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赵天博 吕本富
在IT业这个创新不断、机会长存的产业里,过去永远没有未来重要。让我们一起来展望IT业未来十年的走势和前景,在明天到来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吧。
泛在网美化生活
顾名思义,泛在网就是广泛存在的网络,以“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为基本特征,即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都能顺畅地通信。国际电信联盟ITU认为,泛在网是将原本不属于电信范畴的技术,如传感器技术、标签技术等各种近距离通信技术纳入其中,从而构建起一个范畴更大的网络体系。
FTTH、IPV6、3G、Wi-Fi、蓝牙、RFID等都是组成泛在网的重要技术。FTTH完成了光纤到户;IPV6保证了世界上所有物品都可以拥有自己独立的IP地址;3G技术解决了网络和用户终端之间的相互认证;Wi-Fi和蓝牙技术一样,实现了办公室和家庭中的短距离无线传输;RFID达到了非接触而迅速简便无误地获取各种产品信息、进而与其他产品相识别的能力。
泛在网络的发展,一方面会催生新产品和新产业,带动信息产业迅猛发展,同时有效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会使普通用户通过隐藏的“机器人”实现自我管理家居成为可能,满足人们对医疗保健、教育、娱乐、家政服务等各方面的更高要求。
数字家庭是融合智能化、数字化的平台,通过家庭内部有限或无限的网络,在家庭范围内实现3C产品的融合,最终实现智能的管理,包括数码、图片、音乐。在家庭内部、外部体验数字化的生活不再遥远。
日本的U-Japan、韩国的U-Korea和新加坡的“智能岛”计划就是关于泛在网的前瞻规划,并已开始实施。世界各家厂商更是积极行动,海尔的“未来U-home生活”计划、中国电信的“我的e家”、西门子的整体智能厨房、惠普的CoolTown、IBM的3D互联网、诺基亚的完全移动服务……各种新型产品也相继问世:手机电视、平安钟、远程医疗、动感壁画、红外线键盘、HUB手表和“电子纸”;自动上网购物的雪柜、声控电视、灯光系统、电子门锁、水浸火灾遥远警报的诞生也将由于泛在网络的存在而成为可能。
软件服务化
在IT业,套装软件正在面临来自服务(咨询服务捆绑软件)和开源(技术支持加免费软件)的强大挑战。下一代的计算机操作环境会更趋模块化。Vista有可能是Windows的最后一个重要版本;Microsoft Office也要让位于像Google Docs和OpenOffice.org这样的免费软件。从专利软件向开源软件的转换过程将会加速,靠卖许可证赚钱的商业模式将终结,软件即服务(SaaS)将会体现得更加明显。
软件即服务(SaaS)是一种通过Internet提供软件的模式,用户无需再购买软件,而改为租用基于Web的软件,服务提供商对软件全权管理和维护。用户按照其获得的服务进行付费,不但降低了IT投入的成本、风险,而且可以在全球范围、第一时间享受免费升级服务,利于方便快捷地解决企业的问题;对于提供SaaS的软件企业而言,他们只需提供单一的源码发布和统一集中的服务支持,回避了无止境的应用开发项目。因而,SaaS软件服务方式将是企业CIO的一种重要选择,更有望成为中小企业的首选方式。
目前,SaaS在应用软件市场有较好的表现,如在CRM、HR(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物流管理系统中都有网络版产品问世。但是,其在系统软件市场的潜力也不容忽视。salesforce.com逐渐成为SaaS模式宣传海报,同时,微软、甲骨文、SAP和IBM等软件巨头也都开始提供基于SaaS的产品,或者通过并购等手段向SaaS市场挺进。
IDC认为,尽管现在SaaS只占软件市场2%的份额,但是其市场将以每年25%的速度实现增长;到2011年,SaaS市场将达到每年145亿美元。高盛公司的莎拉·弗里尔(Sarah Frier)也表示:SaaS市场将达到1000亿美元。
然而,SaaS迅猛发展的动力又是什么呢?开源。未来,每一款流行的软件可能都不是由某家企业独自开发出来,而是由分布在全球不同地方的网友共同完成的。与数以万计的软件工程师相比,开源拥有更庞大的开源网络开发社区,通过开放式的社区模式,发烧友和开源志愿者加入到研发队伍,作为终端用户的他们最了解自己的需求。
