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你的工资跑过CPI了吗?

时间:2024-05-04

杨 涛

最近一年来,CPI(消费价格指数)如同脱缰野马一般,一路狂奔上涨,令政府和经济学家都目瞪口呆。其中,主副食品价格上涨最令人生疑,从开始阶段猪肉“一枝独秀”地上涨。到后来几乎所有食品价格都在涨,其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在推动疯狂的价格呢?而由于当前我国仍处于“民以食为天”的阶段,主副食品价格的上涨,为中低收入者提供了通胀最直接的痛苦感受。涨价是如何开始的:都是猪肉惹的祸?

CPI并不把房价计入其中,所以大家看到的涨价是从猪肉开始的。有人说,房子涨价不要紧,可以不买;医药涨价不要紧,不总生病;但猪肉涨就是真的涨了,因为你不能不吃啊……

应该说,猪肉价格上涨,有两个基本原因,一是粮食价格的上升,二是其他非经济因素。首先,猪肉价格上涨起初是被粮食价格上涨所引动。粮食价格变动直接影响饲料价格,粮食价格变动一段时间之后猪肉价格也会发生变动。归根结底,是粮食供求出现了问题。

但是,近几年,我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此前不久,农业部的公告还提到,2007年粮食产量将超过万亿斤,达到20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那么食品价格上涨,显然不是来自于供给因素。我国粮食自给自足程度高,也不应受国际市场粮价的太大影响,同时偏紧的货币政策这几年也没有改变,因此唯一可解释的,就是消费需求发生了变化。

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与富人相比,穷人对食品的消费倾向比较高,也就是说穷人收入增加后,会拿出更多的钱来购买食品。近几年,在政府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口号之后,对低收入者的倾斜力度事实上开始增大,这间接提高了穷人的可支配收入,进而扩大食品消费需求,引发价格上涨。这样,物价持续上涨的萌芽就从食品开始,蔓延到所有消费品,这就形成了通货膨胀的第一次冲击。然而,食品需求增加,理论上只要供给增加的话,就会使食品价格慢慢恢复平稳。但是,由于粮食生产的特殊性,短期内供给显然不会有较大改变,这就使得食品价格上涨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

这样。在当前全球都处于粮价上涨周期的情况下,我国也不例外。这就要求彻底放弃粮食“供不应求”的自豪感,着力增加粮食和食品供给,从源头上抑制食品价格上涨。政府可以施加影响的。主要是运用财税政策对症下药。包括:一是在城市化不断侵蚀耕地的情况下,保护耕地的意义需要再次被重视,对此,政府应该进一步优化包括耕地占用税在内的相关税收工具,提高占用耕地的税收成本。同时。对耕地的侵占,最终归因于地方政府“卖地生财”的冲动。要根本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促进省以下分税制的改革。使地方政府获得与事权相应的财税支持。二是为了增加粮食供给,还应继续增加财政支持“三农”的力度。如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各类农业补贴等。都是为促进粮食产量稳定增长。三是继续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粮食出口,防止粮价上涨风险向国内传递。2007年12月,众多粮食产品的出口退税被取消,正是为了稳定粮价上涨的预期,增加国内粮食供给。类似的措施,在未来一段时间还应坚持应用。

此外。作为非经济因素,可以看到2007年的猪蓝耳病疫情增大了农民养猪风险,农民养猪意愿锐减。家畜疫病对农户威胁很大。笔者在调查中见过遭受家畜疫病打击全村沦为贫困村的不幸事例。农户抵御疫病风险能力很弱,在饲养安全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只能选择躲避,缩小养猪规模,使猪肉供给的紧张状况雪上加霜。而东莞等地闹得沸沸扬扬的“禁止养猪”事件,背后反映了许多地方政府重视面子工程而忽视“菜篮子”的思路,也在客观上减少了猪肉供给。

总之,这样看来,猪肉上涨的根源应该还是粮食价格的上涨,而粮食价格上涨的背后,则是更复杂的供求因素作用结果。进一步看,在CPI上涨的背后,除了粮食价格的作用,更隐含了其他深层因素。所以,猪肉价格上涨只是整体物价上涨中的一个环节,只是因为最早出现涨价,并与普通百姓生活非常密切,所以成为“众矢之的”。结构性通货膨胀?

有人说这次是结构性通货膨胀,就是有的东西在涨,有的东西在跌,所以并不严重,真的是这样吗?

应该说,并不能把中国的通胀简单归结为结构性通胀。因为所有的通胀发生时,都不会出现所有商品价格一起上涨的情况,总是有先有后。西方国家谈到结构通胀时。主要是指很少一部分商品出现的价格持续上涨。

然而。从2007年11月以来的CPI数据可以看到,CPI持续呈现几方面与先前相似的特点,一是农村涨幅高于城市,11月居民消费价格城市上涨6.6%,农村上涨7.6%;二是食品上涨高于非食品。食品价格上涨18.2%,非食品价格上涨1.4%;三是消费品上涨高于服务价格,消费品价格上涨8.4%。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3%。此外,也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特点。一是CPI涨幅创了1996年以来的新高。二是月环比增速加快。9月CPI环比下降0.3%,10月环比上升0.3%,而11月则环比上涨了0.7%。三是继10月PPI(生产者价格指数)大幅反弹后,11月PPI同比上涨4.6%,创出两年来的新高。未来向CPI的传导压力进一步增大。

由此可见,当前物价走势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全面通胀迹象,这是由于结构性通胀、隐性通胀和输入型通胀共同转化的结果。

第一,所谓结构性通胀。通俗地说就是有的经济部门的产品价格出现大幅上涨,有的则比较平稳甚至下降。结构性通胀的存在,是与我国经济结构失衡与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相应的。在经济结构失衡的情况下。总是有过冷部门和过热部门,过冷部门的典型代表是农业生产部门,过热部门则包括钢铁化工等生产部门。在政府主导的模式下,资本会更多涌入过热部门,进而出现大量产能过剩。而过冷部门则只能靠倒逼吸收更多的新增货币来满足需求,产品也会供不应求。进而过冷部门就会首先出现产品价格上涨乃至通胀。当宏观调控紧缩力度不断加大时,对本来就实际处于紧缩性环境下的过冷部门就会加剧短缺下的物价上升,而过热部门本就处于产能过剩状态,面对紧缩其产品价格也不会下降更多,但由于预期未来利率的持续上升,可能会把未来的投资提前进行来降低资金成本,进而增加了生产要素需求,促使价格上涨从生产向消费传递。这样。当前的结构性通胀,已在某种程度上向全面通胀转化。

第二,所谓隐性通胀,则是由于市场机制扭曲而一直未释放出来的通胀,主要是资源、劳动力要素价格过低所隐蔽的通胀压力。现在,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开始加快,公用事业改革也不断加速,这些都使得成本向最终产品价格传递,构成现实的物价上涨压力。其次,随着劳动者保护政策的不断出台,以及收入分配改革的展开,劳动力成本也在上升。再者,由于土地供应量减少等政策、市场结构的原因,近三年土地价格出现爆发式增长,加剧了成本压力。这几方面,使得原来隐藏的通胀压力释放出来。形成成本推动的通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