延伸的泛娱乐化布局,并且还拉动电竞馆投资建设、教育培训等周边产业,电子竞技所彰显出的商业与经济价值与日俱增。来自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的专业分析报告显示,去年国内电竞市场规模高达504.6亿元,同比增长34.7%;而据该协会的游戏出版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的《2017年上半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今年上半年我国中国电子竞技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到了359.9亿元,同比增长43.2%。endprint
当然,电子竞技也绝对不是自娱自乐,就如同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在其成名作《真理与方法》中所言,游戏是为观看者而表现,只有在观赏者那里才赢得完全意义。世界领先的游戏市场情报研究机构Newzoo最新发布的《2017年全球电子竞技市场报告》显示,今年全球电竞观众将达到3.855亿人;而据企鹅智酷的报告,中国电竞用户2017年预计将达2.2亿,这也就是说,仅2017年我国电竞用户就占了全球的57%,电竞在中国受欢迎与被拥趸的程度高出世界各国的水平,电竞用户的放量增长构成了国内各类电竞大赛的重要市场支撑。
更为可观的是,电竞在中国所获得的内容支撑愈加稳健与厚实。据全球第一移动电竞赛事运营商VSPN的电竞研究报告数据,中国游戏市场过去5年收入增长率达到144%,远超全球增速的41%,其中移动游戏端更是以809%的增长率彻底碾压全球191%的增长率。从细分市场看,在游戏总收入的占比中,去年电竞的渗透率只有30%,而今年上半年上升到36.1%。这种态势表明网络游戏已经不再是一种个人爱好与打发时间的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智力型与艺术性的竞技活动,同时也代表更多的商业资本与广告业主看好电子竞技市场,它们不断地广度与深度介入有利于电竞脚步走得更久远与更扎实。
完全不同于以往舉办竞赛需要租借场地的方式,电竞场馆的大量落成将极大优化我国电竞大赛的硬件设施。据悉,目前不仅包括腾讯、阿里在内的互联网巨头都纷纷宣布了在国内建造电竞馆的计划,而且像英雄互娱等专业游戏公司还与香港K11等外资企业进行合作在全国十多个城市布局电竞场馆。除了通过主办赛事以及赛事直播和门票收入获取收益外,电竞场馆还能通过赛事吸引人流,再通过餐饮、桌游、上网服务的途径实现盈利,同时可以举办音乐会、见面会、发布会等活动获取收成。更重要的是,电竞场馆还有助于提升一个城市的产业层次,也正是如此,不少地方政府以PPP的形式参与到电竞馆的建造中来,中国对于全球电竞大赛的容纳能力愈来愈强大。
值得关注的是,电子竞技不仅被国家体育总局设立为正式体育运动,还被纳入2022杭州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不仅如此,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印发促进消费带动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以企业为主体,举办全国性或国际性电子竞技游戏游艺赛事活动”,同时文化部专门发文提出“支持打造区域性、全国性乃至国际性游戏游艺竞技赛事”。更加可喜的是,电子竞技运动已经纳入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中,包括四川传媒学院等全国多家高校已在2017年秋季正式招收首批电竞专业新生。借助政策的暖风,中国电竞运动还会加速热身并驶入快道。
VR的体验能量
互联网乃虚拟空间,VR即是虚拟技术,二者皆具有虚拟性,前者是一种无限的界域,而运用后者可以让前者的场景更为生动逼真,人们置身其中会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方面产生如在现实的沉浸感。不仅如此,与VR相伴生的还有AR技术,即所谓的增强现实,它通过电脑技术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的物体实时地叠加到了同一个画面或空间同时存在。借助于VR ,互联网所要表达出的情景比现实世界要丰富得多。显然,VR是互联网创新驱动的直接结果与重大背书,有了VR,互联网世界就会更精彩与更质感,从而给人们传递出生动与饱满的体验能量。
从全球范围看,以苹果、谷歌、三星等为代表的科技巨头不仅在VR硬件上频频发力,从而形成了了Oculus Rift、Sony PlayStation与Gear VR等著名的虚拟技术穿戴设备,而且在游戏、影视等VR内容中纷纷置地耕作,推出了以VR短片《迷失》为代表的系列产品。与国外商业巨擘进入VR领域的阵势相比,中国企业拥抱VR的热情与战果丝毫也不逊色。这不仅仅是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网民,更拥有全球最多的影视观众与网游用户,从而建构与夯实了国内企业在VR领域大展宏图的信心与底气。最近公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网络游戏用户4.22亿,观影人次超过14亿次。
