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高文瑞(北京)
黄花城,名字美丽,心向往之。
几年前,曾关注过十三陵,写过《明陵十三帝》,对陵之堪舆有点儿了解,天寿山左右的蟒山虎峪、前面的凤山都曾知晓,惟山后陵之玄武没有去过,也就对黄花城充满了想象。那要何等气魄,才能与之匹配,镇住北方;选中此地,又会藏有何等玄机。
及至近前才知,这里不愧为北方屏障,群山挺拔,清水环绕。东西两边分别是古北口和居庸关,而向北是通向延庆四海冶的山口,被明人蒋一葵称为“极为紧要之区”。此处关口,自古为交通要道,元代就有官兵把守。明代军事机构昌镇分管三路,黄花镇路便为之一,“以参将一人,守备一人守之”。参将,那是仅次于总兵的高级军官了。
定黄花城为十三陵的玄武,正是看中了这里处于咽喉之地,有险可依,即能把守要道,又能守卫皇陵。古人对黄花城有过形象比喻,如同人的肩背,位置何等重要。
黄花城还是京师北门,明代朱棣皇帝长年镇守北方,更是熟悉地形,在这一带建墙立关,为配合黄花城,在近旁建立撞道口,《日下旧闻考》记下时间,永乐二年(1404)建。撞道口南关门上嵌有“撞道口”石匾额,而北关门上有“镇虏关”石匾额。在通往北方的山口通道,修筑起三道关城,层层防护。
黄花城紧临头道关,路边现在还能看到刻在山石上的“金汤”二字,每字有两米见方,遒劲有力,是对两边关城的形象比喻。城墙从山脚向两个方向直修到山顶,形成关口。当年关口称本镇关。有河,古称黄花镇川,当地人俗称东河。1972年截流为小水库,形成一片湖水,因了那二字称为金汤湖。有了水,景色也就秀美,城墙映入湖中,有如二龙戏珠。长城雄伟之势直上云霄,湖中形成倒影,如同巨龙,沉于绿水,飞在蓝天。优美之余,令人想到了固若金汤。金之固,汤之热,谁能逾越。
城墙、关口、城堡为防御的三种军事设施,黄花城也建有城堡,古代称黄花镇,为黄花镇城,后简称黄花城,为明代景泰四年(1453)建城。黄花镇城,有三个城门,设东、南、西三向。城依山而建,北面是山脚,地势明显高出,向上再登三四十级台阶,也就与城墙高度相仿,那里倚着山,没建城门,而建有玄武庙,后来易名为真武庙,算是北门了。如今寺庙已无,一座石碑,还很完整。寺前原有两株古松,现只剩一棵。
城为正方,四边各长200多米。虽三个城门,城中心却有着十字街,街长不一,东西南三向相等,惟北街略短,若至山脚计算,城则为长方形了。无论怎样,城比附近的城堡大得多,街面也宽,面积也大。走在城内,明显觉出与附近城堡不同。放眼望去,成片平房,沿街看到城的尽头,三个城门均已不在,还是能感觉出城堡曾经的辉煌。有句俗话,三门为城,一门为堡,这就是区别。
城里多为新盖的瓦房,凭记忆,想找到老李家还有点儿困难,问了路才知怎么走。老李是村里的老人,69岁,生长于斯,对长城很有研究,正好可以导向。老李待人接物,得体大方,很有大城市的作派。新盖了几间房舍,院里没有农作物,而是种上了几蔟大丽花,开得正艳。
城建得雄伟,上砖下石。南门石匾额有“黄花镇”字样,西门上为“威震藩篱”。三个门上有城门,门前都有瓮城。城墙完好,老李小时还在城墙上玩。西门的瓮城让水冲坏,其他两个瓮城及四周城墙是上世纪60年代“炕白薯秧”,用去大量城砖,70年代又用去盖房,逐渐拆掉。
古老城池有习俗,结婚时进东门或南门,出殡的走西门,俗称鬼门,直到现在还保持着旧时的传统。西街上原有一水井,砖石砌成,水质清冽。大城堡,寺庙众多。城内当年有城隍庙、关帝庙、龙王庙、土地庙、娘娘庙、观音庙等,这些现在已无遗存。树则是城堡历史的见证。城内外种有众多槐树,十字大街原有两棵,其中一棵树干不高,树冠却非常大,正好为村民遮荫,后被锯掉,现存的一棵要小得多。东街原来也有两棵,高大。南门外药王庙前原也有两棵槐树,那里有戏楼,最为热闹,为城里人娱乐场所。东门外现存的一棵槐树最为古老,有空洞,粗壮,三个人才能搂过来,现在萎缩了。
