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南昌起义中的江苏英杰

时间:2024-04-23

南昌起义时的周恩来

90年前的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在研读南昌起义史料时,时常看到江苏英杰的名字,他们或运筹帷幄,出入于起义指挥部;或驰骋疆场,奋勇杀敌;或奔走呼号,动员民众。江苏英杰在南昌起义中的不屈抗争和英勇战斗,使彪炳史册的南昌起义留下了深深的江苏印记。

运筹帷幄

南昌起义的前线党内领导机构是中共前敌委员会,成员由四人组成,其中有两名江苏人:周恩来和恽代英。

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周恩来是江苏淮安人,1898年出生,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任中共两广区委委员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参加和领导两次东征,1926年任中央军委委员兼中共江浙区委军委书记。

1927年,革命斗争形势波澜起伏。在北伐一路高歌的大好形势下,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面对白色恐怖,中共党内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陈独秀等一味妥协退让,而毛泽东、周恩来等主张坚决反击。5月,周恩来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他多次向中央提出开展武装斗争的意见和建议。7月24日和25日,周恩来在中共临时中央常委会会议上提议:中央应从速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并由南昌南下,举行第二次北伐,中央接受了这一提议。随即,周恩来赶赴九江,传达中央决定,并着手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27日,周恩来在南昌江西大旅社成立中共前敌委员会,由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四人组成。

就在起义准备工作紧张而又有序推进的时候,张国焘于30日赶到南昌阻挠起义。在反复说服解释无效的情况下,一向儒雅的周恩来拍起了桌子,说:“国际代表和中央给我的任务是叫我来主持这个运动,现在给你的命令又是如此,我不能负责了,我即刻回汉口去吧!”争论一直持续到第二天的会议,直到得知起义的争取对象张发奎已参加庐山反共会议,张国焘才不得不服从多数人的意见,同意举行起义。

8月1日凌晨两点,南昌起义的第一枪枪声响起。在贺龙、叶挺指挥下,起义军经过4个多小时激战,于黎明时分占领南昌城。

南昌起义时的恽代英

起义军占领南昌后,根据中共中央南下广东的决定,周恩来等于8月5日撤离南昌。起义军占领瑞金后,周恩来与起义军领导机构于26日至9月1日驻扎瑞金城。在瑞金绵江中学,周恩来参加了贺龙的入党仪式。9月30日起义军占领会昌,9月10日,周恩来和彭湃率起义军一个团先行进驻长杭。23日至24日,起义军先后攻占潮州、汕头。26日,周恩来在汕头万人群众大会上演讲。此时,敌人调集重兵向潮汕方向加快集结。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汤坑、汾水战场失利。30日晚,起义军撤离潮州,汕头随之弃守。

这时,周恩来已身患疟疾,高烧不退。10月3日,在普宁县流沙镇,周恩来召集会议,并带病坚持作了报告。他首先对南征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检讨,接着提出了善后办法:武装人员尽可能收拢,向海陆丰撤退,做长期斗争的准备;非武装人员,愿留的留,不愿留的就地解散,分别向海口撤退,再转移至香港或上海。

10月4日上午,周恩来等摆脱敌人的追击,从普宁到达陆丰甲子镇。6日至23日,周恩来先后在南塘区的建宁寨村、兰湖村隐蔽、治病。23日晚,周恩来、叶挺、聂荣臻在杨石魂等人的护送下,登上一条小舢板,在茫茫大海中颠簸了两天一夜后,安全到达香港。

四“前委”之一的恽代英是南昌起义最高领导机构中共前敌委员会成员,是起义的领导者之一。

恽代英,江苏常州人,1895出生,1921年下半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8月任团中央执委会候补委员,后增补为团中央执委会委员,负责宣传工作。1926年5月任黄埔军校政治主任教官和中共党团干事。

1927年7月23日,恽代英来到九江。第二天便和李立三、邓中夏、谭平山等举行会议,研究南昌起义的政纲、宣言等。26日,周恩来抵达九江,传达了中央决定举行起义的最新指示。

对张国焘阻挠起义的行为,恽代英坚决与周恩来站在一边,同张国焘展开了激烈辩论。面对张国焘的固执己见,他怒不可遏地说:“如果你要继续动摇人心,我们就把你开除出去!”看到恽代英态度坚决、不容分辩,张国焘为之色变。