归根结底,开源不单单是一种软件开发方式,更是一种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开放的态度、开放的胸怀游走在IT业,将是IT人不朽的写照。
虚拟的现实
“虚拟世界”可理解为“现实世界”的一种补充,甚至覆盖,就像电影《骇客帝国》中人们的生存空间。在那里,人们都拥有一个同现实生活中同样丰富而完整的“鲜活面貌”,“交谈”、“交易”、“犯罪”、“战争”,甚至“爱”与“恨”。
著名的网络游戏“第二人生”(The Second Life)以未来网络系统的身份引起多方的关注。因为它不仅是数字生活,更使我们的真实生活更加数字化。正如网络专家亚历克斯·埃斯科尔德(Alex Iskold)所说:一方面,我们有第二人生等虚拟世界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我们通过使用像Google Earth这样的技术,开始用数字信息注释这个星球。
事实上,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分界越来越模糊。马尔代夫、瑞典等国在“第二人生”设立虚拟大使馆;纽约参议员希拉里加入“第二人生”进行总统竞选运动;路透社在“第二人生”开设分社;IBM计划在“第二人生”里买下12块岛屿用作培训、会议、交易及其他商业活动。实现虚拟经济全球化也成为各界的奋斗目标,从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全球共有10亿美元投向35个与第二人生相类似的公司。
在这个被誉为“远大于WEB”的新世界中,生态圈已然成形。未来十年,“虚拟世界”将会变成一个活跃的市场波及全球。
数字知识产权的终结
2007年11月,美国五大电影巨头联合状告中国最大的在线影院捷报(www.jeboo.com),指控其教唆、帮助网吧侵权,侵犯了他们13部电影的著作权,要求索赔人民币320余万元。
2007年12月,历时两年的七大国际唱片公司起诉百度MP3搜索侵权案得到终审判决,百度胜诉,不承担任何赔偿责任。
除了数字音乐和视频,有线电视、数字广播和卫星电视都曾经因版权问题陷入泥沼。但是,网民一旦体验到了新技术的好处,就不愿再放弃,他们坚持要按自己喜欢的方式体验媒体。因而,版权公司与互联网公司之间的官司演变成版权公司发展模式与新技术、用户习惯之间的官司。
法院在平衡著作权人利益的同时,也要支持先进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因为版权制度不仅仅是保护创作者,还应该保护传播者和消费者。
于是,越来越多的公司意识到:在互联网时代,与其无休止
地陷入版权纠纷,不如主动寻求数字化合作。所以。百代与百度MP3合作原创音乐,并享受广告分成;华纳音乐牵手全球最大的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授权销售版权歌曲;索尼BMG通过亚马逊销售不采用数字版权管理技术的音乐。至此,四大唱片公司全部放弃DRM技术,退出了数字版权联盟,开始销售没有数字版权管理技术的唱片。
起诉或者合作的背后,都是经济利益在起着作用。互联网公司与版权所有者合作,一起打击网络盗版、共同宣传网络正版、共同分成,这种新的盈利模式势必提高版权所有者收入,同时也推进网络正版进程。
知识共享组织(Creative Commons)是一个为创造性作品提供灵活的著作权许可协议的非营利性组织。作者可以使用“CC”这个免费工具,宣告放弃自己的一些权利,促进创意作品在非商业领域的流通。目前,知识共享组织已与近7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图片网站Flickr、互联网档案馆等都是“CC”的拥护者。
IT也泛绿
一直以来,IT业的发展被认为是带领人类走向未来的“希望产业”。但是,IT业对环境造成的诸多负面影响也已经引起人们反思。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正在以每年18%的速度增长。电子产品元件含有几百种高度有害的化学物质,电子垃圾正在成为人类最大的污染源。其中,作为大众消费品的电脑,由于不断升级而造成的污染规模已经能与非重工业相比。
