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毕业了,你找到好工作了吗?

时间:2024-05-04

本刊编辑部

对毕业生来说,最大的幸事莫过于找到一份好工作。但现实却是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呼声越来越高——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数量逐年上涨,就业率却呈逐年下滑的趋势。“先就业再择业”、“毕业生薪酬跳水”甚至“零工资就业”和“待业啃老”等现象的出现,都是严峻就业形势的一个侧影。2007年,全国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人,再创历史新高,他们的就业状况如何?走上岗位后的心情如何?“薪情”又如何?

本刊历时六个月,通过纸质问卷发放和网上问卷两种形式,对2006届和2007届1T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覆盖全国22个省/直辖市,发放纸质问卷2000份(不包括网络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983份,同时,通过抽样选取调查对象进行面访。我们将通过调查得来的数据,向读者真实呈现IT大学生在2007年的就业状况。

2007: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550万人,比2007年增加55万人。在今年1月3日社科院举行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上,蓝皮书主编、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说,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有100多万未就业。大学生就业问题依然严峻。

在毕业生找到工作的时间问题中,此次调查结果显示,仅有43.63%的大学生是在毕业前找到工作,在毕业后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占被调查者总数的44.87%,到本次调查截止的2007年12月31日,还有11.50%的大学生没有找到工作。这组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与就业岗位相对较少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招聘会仍是就业的主要途径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们也在积极地通过多种渠道努力实现就业。本次调查显示,招聘会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最主要途径,有43.01%的大学生通过参加招聘会找到工作。通过网络招聘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5.15%,这表明网络招聘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找工作的重要途径。此外,还有13.87%的被调查者表示是通过家庭和社会关系找到工作,通过学校推荐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0.35%。这也说明利用亲属、朋友、老师等各方面关系找到工作的大学生也为数不少。

逾三成大学生投递10份以上简历

在求职过程中投递简历的数量问题中,只有27.32%的大学生表示投递过3份以内的简历,投递过4~10份简历的大学生占被调查者总数的40.55%,另外还有32.12%的被调查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投递了10份以上的简历。而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大学生认为就业成功首先必须吸引招聘单位的“眼球”,所以很多大学生的简历都选择彩色打印。一份简历制作下来,华丽的要十几元,朴素的也要五六元。算起来,仅仅制作简历一项,大学生就要花费少则几十元,多则上百元。通过这组数据,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学生求职花费惊人”这样的字眼会频繁出现于各大报刊和网站。

就业歧视依然严重

就业歧视一直是大家关注的话题,不少求职者找工作时都会碰到就业歧视的现象,从年龄、性别、户籍到容貌、身高、体重、疾病,甚至血型、生肖。今年起实施的《就业促进法》中就明确规定,除国家法律、法规禁止从事的岗位外,用人单位不得对妇女、少数民族、残疾人、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以及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者等进行就业歧视。但本次调查表明,这一问题依然存在——对毕业生来说,遇到最多的就是经验歧视:37.36%的被调查者表示曾经遇到过经验歧视。此外,还有学历歧视(20.85%)、性别歧视(14.58%),在女性被调查者中,遭遇过性别歧视的比例达到了23.50%。

认为周围人就业情况不好者过半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有56.52%的人认为自己周围同学的就业情况不好。这项数据除了说明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毕业生要想找到一份“好工作”越来越困难以外,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的心态,这种心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此外,还有一些大学生一心想在大城市、中心城区寻找岗位,认为去郊县和农村就业就是“就业情况不好”,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受IT毕业生的口述片段

张青,2007年毕业。四年前,他听说计算机专业是热门,毕业以后不愁找不到工作,而且工作后的待遇还不错,就毫不犹豫地在志愿表里填上了计算机专业。可到了大学他才发现,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大学里学的基本都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学校很少给我们安排实践内容。很多课程我不感兴趣,所以经常上课睡觉、逃课。四年下来,我的很多课本都是新的,上面一个字都没有。”

毕业前的半年和毕业之后的这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招聘会张青也参加了十几场,简历也投了几十份,可还是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他也去过一家公司实习,最终因为适应不了工作要求而没能转成正式员工。

张青说:“我的一些同学就业情况也不太好,除了一些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进了IT公司以外,有的在电子城卖电脑硬件,有的进了工厂,还有去房屋中介卖房子的,很多都离开了所学的专业。”也有两个像他一样还在坚持“IT梦想”的同学,就这么一直“漂”着,在市区租了一间小屋,靠父母的资助过着窘迫的生活。“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张青最后无奈地说。

毕业后的“薪情”还好吗?