尽管当时国共合作已经破裂,但南昌起义仍沿用了国共合作的方式和国民革命军的旗号。南昌起义后成立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就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产物。8月1日上午,在南昌原江西省政府所在地西花厅,召开了国民党中央委员及各省、区、特别市和海外各党部代表联席会议,选举产生了革命政权机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革委会由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组成,恽代英是委员会七人主席团成员,负责主席团日常事务。同时还是革命委员会下设宣传委员会的代主席。

8月5日,周恩来、恽代英等率革命委员会机关踏上南下征程。行军途中,由于天气酷热,给养困难,不少人开了小差,部队士气受到不小影响。艰难时刻,恽代英总是以实际行动影响和感染周围的人。组织上分给他一匹马,但他从来不用,总是让给更需要的人,自己坚持步行,从南昌一直走到广东。

恽代英高度近视,离不开眼镜。可仔细一看,他戴的竟是一副缺了腿的眼镜。他光头赤脚,身穿一套粗布军装,肩上搭着一条“万用”的长布手巾,斜背着一把破旧的雨伞,满身晒脱了皮,又黑又瘦,活像印度革命领导人甘地。“甘地”的外号由此而来。士兵们感动地说:“这样的大官都不怕苦,我们还怕什么!”

流沙会议后,恽代英、张太雷与汕头市委书记杨石魂等在平湖读书楼开会,研究如何护送起义领导人分散撤离。直到周恩来等安全出海后,他才从海滨小镇甲子港乘船抵达香港。

国民党左派代表张曙时是南昌起义后成立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25名成员之一,又是革委会下设的党务委员会主席。起义军南下时,张曙时与指挥机构一同行动。

张曙时,徐州睢宁人,1884年11月生。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和辛亥革命,是“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坚定支持者和拥护者。1924年1月出席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一大。1927年,参与领导上海第二次工人武装起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南京的张曙时一度身陷囹圄。获救后,他离开南京经武汉到南昌,参加了南昌起义。

南下的征程,一路高温酷暑、跋山涉水,张曙时从不叫苦叫累,也不要特殊照顾。张曙时参与了起义军南下过程中的若干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10月3日,起义军指挥部在流沙召开了最后一次会议,对南昌起义的经验教训作了初步总结,对下一步行动提出了善后办法。同时宣布今后不再使用国民党这面旗子。对此,作为以国民党(左派)身份参加南昌起义的张曙时心里并不好受。但通过南昌起义及南下后两个多月的征战,张曙时从共产党人身上进一步看到中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也更坚定了他同共产党人一起走下去的决心。

流沙会议后,张曙时先是撤退到香港,再转赴上海。1932年初,在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时候,张曙时在上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驰骋疆场

南昌起义的最大历史意义是“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在起义军中,有江苏男儿孙树成、申朝宗、吴秀松、徐士品、周文在、赵一凡等,他们在南昌起义及南下的战场上奋勇当先,英勇杀敌,以大无畏的气概、以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革命英雄主义的壮歌。

1.激战会昌

8月30日的会昌战斗是起义南下途中的第一场恶战。在作战部署中,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为右纵队,负责攻击会昌西北的山头阵地;朱德指挥的第二十军第三师为左纵队,向会昌东北高地进攻。第二十五师由当年叶挺率领的“铁军”发展而来,由三个团组成:第七十三团、第七十四团、第七十五团。第七十四团团长孙树成、副团长申朝宗均是江苏人。

孙树成,1902年出生于徐州铜山,家庭殷实,1924年春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历任黄埔军校第三及第四期步兵大队队副、军校教导第二团第六营副连长、营党代表。1927年上半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二十四师军官教导队大队长。南昌起义时任第二十四师七十二团团长。8月3日整编后任二十五师七十四团团长。

申朝宗,1903年生于徐州铜山。1925年初到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二期步兵队学习,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北伐战争。先后任国民革命军排长、连长。南昌起义时任第二十四师教导队副大队长。临川整编后任第二十五师七十四团团副。

孙树成和申朝宗不仅是同乡,而且很长时间是搭档。会昌战斗打响后,七十四团的攻击方向是会昌城外南山岭北端,面对的是敌人主阵地,敌人在这一带构筑了许多坚固的工事,配备了很强的兵力和火力。孙树成和申朝宗率七十四团战士进攻几次都没有奏效,不时有战士在冲锋中倒下。但战士们发扬“铁军”精神,英勇顽强,前仆后继。孙树成和申朝宗组织了重机枪,掩护部队,反复冲杀,才攻下敌人主阵地。

