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张晓莉
“来,给您倒杯水吧!”
“联系采访时,您打过好几次电话,实在不好意思啊,一直都很忙……”张更深刚开会回来,一边进门,一边招呼我。
张更深,1980年生人,北京汉库利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仅一个创业者的身份已经让同龄人钦羡,若再谈起汉库公司研发的类人型机器人,就更让人觉得高深。然而,这个未到而立之年的年轻人并没有想象中的西装革履,或者摆出老总派头。一套便装、一副眼镜、几句寒暄和接下来对事业理想的侃侃而谈,让人感到分外亲切,说到兴奋处,还不时流露出几分年轻人的稚气。但是,当你仔细观察与聆听后会发现,在看似随意的谈笑中俨然有着对人生社会的深度思考,这思考包含着理想,也包含着执着实干的精神。
曾经是“被开除的员工”
自从中关村崛起后,北京创新创业的氛围吸引了无数有魄力的年轻人,科技与经济的联姻成就了很多科技界、商界精英。就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一场特殊的“表演”让北京科技博览会异常热闹。一群有着人类外形特征、能模仿人类动作的小型机器人灵敏地“翻跟头”、“抬花轿”,绝活展示花样翻新,这些只有在动画片中看到的场面居然出现在眼前,不禁让到场观众眼前一亮。小小的舞台演绎出科技带来的精彩世界,一时间,北京汉库的类人型机器人开始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总经理张更深的名字也随之为人所熟悉。
张更深出生在北京,2004年毕业于北京机械工程学院。对于当时的大学生来说,外企意味着高薪水,前途也比较乐观。正是出于这种朴素的想法。2003年。大学没毕业的张更深就在芬兰科尼公司找了一份工作,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去公司打工,主要负责桥式起重机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一年之后,张更深对这个方向已经比较熟悉,便辞去了这份工作。整整一年的实践经验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从那时开始,张更深和几个同学有了创业的念头,但那个时候谁也不会想到将来会跟机器人走到一块。
2004年7月是毕业生离校的日子,同学各奔东西,张更深选择了驻京的一家外企——日本村田公司。但是,他只在那里干了三个月。当笔者问到离开的原因时,张更深说:“很简单,我被公司开除了。”这样的回答出人意料,也许正是因为坦诚,这位“被开除的员工”一句话把我们逗乐了。
他接着说,村田机械公司是一家很知名的日本企业,其工厂自动物流设备应用广泛,一个人进行机器操作就可以控制两个足球场大小的工厂车间。在这样的企业工作,新人必须先要跟企业内的老员工“学徒”,而师傅们大都是日本职高毕业的年轻人。
张更深入职时,正赶上村田机械公司在北京郊区亦庄承担了一项工程,不久他便被派到亦庄出差,同行的小组成员还包括两个中国人、十几个日本人,由韩国人做监理。三个国家的人在一块工作,难免会出现摩擦,人际关系不友好自然会影响工作。最后,韩国监理硬是不让张更深进工厂,这件事甚至惊动了北京和上海办事处的负责人。本是刚刚毕业、满腹理想的大学生,却在工作环境中产生了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在此情况下,张更深放弃了那里的工作,跟昔日同学一起“开始规划早就想做的事情”。
年轻人需要失败
常言道:“好事多磨。”但真正经历磨练时滋味只有当局者自己最清楚。谈到离开日本村田机械之后的一年,张更深微微一笑。说道:“不怎么顺当,我们开始做出来的东西没有人要,实际上是做赔了。”
也许是机缘巧合,就在张更深离职的2004年10月,一次日本机器人展览会让他看到了日本的小型机器人。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曾说:“上帝创造人类,两条腿是最美妙的杰作。因为两条腿不但要支撑全身的重量,而且还要保证身体的平衡。”这一杰作附加在机器人身上,人类便开发出类人型机器人。“当时觉得非常新鲜,便拍了一些照片。回来之后,又上网搜索了相关资料。”而在查阅的资料中,发现中国并没有这样的机器人。
2005年,张更深和大学同学一起组建起北京汉库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但公司的经营方向并没有放在机器人的研究上。
上大学的时候,张更深曾学过在模具行业非常流行的三维建模软件PROE,毕业设计也选择了这一领域。公司刚开张时他便把目光聚焦在一种可编程的塔吊模型的开发上。他们认为“这个东西很好”。可以给在校学生用于试验,而且也有几个学校表示模型不错,但遗憾的是,几个年轻人的热情并没有得到回报,生产出来的成品根本推销不出去。大量的投入付之东流,对于刚刚开始创业的人来说不能不是一个打击。“那也得活着啊!”张更深谈到这一段时说。当被问到创业的感受时。他回答得很简练,又像是在鼓励自己:“年轻人创业好啊,年轻人需要失败。”也许是秉性使然,也许是心中一直有前进的方向,面对工作的压力。张更深更增加了几分沉稳。