除了产品本身会造成危害,使用中的IT产品更是环境的“隐形杀手”。全球IT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左右;我国IT产品年耗电总量约300~500亿度;美国公司一般IT总预算的10%花在了能源和制冷方面。
面对如此惊人的数字,IT业又成为了尴尬的“问题产业”。可是,在其自身处于污染环境的队列的同时,又能帮助其他行业解决环境问题,现在政府部门已开始运用信息技术去解决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的环境问题。因而,尽快解决其自身问题变得更为重要。“PC业应回归绿色。”戴尔公司主席迈克尔·戴尔刚向业界发出倡议,因为,绿色必将左右IT产业的未来。
降耗——“绿色制造”
“绿色制造”是在不牺牲产品功能、质量和成本的前提下,系统考虑产品生命周期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率的一种产业模式,已被公认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威盛电子率先把有害物限定(RoHS)和废弃电气电子设备(WEEE)等超前理念引入到IC领域,借助材料替代和工艺改进研制无害材料在处理器及辅助芯片中的应用。威盛的绿色电脑工艺——无铅封装、无铅焊接、无卤素封装、去溴化物——也同时体现在音频、网络、多媒体和光存储器芯片等辅助芯片的生产上。
节能——节能高效
能源效率是绿色IT中的关键概念。为了实现高能效的IT基础设施,惠普公司推出以EVA产品为代表的低能耗、高效率的绿色存储策略;电脑市场出现低能耗的瘦客户机和带有“能源之星”等节能认证标志的电脑。
企业计算能力、网络带宽和存储容量的不断增长对数据中心的能耗和冷却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绿色数据中心”也应运而生。“绿色数据中心”包括物理环境、IT设备和数据应用管理三个层面,相应的技术和解决方案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如惠普的动态智能散热解决方案、IBM的数据中心节能技术、服务器虚拟化、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等。
减排——“低碳生存”
目前,一台普通电脑每年排放二氧化碳近1吨,一台中型服务器一年二氧化碳及粉尘排放量相当于一辆汽车一年的排放量。为此,各国政府围绕碳排放量颁布相应的法规和法律,“低碳生存”的概念由此可见一斑。
减排意味着降低对环境的危害。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曾说过:“减少碳排放已经不再是做秀,而是一个道德问题。”各国企业也积极行动,制定目标减少碳排放量。2007年9月,日立宣布推出CoolCentre50计划,力求在五年内将其横滨和冈山数据中心的功耗降低50%。为实现这一目标,日立还推出“和谐绿色计划”(Harmonious Green Plan),旨在通过开发节能型IT产品在未来五年内减少33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摩尔定律仍然有效
43年前,英特尔名誉董事长、创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Gordon Moore)率先提出了摩尔定律:芯片上晶体管和电子原件的数量每年就会翻一番。1975年,摩尔将周期修改为24个月。
这一定律从提出开始,就一直在业界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芯片集成度的提高也成为推动PC业繁荣的力量之一。不过,目前晶体管的集成度已接近物理极限。现在的微处理器采用的是线宽130纳米制造技术,当制造晶片的技术达到线宽30纳米时,现有技术可能难以继续发展。那一天也将是摩尔定律失效的时候。
然而,摩尔认为,“摩尔定律的有效期可能还会持续10到20年。”IBM研究院提交的《全球科技产业展望》(Global Technology Outlook)也指出,未来十年摩尔定律仍然有效。
因为,随着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相互融合,摩尔定律不断扩展其外延,在现今的通信业中全面应验。通信业技术发展的又一里程碑即将出现:手机存储空间将达到100G,无线通信网络将实现100M的下行速率……今天在语音世界中发生的事情将在数据业务中重演。从终端处理速度到网络传输速度,性能的增长速度甚至要超过当年IT业中发生的一切。