吴秀松参加了七十五团攻打会昌的战斗。吴秀松,江苏铜山人,时任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五团上尉副官。七十五团负责夺取会昌城外的城西高地。起义军一鼓作气就攻下了第一个山头,却在攻击第二个山头时遭到强有力的阻击,吴秀松与战士们反复拼杀。团长孙一中调集兵力,绕到第二个山头的侧后,两面夹击,才打退敌人,夺下山头。

徐士品、周文在、赵一凡在第二十军,参加了左纵队攻打会昌的战斗。

徐士品,徐州沛县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时任第二十军三师六团二营营长。

周文在,1906年生于苏州常熟。1926年2月参与创建常熟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常熟特别支部,是黄埔军校第六期学员。1927年7月27日到达南昌参加起义,任第二十军第三师教导团二营一连指导员。

赵一凡,徐州人,时任二十军连长。

第二十军三师的阵地在会昌城的东北,任务是担任助攻。不料,担任主攻的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在夜间走错了路,城西的主攻战斗未能及时打响。守军的注意力被担任助攻的二十军第三师所吸引,组织重兵扑向会昌的东北阵地。第二十军伤亡甚众,但战士们仍忘我厮杀。坚持防守到最后一刻的时候,第十一军赶到了,与第二十军合力拿下了会昌城。

2.三河坝阻击战

9月中下旬,起义军指挥部先后作出两个决定:一是由朱德率第二十五师及第九军教导团近3000人据守三河坝,阻敌追击,掩护主力南下;二是以第二十军第三师和教导团守潮汕,叶挺、贺龙等率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和第二十军的第一、二师继续西进,向揭阳进发。

起义军攻占潮汕后,将后勤机关设在潮州,由第二十军第三师师长周逸群率教导团驻守;将前委机关设在汕头,由第三师第六团担任警卫,徐士品、周文在参加了守潮汕的战斗。主力部队打响汾水战斗后,潮汕有战斗力的部队基本都调走了,防卫空虚。9月30日,敌2000多人向潮汕扑来。徐士品、周文在等与敌人展开了巷战,且打且退。在渡韩江时,由于渡船有限,周文在等因来不及撤退而被俘。

三天后,周文在被释放。然而,部队已被打散,周文在只得辗转回到常熟。周文在一回到常熟便毒疮大发,在病床上躺了半年,才恢复健康。徐士品则在与部队失散后转移至上海。

三河坝战斗于10月1日打响,起义军不足一个师,面对的敌人却是三个师,孙树成、申朝宗、吴秀松参加了三河坝阻击战。半夜,敌人组织50多只船,企图偷渡袭击七十五团阵地。孙一中团长率吴秀松等七十五团战士“半渡而击”,敌船大半被击沉,其余的仓皇而退。10月2日拂晓,敌人利用大雾,组织了更大兵力,强攻渡河。七十五团连续杀退敌人多次波浪式冲锋,伤亡减员严重。就在连续作战、弹药将尽的危急情况下,孙树成、申朝宗率七十四团赶来增援,打退敌人的进攻。

10月3日,朱德判断起义军主力已远离战场,决定撤出战斗,开始转移。孙树成、申朝宗率七十四团作为先头部队率先行动。刚撤出十多公里,就遭到敌人拦击。为给撤退部队撕开一条口子,孙树成率一个小分队和敌人展开激战。虽然突围成功了,孙树成却不幸中弹牺牲。战士们匆匆将孙树成安葬在林中的一个小山头。朱德、周士第、李硕勋等赶来,向孙树成作了最后的告别。

10月6日,在七十五团转移到三河坝莲塘山坳时,吴秀松在战斗中被俘。后经营救出狱,辗转到上海与党组织接上关系,在抗日战争中牺牲。

10月20日,申朝宗转移至上海,一度在中央军委工作,后至徐州进行兵运工作,任中共江苏省委军委委员等。1928年秋被捕牺牲。

南昌起义时,常州金坛人于以振也在起义军中。于以振1904年生,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192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南昌起义时任第十一军十师二十八团四连连长。

政工与后勤

在一线战场,还有很多江苏人在南昌起义中担任了政治工作和后勤保障的任务。在动员民众、鼓舞士气、凝聚军心、筹措物资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在二十四师政治部