2005年底,也就是生产塔吊模型大约一年之后,事情开始有了转机,张更深与机器人再次接触,并开始了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张更深告诉笔者,20世纪80年代。中国第一台类人型机器人“先行者”在国防科技大学的研究室中诞生,从这一时间算起,我国并不比日本晚。可是经过一二十年的发展,日本在这一领域已经捷报频频,几乎成为全民族共同的话题。而我国这台新世纪的“先行者”研究出来后就被束之高阁,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它的价值。
创业的人都应该是实干家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科技博览会上机器人的表演也饱含着创业者的艰辛。张更深自嘲似地说道:“在这之前,根本没有人搭理我们,公司只是默默无闻地做事。”企业真正的实力是能保证说到做到,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两年前,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拿着日本机器人的一张图片找到了张更深,问他能不能做出一个类似结构机器人。上学时,课本上只有简单的介绍;工作后虽然对机器人做过一些初步了解,但说到做出东西来,确实心里没底。“试试吧。”张更深拿回了照片,凭着在公司工作过的工业背景和对数控机床的研究,不久,第一件样品便做出来了,并得到了对方的认可。于是,张更深和公司员工一起开始了新一段创业历程。
“机器人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因为人都有两个梦想,其中一个梦想就是自己什么都不做,用机器人帮助自己去做。”这也是机器人研究的最终愿景。而对于当事人来说,最值得称道的则是“技术全是我们自己的。目前,我们的技术研发与日本的差距实际上是很小的。”作为科技企业老总,一谈起行业内的事情,张更深有更多的话要说。
他告诉笔者,做机器人要对工业设计、三维造型十分了解,在加工之前,先要把机器人的三维效果图制作出来。同时。对于数控机床加工技术和实践经验的要求也很高,能接手清华的任务得益于公司前一年的业务积累,也算是对投入的一种补偿吧。
“目前。我们是国内做类人型机器人最大的企业,但与其他行业比较起来,我们算不了什么。企业以后的发展要看市场和行业本身的发展情况。不过,这个市场发展也有先兆,以日本为例,小型类人机器人每年大概有几千亿的市场。”虽然目前机器人在中国的市场不是很大,但这件事本身是很有意义的。张更深说,就像汽车发动机一样,机器人身上的电机可以说是核心技术,而这恰恰是我国的弱项。在制造业上,很多核心技术都是从国外进口,制造业链条如果不坚实,没有强大的生产力作为后盾将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们公司用自己的技术开发机器人,慢慢从实验室到教学,从民用到工业应用。这也是我们公司的一个发展方向,希望能为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做点事情。”
我们还得到一个好消息,北京奥运会上也有望看到机器人福娃的身影,科技与文化融合在一起,共同为奥运喝彩。机器人福娃的样机在1月15日下线,一旦获得奥组委的授权,类人型机器人将会得到来自全世界更多注视的目光。
2007年可以说是汉库初露头角的一年。张更深说,创业的人都应该是实干家,尤其是搞技术的人,实务过硬才能说服别人。“一般人都是想得多,说得多,而实际做得很少。对于创业者来说,更重要的在于做。眼睛不要只盯着结果,要懂得享受做的过程,只要我们还活着,自然水到渠成。”
后记:
在汉库公司,员工都亲切地称呼他“张工”,张更深说,“公司就这些人,彼此都很熟悉,瞎‘总什么呀,那些虚的名字没有什么意义。”他就是这么实在的一个人,实实在在地做着自己的事业、
从大学的外企实习、毕业工作到创业,再到研发机器人,不论是失败时的苦,还是成功时的乐,对于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来说,都是一种难得的经历。然而,更难得的是他在这个奋斗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停步。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要遵循客观规律,事情要一件一件地去做,只想不做,还不如去睡觉”。我们期冀这个执着的实干家最终能成就机器人的精彩世界。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