毕业后进军lT行业,是许多大学生的梦想。其中的原因,除了社会对于IT人白领身份的认可之外,“薪情好”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很多人眼中,“IT”就是“高薪”的代名词。那么,IT专业大学生毕业后是否真的能如愿进入IT行业?进入IT行业是不是就等于迈进了高薪的门槛?他们的“薪情”又如何呢?

本次“IT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就IT专业大学生毕业后的薪资相关情况作了详细的调查,可能呈现的是一个也许吃惊也许早就料到但仍旧难以相信的结果。

“薪情”:起薪1500元以下者过半

每位毕业生在求职时都会比较关注自己的薪资水平,IT大学生自然也不例外。调查数据显示,有14.10%的IT大学生择业时最看重薪资和福利。但目前的数据显示,IT大学生就业的起薪状况并不乐观。其中,5.41%的人初入职时没有工资,45.22%的人入职工资在1500元以下,33.37%的人起薪在1500-2500元间,2500元以上起薪的IT毕业生只占16.00%。这样的结果与人们的猜想和1T大学生的预想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差距。

当然,起薪并不是薪资水平高低的绝对衡量指标,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工资也会有不同幅度的变动。数据显示,2006届和2007届IT专业的毕业生目前的工资收入在2500元以上的占35.59%,其中3500元以上的占18.40%。不过,目前工资在

1500元以下的仍占26.85%。

心情:对目前的工作岗位基本满意者居多

虽然学的是IT专业,但并不是每个IT大学生都会从事IT行业。调查结果表明,毕业后从事IT业的人数比例为69.40%,而其中有一半以上(54.49%)的人,是从事软件/服务业,从事互联网行业的占10.70%,从事硬件业的占9.96%。毕业后从事非IT类工作的IT大学生中,17.88%的人在商贸服务业工作,16.20%的人在机械/制造业工作,11.17%的人在行政机构工作。在数据统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IT毕业生选择在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工作,约占68.12%。这些IT毕业生从事的岗位较为分散,从事编程工作的占25.86%,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占15.42%,从事测试工作的占12.46%,从事研发工作的占10.44%,从事行政工作的占9.96%,从事网管工作的占6.64%,从事培训工作的占5.93%,从事QA工作的占2.97%,从事其他工作的占10.32%。

虽然从事的行业、就职的领域不同,但IT毕业生对自己目前工作岗位的满意度总体来说还是比较高的。64.69%的人对目前的工作岗位基本满意,11.77%的人表示非常满意,18.29%的人不太满意,只有5.26%的人表示非常不满意。

近三成的人在未来一年内有跳槽的计划

面对激烈的IT产业竞争,业界又将迎来新一轮的挑战,IT业界的雇主们也将面对人力资源问题带来的挑战和影响,不同公司、不同职位的挑战和薪金竞争力的诱惑,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部分员工的去留。IT毕业生们由于刚刚工作,很难迅速适应lT行业的节奏,工作心态还不稳定,自我定位还不明确,容易产生跳槽的想法。

在本次调查中,有28.89%的被调查者表示,在未来的一年内有跳槽的计划,而跳槽的最主要原因是没有发展前景,约占42.29%;其次是薪资和福利不好,约占25.33%;9.92%的人觉得工作性质不适合,所以打算跳槽。还有一部分被调查者表示,不够人性化的管理、没有归属感等也是跳槽的原因。

与那些准备跳槽的人相比,已经有一部分IT毕业生将跳槽付诸行动了。数据显示,有39.72%的IT大学生毕业后换过工作,这其中更有速度快者,有14.14%的人已经换过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工作了。

在跳槽的原因中,只有3.46%的IT大学生是因为与上司同事的关系不好而离职走人。大多数人和公司的领导及同事相处得不错,38.22%的人表示相处得很融洽,55.22%表示相处得还可以,5.04%的人认为不大好,1.52%的人认为人际关系紧张,很糟糕。

受访IT毕业生的口述片段:

刘宁,毕业于某知名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找工作的时候,他对自己工作的薪水预期在4000元以上,如果再低的话他不会考虑。他说:“我觉得我的估算还是挺合理的,能够考上这样的知名学校、热门专业,说明了我的能力。经过这里的培育后,我应该具备一个相对应的市场价值。可能很多人认为这个预期太高了,但我认为这和我的毕业证成正比,我相信用人单位会有自己的判断。”刘宇还说,很多待遇不错的国有单位到学校招人,但“应者寥寥”,原因就在于国有单位2000元左右的薪水让同学们觉得偏低,不如IT外企和民营企业有吸引力。目前,赵宁就职于某知名IT外企,月薪5000以上。与赵宁的底气十足相比,毕业于某师范学院计算机系的孟菲有些低调,她说:“我最初的预期就是月薪15000元。”按照孟菲的话说,现在1500元的工资虽然不高,但在当地还是不愁生活的,而且所在的公司有发展,福利也好,总的来说,“薪情”不错。

职业发展机会是择业时的首要标准

本次调查的数据表明,有36.32%的被调查者择业时最看重职业发展机会,最看重培训和能力的提升的被调查者占18.80%,另有17.84%的人表示最看重单位是否有公平开放的环境,而择业时最看重薪资和福利的只占14.00%,列第四位。

从调查结果来看,很少有人会在择业时仅仅因为一个公司的工资高些就一窝蜂地往上扑。目前,大学生们开始以一种长远的战略眼光,理性地关注职业生涯的发展,是否有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成了大学生们择业时的首要标准。大家都明白了一个道理:薪资是一时的,发展才是一世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应聘者最看重职业发展机会,而企业招聘时最看重人才身上的哪种素质呢?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到,33.69%的被调查者认为其就职单位最重视技术能力,22.10%的人认为单位最重视外语能力,其次是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分别占12.77%和12.02%,认为企业招聘时最看重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分别占8.37%和8.15%,另有2.90%的人认为单位最重视的是人品、综合素质、是否符合企业文化等其它方面。

未来职业规划:超三成的人想成为管理层,近三成的人想创业

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很多学校也都开设了相关的培训教育课程。事实上,大学生在入学前选择专业的时候,就是一次对自己未来职涯的方向性规划。毕业时,更应该结合自身情况,为自己尽早确立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八成以上的人对自己将来的职业有比较清晰的规划,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不清楚自己将来应该做什么的人只占12.50%。而且,希望将来能进入管理层者最多,有31.31%的被调查者希望将来能成为管理者或项目经理。另外,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拥有创业梦想的人所占比例也相当高,期望将来能够创业和拥有自己的企业的达到了29.09%,而实施了创业的人却只占6.60%,说明有创业梦的人中大多数都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实现创业。

此外,希望能够成为本领域的专家者占18.69%,打算将来出国留学的占被调查者的6.89%,另有1.52%的人选择了专家型

签订正式劳动合同者约占一半

按我国的《劳动合同法》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然而现实中,仍有为数不少的企业,没有与员工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尤其是中小企业,成为劳动合同执行中的“重灾区”。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在参加调查的大学毕业生中,签了正式劳动合同的约占一半(50.52%),处于试用期并且未签合同的占17.89%,属于正式员工但尚未签合同的占16.84%,只签了试用期合同的占9.52%,其他占5.23%。可见。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与员工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中关于试用期的长短有明确的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本次调查的数据表明,在被调查者中,无试

用期的占17%;试用期为三个月的占60.07%;试用期为六个月的占16.07%;选其他期限者占6.87%。

受访IT毕业生的口述片段

小毕读大学时,各方面都很优秀,多次获得各种奖学金。他给自己规划的第一份工作是500强企业,年薪六万以上,要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校园招聘的时候,先是有一大型国企看中了我,福利待遇都不错,发展机会也好,可我觉得它不是500强,没接受这个offer,拿它当练兵了。后来,参加了两次500强企业面试却都败下阵来……”此后,又陆续有几家单位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但不是工资太低就是规模太小,都离他的目标有一定距离。临近毕业,小毕有点沉不住气了,不得不“委屈”自己,随便找了家他并不中意的公司上班了,带看这种“屈就”的心理,不出半年,他就跳槽了。此后的一年里,“我成了‘跳蚤族,换了三四个单位,现在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发展了……”

与小毕相比,同样是学软件工程的李唐就要顺利得多。去年毕业时,李唐也曾在两个机会间徘徊不定——一家是大型国企,工资不高,地点也有点偏,但发展前景不错;另一家公司较小,工资比前一个要高出近千元,可是未来前景不明朗。李唐经过一番犹豫,终于去了那家大型国企。工作至今,李唐感觉心情还不错。

