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海东驿站”:青藏高原的“双创”守望者

时间:2024-05-04

江川

在融入中关村基因之后,如何借助“互联网+”在创业资源相对稀缺的青海海东运营好众创空间,是“海东驿站”所需要的思考。

2015年12月初,刚完成一笔300万元授信的黄琳玲开始认真梳理自己的创业项目。作为一家现代农业公司的总经理,她准备参加海东科技园举办的风险投资路演会,并希望自己的项目能获得投资人的青睐。

四年前,中山大学毕业的黄琳玲放弃了广州待遇优厚的工作,回到青海从事现代种植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公司业务蒸蒸日上,但随着公司发展壮大,急需资金扩大规模。可遗憾的是,她找遍了整个青海省都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融资渠道。因为传统银行贷款很难,而且需要质押。这次海东科技园举办的青海首次风险投资路演会让她喜出望外。她暗自庆幸自己半年前选择入驻了“海东驿站”。

“海东驿站”其实是海东科技园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潮流而精心打造的众创空间。回顾整个2015年,众创空间在全国形成了一股潮流。据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2016年1月11日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数据,全国各类众创空间已经超过2300家。稍早些时候,2015年11月19日,科技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名单,数量多达136家。要在数量如此庞大的众创空间中脱颖而出,的确很难。

“海东驿站”又是如何运作的呢?

吃透中关村模式的精髓

要做好众创空间,首先要对众创空间有深刻的理解。在海东科技园管委会主任周树鑫看来,众创空间并不是创客们聚集的物理空间,它的内核是创业资源的聚集,要为创业者营造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的创业生态系统。

但是创业生态系统的打造谈何容易?尤其是在海东市这样刚刚建立的城市,即便是初级阶段的物理空间设计也费尽周折。在海东驿站的第一稿设计方案中,众创空间依然是一副传统办公区的样子。为了寻找灵感,团队的每个人都开始查找资料、阅读新闻报道和专业文献,学习中关村3W咖啡、车库咖啡等范例,从头开始学习“众创空间”这一概念的内涵。

“从硅谷到中关村,从中关村到柳湾村”,这是海东科技园人耳熟能详的发展路线图。在他们看来,学习中关村并不是为了简单的模仿,而是要吃透中关村模式的精髓,始终与中关村保持在同一个频率呼吸。

从墙面颜色的选择,到办公家具摆放的朝向,在一点一滴的细节打磨之中,“海东驿站”逐渐成型,以零收费的方式为创业者提供一个包括办公空间、洽谈空间、社交空间、展示空间在内的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全要素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比如“海东驿站”引入了高校、风投、担保、中介等机构。“创客在这里所能得到的,不仅仅是便利的办公环境,更多的是与来自各地各行业的人所进行的创意分享、资源共享与商业模式的打磨。”周树鑫说,“创客文化的营造,成为‘海东驿站吸引创业者的核心凝聚力。”

在试运行三个月后,青海省委书记骆惠宁亲自前来“海东驿站”指导工作,与在此创业的创客们亲切交流,勉励他们勇于创新、勤于圆梦。到2015年年底,这个开放不到半年的众创空间已经吸引了14个创业团队、百余名创业者到此入驻,开展创业之旅。中关村模式的众创空间在青海海东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呈现出勃勃生机。

众创空间的打造,不仅能够直接服务于广大创客,更可以树立起一个标杆,引领社会创新风气。一个地区的发展环境如何,不仅仅取决于高楼、大路这样的硬件条件。更重要的是这个地区开放的学习心态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在周树鑫看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西北许多地区的硬件设施已经开始与发达城市趋近,但人和环境的城市化程度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这就需要我们共同去引领社会风气,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海东驿站就承载着这样的使命。”周树鑫经常以此激励自己的团队。

做好创业资源的中转

在打造众创空间的潮流中,全国各地都在摸索。对于“海东驿站”来说,如何找到准确的定位,成为摆在团队面前的新挑战。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创业环境好,创业要素齐全,打造众创空间相对要容易许多,但是对于海东市这样一个西北省份的地级市来说,压力明显要大很多。

不过海东科技园打造众创空间也有自身的优势,头顶“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光环,很多工作仍可从“中关村”入手,将“海东驿站”建设成一个既具有青海特色,又融入中关村基因的创业创新前沿阵地。

“‘海东驿站的本意是创业资源的中转站,创业者在这里得到良好的创业训练与补给,然后冲向更广阔的创业天地。”对于众创空间的定位,周树鑫如此解读。

目前,“海东驿站”已经与北京大学、兰州大学、青海大学以及青海省人才交流中心、青海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多个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共享智力资源与人才资源;海东科技园联合海东科技担保有限公司为“海东驿站”的创客们提供精准金融服务,为已入驻的14个创客团队实现融资超过500万元……

“这里发现每个人的优点”,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这句名言悬挂在“海东驿站”的门口,在这里,每个主体都能获得一个平台,并从这个驿站出发,迈向更宽广的创业天地。

痴迷于开办机器人主题餐厅的马贵军在“海东驿站”参加了自己的第一次商业计划书模拟路演会,担任评委的有“海东驿站”的创业导师,也不乏真正的天使投资人,更有许多同在“海东驿站”的创业小伙伴。

虽然只是一次模拟路演,面对大家期待的目光,马贵军竟然紧张得说不出话来:“其实要跟大家讲的都是每天自己在思考的东西,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站上台之后脑子里就是一片空白。”路演结束后,现场评委对马贵军的商业计划提出了不少犀利的问题,让这次模拟路演变成了一场真刀真枪的打磨会,在一个多小时的分享里,马贵军收获的不仅有路演的经验,更是直接深化了自己对商业计划的思考。“虽然回想起来对自己的表现觉得有些汗颜,但是觉得非常值得,感谢‘海东驿站里的所有人帮助我成长。”

在2015年的最后一次“柳湾咖啡馆”沙龙上,周树鑫做了一次《互联网+孵化器》的主题演讲。在演讲中,他提出了“非中关村路线”的思考。“非中关村路线,并不是去中关村化,而是在融入中关村基因之后的再思考,即如何借助‘互联网+在创业资源相对稀缺的青海海东运营好众创空间。”

10场创业导师讲坛,20余次参观接待,30场沙龙分享,4次风投路演会……在“海东驿站”2016年的工作计划里,日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在新的一年里,“海东驿站”的目标是准确定位创客群体、精准服务创客需求,在青藏高原上打造一个更具生命力的众创空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