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龙尾”变“龙头”

时间:2024-04-23

王哲

依托“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机遇,重庆经济一枝独秀,领跑中国,为中国下一个30年的改革开放当开路先锋。

一场突如其来的瑞雪,让重庆变得如此多娇。

1月23日,自直辖以来主城区的第一场雪降临重庆,站在长江和嘉陵江两江环抱处的朝天门极目远眺,妙雪纷飞,层林尽染,北岸鳞次栉比的高楼在银装素裹的衬托中更显得挺拔伟岸。这里是与长江下游的上海陆家嘴遥相呼应的重庆江北嘴,它是长江上游的金融中心,是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CBD。

重庆,这座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从抗战以来一直是国家的“大后方”。它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于一体,还有众多山区和民族地区,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缩影。***总书记1月5日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强调,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如今,依托“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机遇,重庆经济近年来一枝独秀,领跑中国,为中国下一个30年的改革开放做起了开路先锋。

很多人说,看长江经济带的示意图,上海像龙头,武汉如龙腹,重庆是龙尾。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步迈进,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Y”形大通道连接点的重庆,在国家的经济开发及对外开放战略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转过头去,后方便是前方。”重庆的“龙尾”也可以是另一个“龙头”。

内陆开放高地基本成型

初到重庆,首先想到的肯定是闻名遐迩的重庆火锅。最近,重庆大大小小的火锅店里增加了一样新涮料——最新鲜的澳洲优质牛肉。2015年10月21日凌晨,中国首批进口的150头屠宰用牛空运到重庆丰都。这是落实中澳自贸协定澳牛进口的“第一单”,开启了我国进口屠宰用商品活畜的破冰之旅。此前的2015年8月18日,重庆获得全国首张进口肉牛许可证还不到一个月,第一批从澳大利亚进口的2.1吨冰鲜去骨牛肉就运抵重庆。

曾几何时,重庆市民是很难吃到生猛海鲜的。如今,欧洲的三文鱼从打捞到摆上重庆市民餐桌需要多久?只需要4天!以前最为快捷的路线是北欧的三文鱼先空运至北上广,出关后再通过国内航班运抵重庆;现在则可以直接运抵重庆,并从重庆转运至昆明、贵阳等城市……这些事关百姓生活的对外开放新鲜事儿,都发生在曾经习惯“后发”的重庆。

1月24日上午,在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开幕的重庆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重庆市市长黄奇帆代表重庆市人民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黄奇帆表示,通过构建大通道、大通关、大平台体系,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基本成型。

近年来,重庆提出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战略构想。和沿海地区相比,重庆打造开放高地并不具有地理优势。但重庆在改革中创新发展,大大增强了重庆作为全国几何中心以及“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Y形大通道连接点的聚合力和辐射力。

黄奇帆表示,重庆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形成航空、铁路、内河港三个交通枢纽、三个国家开放口岸、三个保税监管区“三个三合一”的开放要件。

记者了解到,重庆创新“整机+零部件”垂直整合一体化的加工贸易格局,构建起符合内陆特点的外向型产业集群。顺应国际产业升级,推动服务贸易快速发展,服务贸易额达到170亿美元。同时,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招商引资,实际利用外资连续五年保持在100亿美元以上。目前渝新欧铁路累计开行490班,货物种类和辐射范围持续拓展,成为中欧陆上贸易主通道。重庆主动融入全国通关一体化,与沿海沿边口岸实现了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建立起多国海关“一卡通”协调机制。

黄奇帆特别指出,作为内陆第一个国家级新区,重庆两江新区在长江经济带中的高端要素集聚和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增强,重庆经开区、高新区和各特色工业园区开放支撑作用日益显现。中新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落户重庆,更为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注入了新动力。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王志强向本刊记者特别勾勒了重庆作为内陆开放高地对内对外互联互通的全新格局,他认为,重庆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重要枢纽具备独特的区位优势,“以重庆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可以实现与长江中游城市群、长三角地区、海西经济区以及国际主要海运通道对接,沟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西南和西北地区、东盟地区、南亚和西亚以及欧洲地区快速通达;与黔中城市群、北部湾、珠三角地区互联互通;与关中城市群、京津冀、环渤海地区有效连接。”

让产业在绿色中壮大

如今,重庆表现出的现代化步伐和包容开放气氛让人震撼,解放碑、观音桥等主城区的繁华商圈以及方兴未艾的两江新区如此,涪陵、丰都与万州等原欠发达山区也是如此。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版图上,重庆打造出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发展方式,这也许就是重庆经济成功的核心密钥。面临做大经济总量、做优经济质量的双重压力,既要开发蓬勃热土,又要护好资源禀赋,重庆市是如何做的呢?