城里还有无城墙遗存古迹?老李说,可能还有,别看住在这里,也是多年没去,不曾有人问津了。于是走向东门。这里地势略高,曾经是东城门。向南一侧,能看到一堆黄土,上面布着许多石块,那就是城墙了。墙里是夯土,砖石取走后,只余黄土堆了。
只剩这些了?老李也没答话,又带着走向东门北侧。在一院门外,看到一截城墙。院里没人,无法进入。正好有街坊走过,老李问了句,又继续向北走,拐过几所院落,才在一溜房屋之后看到了城墙。城墙的下部用不规则的巨石垒成,排列成墙体,让人感到比夯土或是方砖坚固了许多。
这里是很窄的通道,有人行走,石头还保持着原来的颜色。再向北,另一家的房已与城墙靠在一起,无人能过,又在背荫处,也就越发原始自然。山石多长青苔,而这里墙上的石头上现出黑色,立刻让人感觉出城墙的古老、苍桑和威严。那要经过多少年的雨水冲洗,青苔泛干,才能浓缩出这种颜色,仿佛贴上的一层胶片,映像出几百年前的种种场景,金戈铁马,杀声震天,有如大片。
老李见看得仔细便说,还有一块石碑。于是来到西街,在一家院落门里,看到了。石碑放在院墙边,上面放着柴禾,露着“藩篱”二字。这就是西门上那块“威震藩篱”门额。落款处有一行小楷,“历三年季春月吉”,石碑有残缺,应是“万历三年”立的石额。看来城池在万历年间有过修葺,补上石额。
古人把京城喻为堂室,而把向北一带的关口称为藩篱,争取把北方民族侵扰的脚步,阻止在藩篱之外,因而在这片险要之地修筑了强大的防御工事,构筑了6关、6堡、17台、33座敌楼,组成完整的军事防御建筑体系,至今留有“十八蹬”“鹰飞倒仰”等许多著名杰作。当地民谣有“十八蹬,高入天,鹰飞倒仰猴难攀”,足见其险。藩篱之地,黄花城成为重心。
这一带山势险要,看到这里的长城会惊叹山之陡峭,空手攀爬尚且艰难惊心,如何将巨石城砖搬运至此,又码放整齐?鬼斧神工,难以至信。果真有了传说故事。朝廷派大将军蔡凯主持修造,经历多年才修好,朝廷不满,朝中奸佞趁机以工期过长,投资太大,告了蔡将军一状,至被斩首。后来,皇帝意识到有蹊跷,派人调查,见这里的地势险峻,长城坚固,用米汤粘合的砖石敲击不动,于是恍然大悟,重新为蔡将军修墓立碑,以示平反,并有了岩石上刻有的“金汤”二字。
传说不可考证,而《长安客话》记述了这样一段真实故事:黄花镇有礼鼠,色如鼦而毛浅,冬天时把榛子聚在穴中,作为粮食。怀柔山里盛产榛子。黄鼠也为当地所产,因常后腿站立,前腿合于一处,拱手人立,若作揖状,雅名礼鼠。动物会挑捡,榛子个大饱满,一对礼鼠过冬,能收到二三斗。所以当地人常挖洞取榛子。而礼鼠没了过冬果实,夫妻双双挂到树枝上自杀。这样,鼠肉又成了山民,以至京城人的美食。
此事没有完,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又继续记下了由此产生的一个事件:镇守关城的守将沈清本想讨好,把这一美食献给皇帝,结果遭到皇帝训诫:“卿受命守关,当练士卒,利器械,而献鼠何邪。”许是皇帝好吃的见多了,不在乎小小的黄鼠。这位开国之初的皇帝没有昏慵,洪熙为明仁宗年号,那时国家最大的威胁来自北方,从话语中能感到,在至关社稷安危面前,没因一小鼠而乱了方寸。或有可能,正好利用送鼠小事,把国家安全问题搞大,影响众人,警醒将士戍守边关的意识。
黄花城,似为明日黄花,淡出人们的视线。山水中能看到美景,却看不到历史的刀光剑影,与潜在的忧虑、心力与智慧。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