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阚 娜 周永健,2
1.广州医科大学,广州 511436;2.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广州 510000
结肠息肉可分为增生性、炎症性、腺瘤性等多种病理类型,其中,腺瘤性结肠息肉被认为是结肠癌的重要癌前病变[1]。腺瘤性结肠息肉向结肠癌的进展过程需经历增生性腺瘤-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早期癌-浸润癌等多个阶段,因此,早期明确结肠息肉病理分型、控制息肉演变过程,对于结肠癌的预防有着重要意义[2]。研究发现,代谢综合征是结肠癌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脂肪代谢、微炎症指标均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3-4]。本文分析具体脂肪代谢及微炎症指标与结肠息肉病理分型的关系,以利于开展结肠息肉进展至结肠癌的预防。
数据来源于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拟行外科治疗的结肠息肉患者。入选对象年龄20~60岁;电子结肠镜和组织学检查[5]确诊为结肠息肉;初次发病,之前未接受过相关治疗;未合并其他消化系统疾病;既往无消化系统相关手术史。407例患者中,男201例,女206例,年龄20~59岁,平均(43.77±6.82)岁,病变部位:左半结肠339例,右半结肠68例;发生形式:单发282例,多发125例;生长方式(山田分类法)[6]:Ⅰ类(广基)132例,Ⅱ类(半球)140例,Ⅲ类(亚蒂)37例,Ⅳ类(带蒂)98例。
使用CF-Q240ZI电子肠镜(日本Olympus公司)行全麻下检查,进镜至回盲部后逐渐退镜、观察,根据结肠息肉部位、发生形式、生长方式、形态及大小,选择合适的切除方式,使用热活检钳、圈套器或高频电发生器予以切除,切除后标本送病理检查,明确结肠息肉病理分型[7]。按照患者病理分型,将其分别纳入增生性息肉组、炎症性息肉组、腺瘤性息肉组及息肉恶变组。
抽取患者术前晨起空腹静脉血使用Cobas C50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瑞士Roche公司)于1 d内检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碱性磷酸酶(ALP)、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总胆红素(TBIL)等,并计算血脂综合指数(LCI,LCI=TG×TC×LDL/HDL)以及TC/(HDL+TBIL)比值、LDL/(HDL+TBIL)比值。检测微炎症指标包括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白蛋白(ALB)、白细胞计数(WBC)以及红细胞比容(Hct)。
数据使用EpiData 3.0软件录入,并采用SPSS 18.0进行分析,比较各组患者血清脂肪代谢指标、微炎症指标差异,将存在统计学差异的指标纳入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方程,以结肠息肉病理分型为因变量,以各项指标为自变量,计算各项指标对结肠息肉病理分型的影响。
表1 各组患者脂肪代谢指标比较
表1 各组患者脂肪代谢指标比较
?
病理检查共检出增生性息肉101例,炎症性息肉43例,腺瘤性息肉247例,息肉恶变16例。
不同病理分型结肠息肉患者TG、TC、LDL、HDL等脂肪代谢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IL-6、TNF-α、ALB等微炎症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以结肠息肉病理分型为因变量(增生性息肉=1,炎症性息肉=2,腺瘤性息肉=3,息肉恶变=4),最终TC、LDL、LCI、ALP、non-HDL-C、TC/(HDL + TBIL)、LDL/(HDL+TBIL)、TBIL纳入方程:logitP=13.12+0.32TC+0.33LDL+0.80LCI+0.63AIP+0.50NONHDL+ 0.66TC/(HDL+ TBIL) + 0.56LDL/(HDL+TBIL)-0.59TBIL,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Chi-Square检验,χ2=59.62,P=0.00)。其中,LDL 影响最明显(ExpB=3.61),其次为ALP(ExpB=3.42)。具体见表2。
表2 不同分型结肠息肉病理分型患者各项指标影响因子的Logistic分析结果
结肠息肉为肠道粘膜疾病中最为常见的良性病变,该病是在自然和社会环境、生活方式、行为方式、饮食行为等共同作用下,肠道正常细胞经过多阶段的演变发展而成,其演变过程一般维持在10年左右[8]。大量研究指出,结肠息肉是诱发结肠癌的一类重要癌前病变阶段,且确诊为结肠息肉的患者中结肠癌发病率是无结肠息肉患者的5倍以上[9]。结肠息肉的炎症持续时间、病变范围、病理分型对结肠癌发病风险存在指向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炎性细胞产生的活性氧及氮参与了癌变的诱导过程有关[10],亦有学者指出,脂肪组织破坏所致全身脂质平衡紊乱,也在结肠息肉及结肠癌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1]。
本组患者脂肪代谢明显紊乱、微炎症指标显著失调,且不同病理类型结肠息肉患者的脂肪代谢、微炎症状态存在一定差异。其中,TG对结肠息肉病理分型的影响机制可能与诱发肝脏细胞色素CYP1A2氧化、激活N-乙酰转氨酶(NATs),从而影响细胞凋零和变异过程有关[12],而血清TC水平的升高一方面可引起红细胞膜脂质内胆固醇、磷脂水平上升,另一方面可造成血浆补体激活,进而升高循环内白细胞自发活化率,可能是影响患者微炎症指标的重要原因之一[13]。作为胆固醇的重要运输形式,LDL颗粒较小,易被巨噬细胞吞噬而转变为泡沫细胞,泡沫细胞聚集形成脂肪纹,破裂后可释放大量胆固醇,形成恶性循环[14],故纳入回归方程的指标中LDL对结肠息肉病理分型的影响最为明显;HDL可结合LDL向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胆固醇,对于促进胆固醇外运至肝脏进行分解代谢有着重要作用,同时,HDL抑制血小板、促进内皮细胞生长的生物学机制,也可能是导致结肠息肉病理演变的主要原因[15]。LCI概念由我国学者提出,主要用于分析常规血脂指标中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的比值,亦可准确反映血脂紊乱程度[16]。本组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患者LCI较高,而炎症性息肉、息肉恶变患者LCI偏低,不同病理类型结肠息肉的发生发展与血脂紊乱的关系存在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
TC/(HDL+TBIL)、LDL/(HDL+TBIL)是将血脂与胆红素综合分析的公式,其比值与血脂代谢紊乱程度亦具有密切关联,且二者均可间接反映血清氧化修饰LDL(ox-LDL)水平[17]。在Logistic回归方程中,TC/(HDL+TBIL)、LDL/(HDL+TBIL)的系数均为正值,说明血脂代谢紊乱的加剧可促使结肠息肉由增生性、炎症性向腺瘤性甚至恶性转变。大量研究发现,ALP与LDL颗粒直径大小存在相关性[18],笔者的研究也显示,ALP对结肠息肉病理分型的影响仅次于LDL。
在Logistic回归方程中,各项微炎症指标均未被纳入,但不同病理分型结肠息肉患者各项微炎症指标均显现出了较大差异,如增生性息肉组IL-6较高,而腺瘤性息肉组ALB较高,说明结肠息肉患者亦存在明显细胞因子失衡变化,这一变化可能是不同病理分型导致的结果,而非原因。
不同病理分型结肠息肉患者脂肪代谢状态及微炎症指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脂肪代谢状态可对病理分型造成明显影响,而病理分型的差异可导致患者微炎症指标发生不同变化,可进一步探索上述变化的发生机制并寻求靶向治疗方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