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科幻的魅力

时间:2024-05-04

张颐武

科幻小说对于重构中国想象力具有传统的主流文学没有的可能性。

中国的科幻小说今年来有了复兴的趋势。一面有了许多重量级的新作者,如刘慈欣、王晋康、韩松等等;另一面它在网络中引发了热议,激发了诸多网络上的阅读和讨论。科幻小说在中国命运多舛的文学类型似乎再度得到了发挥的机会。

中国的科幻小说既开始置于世界科幻类型的运作之中,如刘慈欣英文译本《三体》的出现等,同时也是全球华语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类型,这个类型的主流已经在中国大陆得到充分的展开。科幻小说对于重构中国想象力具有传统的主流文学没有的可能性。它也在类型文学中展现了科技力量多面性的现实能量,这种能量是和当下的社会情势紧密相连的。由此看来,科幻“主流化”的进程已经开始。科幻在摆脱自己的二十世纪的命运,变成了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想象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个变化会体现在未来的文学史中,也会体现在当下读者的阅读之中。

众所周知,中国的科幻小说一直是处于文化边缘的类型,一直得不到充分的关注,也难以像西方一样流行,这其实和中国的历史情势相关。科幻总是需要超溢现实,跨越时空,对未来提出诸多畅想。这使得科幻常常是置于现代性的想象前端,对人类的科学的未来提供想象。但现代中国处于在世界上科学落后,贫弱且主权不完整的国家。民族挣扎图存所需要的是以欧美和苏联为参照的横向的“赶超”,我们对未来的想象已经有了一个以空间的范例作为时间上追赶的对象。因此让中国的科幻提出对于全球性问题的想象,似乎是难以达成的。中国“现代性”所期待的是民族命运的超越,这其实对科幻提供了内在的限制。我们要追求的目标已经在世界上存在,我们就难以形成科幻所需要的面向。同时,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观察,中国“新文学”的主流由于现代性内在的要求又是以表现“现实”为目的的,现实被写实主义赋予了绝对的意义。对写实地观照现实的要求一直是中国“新文学”的主流传统。科幻小说在紧迫的现实命题之前显得太离开时代的主题,它想象的面向也过度地不切题,和中国紧迫的现实问题和苦难脱节,它对于未来的“畅想”往往由于缺少现实的依托而受到指责和忽视。在一个吃饭问题尚且严峻的普遍贫困的社会中,科学幻想难免被视为空中楼阁。而八十年代之后,现代主义兴起,主流的文学又倾向于现代主义的复杂技巧。于是科幻又显得形式陈旧,难以引起关注。

到了今天,中国不再是一个贫弱的社会,普通人也告别了匮乏的生活,而高速发展又带来了诸多新问题。中国社会由于自身的高速发展,而和发达社会面临既有相似性又有极大差异的新结构。中国具有的全球影响力使得中国的想象力需要在一个超出历史限定的全球的层面上展开。科幻小说对未来的思考,对于伦理和人文与科学的问题的关注更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主流问题,这为科幻小说提供了新的历史平台。

同时,中国文学的结构也由传统“现代性”的主流文学和非主流的分野转化为传统的“纯文学”和类型文学与网络文学的三足鼎立。这种变化为作为独特类型的科幻文学带来了新的社会的可能性。

还有一个因素也很重要,就是中产群体的急剧扩大,80后、90后年轻一代的迅速崛起和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新社会格局为科幻小说提供了新的读者。这些读者有其全新的生活形态和思维方式。他们对于全球性议题的关切和对于自身的自我认同的需要,以及他们在一个全球化的不确定的世界上生存所面临的新问题都为科幻文学提供了可能性。

科幻文学和电影等类型会在未来有很好的发展,值得关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