在叶挺担任师长的第十一军二十四师政治部,就有三名江苏人。

陈兴霖,1905年生于徐州铜山。在徐州省立十中读中学时由吴亚鲁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徐州最早的一批共青团员。1927年8月1日,陈兴霖参加南昌起义。9月23日起义军占领潮州,成立了红色政权潮州革命委员会,陈兴霖任委员长,主要任务就是为部队筹粮筹款、准备军衣。陈兴霖召集大商号开会,动员商户富户捐资捐款,短短7天时间,就筹集军饷60余万元、冬装上万件。9月30日,敌人向潮州大举反扑。当敌人快要进入潮州城的时候,陈兴霖还在召集商人开会。得知敌情,陈兴霖仓促撤出,在饶平找到朱德率领的第二十五师余部,被任命为第九军经理部长。部队打散后,为与党中央取得联系,陈兴霖克服重重困难潜赴上海,至年底才辗转找到党中央机关,详细汇报了朱德部队的情况。

靖任秋,徐州铜山人,1905年生。1926年进黄埔军校学习。南昌起义中一度代理政治部主任。10月3日流沙会议后,靖任秋撤退到汕头,在汕头乘船前往上海。同船转移的有周逸群、陈赓等。

吴亚鲁,南通如皋人,1898年12月生。吴亚鲁是一位在江苏早期革命斗争中颇具影响的人物,是江苏省最早团组织的负责人、南通地区第一位共产党员、徐州地区党团组织创始人。南昌起义前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政治部宣传科长。起义失败后,辗转福建、山东等地,曾任福建省委宣传部长、山东省委秘书长兼宣传部长。

2.其他政工人员

在南昌起义中从事政治宣传工作的江苏人还有:苏同仁、姜铁英、徐家瑾等。

苏同仁,宿迁人,1905年1月生。在吴亚鲁的影响下投身革命,是徐海地区第一位女党员。1926年4月,苏同仁与吴亚鲁在南京重逢,吴亚鲁时任中共南京地委宣传委员,苏同仁则负责地委妇女工作。不久,二人结婚,婚后双双去广州参加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时,苏同仁在第十一军政治部工作。

姜铁英,无锡人,生于1906年,江西法政大学毕业。1924年9月,任南昌市学生联合会主席。1926年9月,任国民党南昌市党部监察委员。国共合作破裂后,姜铁英上了南昌国民党当局的黑名单,被“礼送”出境。南昌起义前,姜铁英回到南昌,和同学们组织巡逻队和宣传队。8月1日凌晨,姜铁英在南昌学生联合会负责保卫和写传单,他把配备的枪放在手边,随时准备参加战斗。起义胜利后,党组织要求组织学生参军,姜铁英带头参加,并随军南下,一路上开展宣传,动员民众。起义军战场遇挫后,被迫分散转移,姜铁英回到南昌,不久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

徐家瑾,南通如皋人,1904年生。在江苏省第一代用师范读书时组织进步社团“晨光社”,1926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徐家瑾愤然辞去教职,前往武汉投奔革命,参加了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转赴广东,在叶剑英部教导团做政治工作,12月参加广州起义。

3.后勤保障

在起义军中担任后勤保障任务的吴淮中,是常州武进人,先后在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学学习,精通英文和法文,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吴淮中进入广州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随军参加南昌起义,任第二十四师七十一团军需官,后南下广东参加海陆丰起义。1927年10月由中共江苏省委派任中共武进县委常委兼军委书记。1933年春被捕,抗战爆发后获释,1937年赴延安途中牺牲。

苏州常熟人顾近仁也参加了南昌起义。1927年3月在外地入党的顾近仁回到常熟,加入中共常熟特别支部。6月上旬和周文在等一起赴武汉,再转赴南昌。他领受任务较早,就先行离开了。起义部队南下失败后,顾近仁与部队失去联系,于1927年底身带伤病回到常熟,次年1月因病去世。

目前,可以查考的参加八一南昌起义的江苏英杰仅是当年参加起义的江苏人中的一部分。参加南昌起义的人数为2至3万人(还不包括地方人员),如今能查到姓名的仅一千出头,不到二十分之一。

参加南昌起义的江苏英杰在革命浪潮的大浪淘沙中,理想坚定、信念忠贞,有过半数的人为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而那些幸存者,则前仆后继、矢志不渝,以青春和热血,迎来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者和中坚力量。他们是时代的精英、江苏的骄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