“视频时代”否定了1/2吉尔德定律
数字时代三大思想家之一的乔治·吉尔德(George Gilder)提出:主干网的带宽每6个月增长一倍,其增长速度是摩尔定律预测的CPU增长速度的3倍。当带宽变得足够充裕时,上网的代价也会下降。
或许是人们在认同吉尔德定律的同时,更加信赖吉尔德本人。他曾在一篇发表于《福布斯》的文章中写到:最佳的商业模式就是“浪费”这个时代最廉价的资源,以节省同时代最昂贵的资源。就像利用便宜的晶体管可以制造出昂贵的高档电脑一样,只要将廉价的网络带宽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也会给人们带来巨额的回报。
今天,“浪费”真的带来了“恶果”。随着即时通信、网络电话、电视电话会议、BT下载、在线视频、网络电视等大量占用带宽的P2P业务渐成主流,我们迎来了视频时代。由于一分钟的视频服务所需要的带宽是一分钟语音服务所需带宽的10倍,带宽开始面临威胁。尽管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国际出口带宽增长迅速。年增长率几乎均在40%以上,2002年6月曾高达200%。但是,各大知名电信公司乐此不疲地铺设缆线的景象却已经不在。
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在于:当那些带宽的杀手级应用盛行之
时,运营商却一直收益甚微。网民数量在持续增多,视频等产生的流量在急速增加,面对剧增的带宽需求,国际互联网带宽批发商们可能会在关键路线上寻找多余的带宽。但是,他们对投资全新带宽承载力或升级现有光纤以提供更高吞吐量的激情可能会受到抑制,因为零售电信公司与国际互联网服务供应商近来准备为上网带宽所支付的批发价格急剧下滑。而且,来自某固网运营商的数据表明,P2P业务产生的流量在个别链路的个别时段占用了运营商网络80%的带宽,但带来的收益却不到20%。
于是,根据供需关系就会出现两种局面:要么,由于成本的缘故,各级运营商、服务商维持现状,消费者带宽消费的迅速上升使得他们不能提供一个稳定服务质量,任由消费者的不满和抱怨,也就是说吉尔德定律中关于带宽的预言不再成立;要么,消费者为带宽付出的代价提高,使得各级运营商、服务商有动力继续加大带宽的基础建设。从而满足自身对于带宽的需求,这样,吉尔德定律中关于带宽使用代价的阐述不成立。虽说后半部分阐述的前提是带宽足够充裕。但是。到底多少才是足够充裕呢?曾以为足够充裕了,人们使用带宽的代价逐步下降,这也是网民数量急剧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宽带已经同电能、煤炭、石油一样,是一种能源,具有排他性,当你占据这部分带宽的时候,他人是没有办法也同时使用的。尽管宽带不会消耗。但也不会再生。总之,“视频时代”否定了1/2吉尔德定律。
网络呈顺序性融合
新的“三网融合”进程将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加速发展。电信网、互联网和广电网之间,固定网、移动网和无线接入网之间,基础通信网、应用网和射频感应网之间都会实现融合。2006年,全球著名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发布《全球互联网发展趋势》(Global Internet Trends)研究报告,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就是:全球互联网正在由传统互联网(PC-Internet)向移动互联网(Mobile-internet)转变,手机和消费性电子设备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主导着互联网的发展。
