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燕京八景海淀境内有几景?

时间:2024-05-04

徐征(北京)

中国是个文化古国,自南朝沈约于扬州东阳郡当太守,在郡东南濒临婺江,盖了一座高楼,名叫“玄畅楼”,余暇的登楼游眺,写下“登台望秋月”“会圃临春风”等诗句,状景抒怀,总题为《八咏诗》因此得《八咏楼》美名,人们慕名远来瞻礼。唐朝崔颢登上玄阳楼写了首《题沈隐侯八咏楼》五言律诗。同时代的崔融也曾在楼头做过咏题。到了金元之际八景诗风起来。所谓“八景”是人们对一个地域、一个景点所体现出的历史、地理、景观、文化、风情的综合与概括,它以四字形式;分别形象地表现出来。在中国形成特有的文化形式,即八景文化。这种文化形式随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传衍到了日本、朝鲜、越南、新加坡等。

燕京八景的意义一是开启了北京题名景观的先河;二是提升了北京园林景观的开发。燕京八景是区域的积淀物,它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炉,创造出有代表性的地域“徽记”。燕京八景是“好古”积习,而今人对古时燕京八景的成因缺乏了解,容易闹出笑话来。因此有必要尊重历史,严守事是求实,择善而从。

燕京八景又名燕山八景,指的是北京古时八个景观。致于它的起源最早见金代古籍《明昌遗事》,始列燕山八景,金章宗于明昌年间(公元1190-1196年),邀集文人学士游历中都,经过此较胪选,名为太液秋风、琼鸟春阴、道陵夕照、蓟门飞雨、西山积雪、玉泉垂虹、卢沟晓月、居庸叠翠。在今海淀区境中燕京八景有几处?余以为有两处即西山积雪、玉泉垂虹。

八景中有两处是描写中都皇家行宫的景点,且具地貌特征的自然风光。一是西山积雪。西山风景优美,唐宋以来已经成为寺院荟萃之地。“西山积雪”则是西山雪后的著名景观。金世宗在香山一带建造规模宏大的“大永安寺”兴建了行宫,后来金章宗构筑了祭星台、会景楼、又有西山积雪景点。金大定十年(1170年)宋使范大成到中都适值重阳,中都大雪,西山皆白,即兴赋诗:“九日朝天种落驩,也将佳节劝杯盘。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西山把菊看。”西山雪景一直受到历代称赞。

清乾隆十年(1745年)开始在香山大兴土木,乾隆十二年(1747年)改名静宜园,园内既有皇家宫苑,又有山林野趣。清人张养浩《游香山诗》“山行弥日山益奇,乱峰扶翠纷参差。游人如蚁度林杪,细路一线云间垂。我来青帝已迥驭,太古残雪犹离离”。乾隆十六年(1751年)高宗立“西山晴雪”碑于香山山腰半山亭北,朝阳洞登山道右侧。并赋诗:“银屏重叠湛虚明,朗朗峰头对帝京,万壑晶光迎晓日,千林琼屑映朝晴”。每当雪后初霁,凭宫远眺,但见山峦玉列,峰岭琼联,旭日照辉,一派红装素裹,极富诗情画意。

二是玉泉垂虹。玉泉山泉水清沏,晶莹如玉,故名玉泉,山以泉名。金章宗于山麓建芙蓉阁,辟为玉泉行宫。在明昌、永安、泰和年间,章宗曾多次游幸此地。由于这里“水清而碧,澄洁似玉”“以兹山之泉,逶迤曲折,蜿蜿然其流若虹”(见《诗序》),初定名“玉泉垂虹”。元代引玉泉诸水注入瓮山泊(明代称西湖,清代称昆明湖)沿金水河流入大都,作为宫廷专用水源,沿袭到清初。元代陈孚及明代金幼孜均著有《玉泉垂虹》诗,明代邹缉《北京八景图》中说:“山有石洞三。一在山之西南,其下有泉,深浅莫测。一在山之阳,泉自山而出,鸣若杂佩,色如素练,泓溦百顷。鉴形万象,莫可拟极。一在山之根,有泉涌出,其味甘冽,门刻玉泉二字……。以兹山之泉逶迤曲折,婉婉然其流若虹故曰玉泉垂虹”。

清康熙《宛平县志》改“玉泉垂虹”为“玉泉流虹”仍不失原意。乾隆十六年(1751年)高宗认为西山泉皆洑流,至玉泉山势中豁,泉水喷跃而出,雪涌涛翻。“垂虹”有失其实,故改名“玉泉趵突”。

“西山积雪”是描写皇家行宫景象,金代皇帝每年腊月冬狩,纵马扬鞭在“雪山”脚下,再一次回味白山黑水故乡氛围。“玉泉垂虹”凸现了北方民族的“择水而居”喜水、亲水、爱水的情感,把灵动的山泉和天降彩虹预示吉祥融为一体,再一次慰藉金人对“上善若水”的钟爱。这两条描写金中都地貌的八景出自有因,持之有故,无有疑窦。在八景流变中经得起历史及时间考验。

八景中还有两处描写怀古凭吊的场景一是“薊门飞雨”,一是“道陵夕照”。“蓟门飞雨”写金中都在今宣武门外大街一带风貌。《金史·世宗纪》“大定二十一年三月,以元妃李氏之丧,致祭兴德宫。过市肆不闻乐声。谓宰臣曰:“岂以妃故禁之耶?细民日作而食,茗禁之,是废其生计也。其勿禁!朕前将诣兴德宫,有司请由蓟门,朕恐妨市民生业,特他道。顾见街衢市肆或有毁撤,障以帘箔,何必尔也!自今勿复毁撤!”上述引文主要说世宗的李妃去世,移殡进入崇智门,停灵于兴德宫。崇智门约在今宣武门西大街一域。世宗出中都皇城幸兴德宫,本应经过的“蓟门”,因为这里有一些“街衢市肆”怕影响“市民生业”才“特从他道”。反映了“小尧舜”的世宗亲民、爱民、惠民的功德。那么这里的“蓟门”有何地标性建筑?《析津志辑佚》载“蓟门在古燕城中,今大悲阁南行约一里,基枕其街,盖古迹尔”。《元一统志》载:“大悲阁在旧城之中,建自有唐,至辽开泰重修……改寺圣恩,而阁隶焉”。又载“圣恩寺即大悲阁”。还有一条很重要的轶事,辽圣宗因避雨曾入大悲阁,故改名圣恩寺,这成为蓟门飞雨的历史来源。金章宗所以提此景一是怀古幽思,二是抒发了金王朝横扫天下的气概。

明初,姚广孝曾作《蓟门诗》:“云树依依接远丘,时看飞雨洒征裘,不知铜马坊何在?惟见桑干水自流。”李东阳有《蓟门作》“蓟门城外访遗踪,树色烟光远更重。飞雨过时青未了,落花残处绿还浓;路迷南郭将三里,望断西林有数峰。坐久不知迟日暮,隔溪僧寺午时钟。”从后两首诗中对景物的描写,可以看出蓟门在中都中,又可窥其景逐渐由“蓟门飞雨”演变为“蓟门烟树”。

明人蒋一葵《长安客话》开始把蓟门烟树附会到德胜门外元代土城遗址上,对后人造成不好影响。清高宗弘历好古,盲目跟进,并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立碑作诗,使自己陷入做学问被动。

对于燕京八景中的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道陵夕照、蓟门飞雨、卢沟晓月、居庸叠翠六景,与今海淀地界无涉,因而无须探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