从产业链的角度观察,目前国内企业基本形成了对VR硬件、软件、内容制作与分发以及应用和服务的全覆盖,各环节创业公司已超1500家之众,初步搭建起了VR链条的强势阵容。在基础元器件环节,有京东方、诺亦腾、维信诺等先头部队;在显示设备以及输入/交互设备环节,有蚁视科技、利亚德光电、小鸟看看、暴风魔镜、爱客科技、七鑫易维等领军能手;在软件开发工具环节,有无限时空、焰火工坊等创新前卫;在内容制造环节,有兰亭数字、竞技时代、芭乐等资深高手。由于国内VR市场主流设备仍以移动端VR眼镜为主,国内VR视频内容的开发数量要远多于VR游戏内容。国内VR平台上已有约2700款视频和800款游戏。与此同时,国内VR线下体验馆数量已超5000家。
互联网科技巨头构成了在VR轨道上加速迅跑的一个主力阵营。阿里巴巴不仅宣布成立了VR实验室,还发布了自己的VR战略图景——硬件+内容+购物+投资。据悉,阿里已经推出的名为Buy+的购物方式可让消费者置身于三维购物环境中,在没有任何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场景里“随便逛、随便试”。与阿里相比,作为BAT中第一个尝试VR的公司,腾讯的落子路径朝着硬件+软件+内容+分发等全产业链延伸,但相对乐视更看重影视内容而言,腾讯更多是依托游戏主机和PC,而且内容的重心也放在游戏上。另外,小米也宣布成立探索实验室,首个项目就是VR,同时百度、360也都在部分环节纷纷试水。
在商业巨头的踊跃布局的同时,资本市场也在不断地为V R添加炉火。粗略估计,仅去年以暴风魔镜与兰亭科技等为代表的国内VR企业至少获得了超过16亿元人民币的总融资额度。资本火力的加热不仅强化了企业的创新与开发能力,也加快了V R的落地应用,尤其在教育、医疗、健康以及文化娱乐领域,VR的渗透与辐射皆是风生水起。
在教育领域,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科学研究、虚拟学习环境、人体模型仿真等,其中中国科技大学开发了大学物理虚拟教学软件克服了实验教学课堂、课时的限制;中视典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中视典虚拟仿真实验室,对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真实的模拟仿真,节约现实教学资源,共享教学设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操作能力。在医疗健康领域,虚拟现实技术可以用于医疗学习培训、手术模拟、精神康复质量、心理治疗等方面,其中曼恒数字研制出虚拟人体在生物医学的模拟应用系统,支持虚拟人体解剖教学,提供多样性的主动学习环境。在文化艺术领域,虚拟现实技术提升文艺鉴赏、创作的想象空间,其中故宫博物院开发了3D紫禁城虚拟世界,用高分辨率、精细的3D建模技术虚拟出宫殿建筑、文物和人物,并设计了6条观众游览路线,使用户获得沉浸式体验。在文娱领域,众多体育赛事、演唱会和娱乐节目开始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直播,不仅突破了现场座位数量的限制,也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观众。
按照工信部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发布的《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白皮书5.0》阐明的观点,我国虚拟现实正处于产业爆发的前夕,并即将进入持续高速发展的窗口期。数据显示,去年我国虚拟现实市场总规模为68.2亿元,成为紧跟美国、日本之后全球第三大虚拟技术市场。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报告预测,到2020年,中国VR设备出货量将达820万台,VR市场规模预计超过550亿元。
非常重要的是,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已经作为重点方向纳入国务院“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之中,同时,国家发改委也将AR/VR技术纳入“互联网+”建设专项,而且工信部正在牵头中国3D产业联盟、华为等数家骨干企业就VR内容制作、终端显示、软件平台开发等制定和出台相关标准,如果不出意外,在行业标准的规范之下,国内VR市场将发生重大的洗牌,中国虚拟技术企业将以更为优化的阵容与更加矫健的身姿站到世界VR产业的高地之上。
(作者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经济学教授)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