移动互联网会带来很多新的商业机会,产业链的各个主体为此不懈努力。爱立信、诺基亚、三星、和记黄埔、Orascom Telecom、TIM、T-Mobile、沃达丰等14家业界巨头联合成立dotMobi公司,创建了首个移动互联网顶级域名.mobi:终端生产商也有实质性的动作出现,2007年6月苹果公司正式推出超薄触屏OSX系统iPhone手机,它集成了手机现有的功能、计算机的功能、iPod的功能;芯片制造巨头英特尔要制造一种全新的手持超便携电脑MID,实现浏览网页、听音乐、收发邮件、即时通讯、分享视频以及照片等多种功能;互联网公司也向移动领域靠拢,谷歌在开发手机搜索的同时,又研发了Google Checkout服务的手机短信版,实现了利用手机短信进行电子支付;运营商沃达丰、DoCoMo、中国移动等也都在该领域采取了主动出击的战略,大部分亚洲和欧洲国家都启动了手机上网服务。
未来十年,移动互联网将逐渐走向繁荣,不再局限于WAP上的图片、铃声和新闻等应用,博客、搜索、社区等早已延伸到移动互联网业务,游戏、音乐、视频、共享、位置服务、移动商务等服务也将随时随地让大众体验到。
市场对3G生活(Life after 3G)与UWB早已炒得沸沸扬扬。但是,移动互联网在2005年才逐渐崭露头角,其目前的状态跟当年PC接入互联网的应用瓶颈相似:速度过慢、缺少互动、缺乏保护和实施机制等;登陆移动网络使得手机等移动设备的电池要具备更高的性能,这是另一瓶颈。因而,移动网络要成为市场主流还需要一段时日。
语义网络趋近成熟
语义网络(Semantic Web)是“万维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提出的一个梦想计划,旨在提高人们在使用网络过程中的易用性和有效性,通过让计算机搜索、读取、理解和使用网络上文档的内容,来实现自动代理和基于Web的服务等目标。
语义网络的研究将产生质量更高、速度更快的搜索引擎——语义智能搜索,以及许多代理软件工具和自助服务;语义网络与网格的结合,将实现非常方便地把互联网知识和信息提供给人们,像电网供电、水管供水一样。
由于人的语言系统非常复杂,仅目前的XML(可扩展标记语言)、RDF(资源描述框架)、URI(全球资源标识符)、OWL(网络本体语言)等工具还不足以让计算机像人一样完全理解互联网页面的内容。但语义网络是传统WWW网络的扩展和补充。在现有网络中逐步融入语义网络,使Web世界中流动的不再是单纯的数据流,还有机器可以理解的语义信息。
目前,这样的工作已经开始启动。IBM、惠普、Adobe、Hakia、Powerset等知名厂商,以及美国防御高级研究计划局等机构正在努力实现语义互联网。我们正在接近语义网络的时代,但是,真正的实现可能还需要几年时间。
通才方能通吃
在人们逐渐认识到IT重要性的同时,也基本完成了IT基础设施的建设和IT人才的培养。于是,今天便出现了企业IT相关的预算和员工数量不断减少、工作量却在继续增加的景象。IT人才的供需局面发生了变化,IT通才将更吃香。
信息化建设在各行各业进行得轰轰烈烈,既会网络、程序开发等技术领域又懂市场营销、金融、教育等基本业务的人才变得紧俏;创新号角的吹响,又使得仅在一个领域精通的专才失去了光芒,既掌握信息技术又熟悉网络通信的人才开始发出耀眼的光芒。能够通吃的复合型人才变得炙手可热,并成燎原之势燃烧开去。
Gartner的一项研究报告中指出,“员工向着通才的方向发展,企业寻找已经或者愿意成为通才的员工”将成为IT人职业规划的一个新暗语。CIO、互联网产品经理这些职位的热门程度和“神州数码通才国际教育”项目的推出足以说明问题。
“通才”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但它却代表着IT业内已经得到认可的一种趋势。通才既不是专才也不是泛才。通才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能够将自己的技能深度应用到不断扩大的领域中,赢得新的信任、建立新的关系、担当起新的角色,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专家和“潜力股”多面手。
雇佣通才的好处多多,他们的加入能够给老员工起到警醒和带动作用,通过自身能力增加企业创新活力的同时,也减轻了公司的经济压力,毕竟一个人可以干两个人甚至更多人的活。所以,企业在多方寻找通才的同时,也应适当鼓励内部人才的流动,交叉合作,发掘内部的通才;还有积极培养自己的通才,对IT员工的培训要包括业务培训,鼓励员工接受领域外的学习等,最终,使得工程师们具有商人的头脑和管理者的能力。
时间可以印证一切,实践方能产生真理。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了十年之后的我们能够依然幸福。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