毕业后创业者不足7%

在本次接受调查的IT大学毕业生中,6.60%的人选择了创业。在这些IT大学生创业者中,创业公司所属行业是IT行业的占54.30%。在创办的这些公司中,53.60%的创业注册资金为10万元以下。28.60%的为10-50万元。17.80%的为50万元以上。在拥有的员工数量方面,42.70%的企业为10人以下,43.90%的为10~50人,只有13.40%的为50人以上。从这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一半的企业都是处在一种小作坊式的状态。

在受访者中,还有部分IT企业没有自己的产品。有的企业唯一的“产品”就是CEO到处巡讲的PPT,或者是创意计划书,这样的公司员工也就CEO一人,或有几位兼职的员工。但是,这些CEO们都很有激情,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而且特别乐于参加各种交际活动,频繁地出现在各类媒体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关于行业的看法。对于各种风险投资的会议或创业基金的选秀等场合,一般都可以看到他们矫健的身影。

四成创业企业年营业额在10万元以下

在年营业额方面,42.20%的创业企业在10万元以下,33.70%的在10~50万元,只有24.10%的超过了50万元。对于在是否享受了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的回答中,只有39.80%的创业者享受了创业优惠。在没有享受到创业优惠的受访IT大学生中,有如下几个主要情况:完全不了解国家对应届大学生的优惠政策;了解一点,但是不知道怎么去办理相关手续;知道这个政策之后却错过了享受创业优惠的时间。

对于《关于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有关收费政策的通知》、《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和新《公司法》等有关创业的国家或地方的法律法规,部分人可谓是一脸的茫然,有的甚至说没有听过。对于在非IT行业创业的IT大学生,还有人因为不知道国家对信息产业的扶持政策,而选择到其他行业创业。从一系列的访谈,我们可以看出:IT大学生对于一些十分有利于自己创业的产业政策和经济环境了解甚少,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自己所处创业环境的掌握十分不系统。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他们创业的风险,增大了创业失败的几率。

预期赢利目标较高

在所创办企业的预期赢利时间上,受访者回答“1年以内”的占了受访创业总人数的38.60%,回答“1—3年”的占了49.40%,回答“3年以上”的只占12.00%。这组数据充分反映了IT大学生对于创业的预期目标是比较高的。在被问到“如果预期的盈利目标没有实现,将会有何种打算”时,只有少部分人能详尽地说出实现不了目标的预案,绝大部分依然会表现出一脸的茫然,不知所措,有的甚至会反问“这可能吗”。对于创业风险的预测和承受,这些受访者绝大部分是缺乏心理准备的。

其实,在外人眼中,有一种IT行业创业相对于其它行业创业容易的印象——几个年轻人,一个好的创意,一笔风投,一夜之间就股票上市,最后产生了无数富翁。公众产生这种错觉的原因是受少部分青年才俊在IT业创业并暴富的神话影响。从本次调查的结果也可以看出,尽管IT产业在“快”中充满了机会,但神话的重演并不是一个普遍现象。有不少IT企业在一年内就关张了。

在IT产业逐渐走向成熟和信息技术普及化的过程中,IT创业的机会与在其他行业创业的机会几乎没有多少差别。但IT业具有整合其他市场的能力,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就充满了机会,关键看能否抓住,并迅速转化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受访的这些创业者中,他们都是充满了激情,都有宏伟的目标。谁能笑到最后,就要看这些拓荒者是否具有持久的激情。正如马云所说。“只有持久的激情才能创造价值”。

受访IT毕业生的口述片段

在电话里,你就会被小波的激情所感染。他可以滔滔不绝地给你讲他的公司,讲他的产品,讲他的理念。见面之后,他十分商务化地接待了我们。当被问到经营情况如何时,他神色有点黯然,被他称为“难忘的一课”。在第一次业务谈判时,一家外贸公司想请他们做一套管理软件。在进行价格协议时,自认为已开出了一个相对比较低的价格,但对方马上打了个五折。“当时我就懵了。因为我预计他们最多打个八折,没想到对方会把价格压得这么低,最后我只好做出让步,接受了他们提出的价格。”市场是残酷的,此项目没有利润。更加惨痛的还在后面,一个物流项目做下来,公司从成本上就至少亏了6成。在记者还没有截稿时,他已经把公司注销回老家了,但在电话里依然是激情四射。

(本次调查主要参与人:周智涛、阙京京、秦燕、王嘉、李丹、王飞、王星辉、赵金玲、本报告撰稿人:周智涛、阙京京、王飞、李丹。特别鸣谢:东北大学东软信息学院信息技术与商务管理系工商管理教研室、中华英才网、大连天健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