重庆的思路是传统过剩的产业不搞,影响生态的建设也不搞。重庆主抓的汽车、电子、装备产业三大国家产业集群占工业总产值超过八成,更为重视的是低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云计算及物联网、机器人、页岩气、新材料等产业目前已经快速成长。此外,重庆也非常重视在现代服务业中培育极具增长潜力的优质项目。

投资300多亿元的重庆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绿色工厂”有口皆碑。记者在京东方厂区里看到,小山、水景与绿地相映成趣。在彩膜工厂生产车间,节能环保的设施做到了极致:清洗机中的水在四个水箱中由清到浊循环使用,实现节水80%,最后排到废水池还要再进行重新净化;后烘炉中产生的230摄氏度高温气体,以往按废气直接排掉,现在装上了节能回收装置,可以实现节电49%。

某世界500强企业拟投资的钢构项目,因不符合高端产业结构被叫停;一个预计投资近30亿元的玻璃材料生产基地项目,因排放可能影响大气环境,审批时被最终卡掉……在重庆,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一位负责人向记者讲述的一个例子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龙兴工业园区征地拆迁时,农民住进了安置房,但配套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需要很长时间。为了旁边一条最终汇入长江的小河不受污染,园区竟投资2000多万元专门建起临时污水处理厂……

由于在长江经济带中的特殊地位,重庆的发展不是简单的GDP增长,而是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让产业在绿色中壮大,让企业在绿色中生产。”

产城一体留住人

“水土、鱼复、龙兴三大工业园区,个个都是集产业园、创新园、家园、物流园、生态园‘五园’于一身,为产业入驻搭建优质的承接载体。” 王志强指出,产城一体是重庆探索产业园区和家园结合的新模式,产城融合、城乡统筹的步伐正在加快:两江新区——国家首批智慧城市试点;水土工业园区——可再生能源集中连片全国示范项目……特别是悦来新城,被纳入国家绿色低碳生态城区示范、“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可再生能源、地源热泵、集中供热供冷等生态技术的运用,向人们展示出一座“会呼吸”的惬意城市。

重庆的房价相对全国其他城市,特别是长江经济带沿线的城市,可以说有着相当大的优势,在成功的土地储备与良好的人文生态之间形成了完美的结合。经济学者李晓鹏对本刊记者指出,重庆曾在三线建设时期就积累了巨大的人力资源财富,对重庆搞“中国制造”的升级转型积累了人才基础。如今低廉的房价加上大量面向广大外来人员的保障房,对留住外来人才和高端技术工人乃至农民工是非常有帮助的,也为企业安家落户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近年来,沿海城市爆发的“用工荒”在重庆并没有出现。

外来人才可以买到廉价商品房,生活工作在工业区的本地居民都可以住上安置房,外来务工人员还有公租房可以选择,感觉都“巴适”得很。家住龙兴工业园附近和合家园的李正刚一家原本在龙兴镇石溪村务农,2010年龙兴工业园区开工建设后,他们全家搬进了这个安置房小区,并在园区里的企业就近打工,收入大大增加,生活居住条件也比原来的农村改善了很多。小区幼儿园、小学、超市、文化活动设施一应俱全,门口就有直达重庆主城的快线公交车。鱼复工业园区的鱼嘴福居小区是个公租房小区,可不管是房屋质量和户型,还是小区环境和周边配套,方方面面都不比附近商品房差。在工业园当保安的重庆云阳人张强一家租住了一套68平方米的两室一厅,每个月租金只要780元。这种公租房外来务工人员都可以申请入住,当时张强只是到鱼嘴福居小区的客服中心填了个申请表,不到一个月就住进了公租房。

半城山水 半城产业

在两江新区管委会门前,矗立着以徐悲鸿名作为原型的火红色的奔马雕塑,在大门内形成一个“闯”字。如果说重庆是引领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两江新区就可以说是这列“火车头”的发动机。

记者了解到,重庆两江新区1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650平方公里用于山水生态建设保护。到2015年年底,两江的绿化覆盖率达4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超过15平方米,可以说是“半城山水、半城产业”。在两江新区规划展览馆,讲解员对记者这样讲述:“两江新区的生态布局就是十个字:两带、四山、十廊、百园、绿网。长江、嘉陵江滨江景观这两带是‘核’,四座山的森林屏障是‘肺’……点面结合,形成生态绿色的‘毛细血管’。”

虽然已是隆冬时节,记者漫步两江龙湾公园,依然是满眼绿意,澳洲马鞭草、柴娇花、松果菊、细叶芒等数百种花卉,让游人四季能赏花海。这个占地2300亩的城市公园,是重庆的一大“绿肺”。它占据城市核心位置,离龙兴产业园区只有一公里。两江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汤宗伟介绍说,当年地产商争夺这块地的开发权,预估地价已经高达20亿元,但是为了生态平衡,最终还是决定建成中央公园……

建设长江生态屏障

“长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宝藏,三峡库区生态安全事关长江经济带发展全局,加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是重庆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王志强对本刊记者表示,“重庆一直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重要位置,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努力让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

在强化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方面,重庆积极推进长江两岸森林建设,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015年,三峡库区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48.2%。在加强水源涵养建设与保护方面,重庆近两年治理岩溶面积和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均达1000平方公里,并对纳入三峡后续规划的重庆库区4000多处地质灾害点进行重点防治。在保护和利用沿江水资源方面,重庆实施了“碧水行动”,“目前已经对直接在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设有排污口的133家企业采取强制关停或限期整改。开展三峡库区常态化清漂保洁,年均清漂量达18万吨。”王志强说。

另外,重庆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推进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强化三峡库区、秦巴山地、武陵山地等生态功能区建设。近三年累计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53.8万人,仅2015年就搬迁了16.2万人。

“作为长江上游最重要的经济枢纽,为了让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迈向协调发展,归纳起来说,重庆的做法是产业追求绿色增长,城市积累绿色财富,百姓享受绿色福利。”王志强对本刊记者如是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