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讲述中国的故事

时间:2024-04-23

张岩

***主席善于用讲故事的表达同频共振,凝聚共识;用讲故事的语气娓娓道来,触及心灵。他所讲述的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紧紧地抓住了世界民众的心。

作为“讲故事”的倡导者,***主席可谓“讲故事的高手”。担任国家领导人以来,不仅他的足迹遍布全球各地,他所讲的故事也在世界广为流传。在历次出访中,他讲述亲身经历,也强调互帮互助;他讲述历史渊源,也关注最新进展;他传递中国声音,也播撒世界友谊……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经他的公开讲话、署名文章广为流传,点点滴滴,如春风化雨般抓住了世界民众的心,彰显出卓越的外交智慧。

六亿多人口摆脱贫困

如何告诉世界中国这些年来天翻地覆的变化,是一个高难度的宏大命题。而习主席却把这些大命题融入到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中,以平易近人的视角、深入浅出的方式呈现给世人。

“上世纪60年代末,我才十几岁,就从北京到陕西省延安市一个叫梁家河的小村庄插队当农民,在那儿度过了七年时光。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 2015年9月22日,***主席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中讲了自己的亲身经历。这段故事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一个治理13亿人口、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大国的领导人在讲述自己十几岁时的亲身经历。

而从青年时期印象中的梁家河,到如今40多年后“修起了柏油路,住上了砖瓦房,用上了互联网,老人们享有基本养老,村民们有医疗保险,孩子们可以接受良好教育,当然吃肉已经不成问题”的梁家河,***所看到的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一个缩影。“这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他说,“我们用了30多年时间,使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13亿多人摆脱了物质短缺,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享有前所未有的尊严和权利。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也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更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重要贡献。”

“十三五”期间,中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700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成为中国实现这一目标最关键的任务。如何向世界证明中国脱贫的决心与成就?2015年10月21日,***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的演讲中是这样说的:“改革开放37年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速近10%,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6亿多人口摆脱贫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7000美元。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这充分说明,中国人民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迟到半个世纪的幸福

在历史上,中国就与很多国家有着友好往来和贸易交流。古代丝绸之路、玄奘西行取经、郑和下西洋等著名的历史故事都是最佳例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对外交往和人员交流的日益频繁让中国与世界的往来愈发密切,与各国人民的友谊日益深化。

“上世纪40年代末,一位在新疆工作的中国小伙儿认识了在当地医院工作的哈萨克斯坦姑娘瓦莲金娜,两人真心相爱并结婚生子。后来,由于一些客观原因,瓦莲金娜回国了,当时他们的儿子才6岁。这个孩子长大后,不断寻找自己的母亲,想尽了各种办法,始终没有音讯。2009年,儿子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母亲瓦莲金娜,他的母亲就住在阿拉木图。这一年,儿子61岁,瓦莲金娜80岁。后来,儿子来到阿拉木图看望母亲,还把母亲接到中国旅游。这迟到了半个世纪的幸福,是中哈人民友好的有力见证。”

这是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时讲到的一个故事。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之间的友谊源远流长,而这个“迟到半个世纪的幸福”的小故事让中哈友谊在这感人的爱情与不能割舍的亲情中化为涓涓细流,不断滋润着两国人民之间盛开的友谊之花。

《史记》有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习主席就这样用百姓视角讲百姓故事,亲和、接地气的语言风格不仅很好地诠释了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更拉近了中外民众的心。

英雄儿女故事多

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本身就饱含历史沉淀,容易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通过对英雄人物的回忆,不仅能唤醒各国人民共同抗战的历史记忆,也更好地表现了中国和其他国家人民之间牢不可破的战斗友谊。

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苏联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来华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的故事:“当时库里申科动情地说:‘我像体验我的祖国的灾难一样,体验着中国劳动人民正在遭受的灾难。他英勇牺牲在中国大地上。中国人民没有忘记这位英雄,一对普通的中国母子已为他守陵半个多世纪。”

2015年5月7日,受邀参加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的***在《俄罗斯报》发表题为《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署名文章,文中提到:“在卫国战争最艰苦的时刻,中华民族许多热血儿女毅然投身到抗击法西斯德军的英勇行列中。毛泽东主席的长子毛岸英作为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坦克连指导员,转战千里,直至攻克柏林。中国飞行员唐铎作为苏军空中射击团副团长,鹰击长空,在同法西斯军队的空战中屡建战功。在莫斯科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学习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和革命先烈后代,年龄幼小,自告奋勇挖战壕、制造‘莫洛托夫燃烧瓶、生产军服、食品、伐木、挖土豆、在医院照料伤病员,许多人还每月都为前线战士献出430毫升鲜血。中国女记者胡济邦以柔弱之躯全程经历卫国战争,冒着炮火报道了苏联人民的坚贞不屈、法西斯军队的残暴、俄罗斯军民胜利的喜悦,鼓舞了中俄两国军民抗战到底的决心。在为卫国战争作出贡献的中国人中,还有许许多多无名英雄。”

中国留学生不到,我们军舰就不离港

“随行医疗队为节省飞机空间,拆掉了飞机上的座椅,一路上席地而坐。”2015年4月21日,***在巴基斯坦议会发表题为《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 开辟合作共赢新征程》的演讲,说起巴基斯坦为2008年中国汶川特大地震提供救援的故事,“当时巴基斯坦倾囊相助地出动所有的战略运输机,将全部战略储备帐篷第一时间运到了灾区。”

在说起也门撤侨的故事时,***这样讲到:“中国军舰搭载176名巴基斯坦公民从亚丁港撤离,巴基斯坦军舰协助从穆卡拉港撤离8名中国留学生,‘只要中国留学生不到,我们的军舰就不离港。巴方军舰指挥官下达了这样的命令。这掷地有声的话语再次证明中巴友谊情比海深。”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我们不会忘记,巴基斯坦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也是首个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伊斯兰国家。在新中国打破外部封锁、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探索改革开放等关键时刻,巴基斯坦总是挺身而出,给予我们无私而宝贵的帮助。在中国遇到自然灾害和困难挑战的时候,巴基斯坦总是及时伸出援手。”***动情地说。

娓娓道来的故事流露出真诚与深情,不仅使巴基斯坦人民感受到中国和巴基斯坦之间比山高、比海深、比蜜甜的友好情谊,也感受到中国人民对巴基斯坦倾囊相助的深深谢意。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哈姆雷特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2015年10月21日,***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引用了莎士比亚的这句话,立刻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他接着说:“我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中国陕北的一个小村子当农民,在那里度过了七年青春时光。那个年代,我想方设法寻找莎士比亚的作品,读了《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剧本。莎士比亚笔下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泣如诉的情感都深深吸引着我,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我相信,每个读过莎士比亚作品的人,不仅能够感受到他卓越的才华,而且能够得到深刻的人生启迪。”

“中国明代剧作家汤显祖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他创作的《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等戏剧享誉世界。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是同时代的人,他们两人都是1616年逝世的。2016年是他们逝世400周年。中英两国可以共同纪念这两位文学巨匠,以此推动两国人民交流、加深相互理解。”他继续说。通过两位“莎士比亚”这条纽带,***将中国与英国通过文化紧紧联系在一起,引起广泛的共鸣。

2015年9月22日,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中,***提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但是,他并没有俗套地仅仅谈及其面对困境的不抛弃、不放弃,而是笔锋一转,讲述自己印象深刻的细节。

“我青年时代就读过《联邦党人文集》、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等著作,也喜欢了解华盛顿、林肯、罗斯福等美国政治家的生平和思想,我还读过梭罗、惠特曼、马克·吐温、杰克·伦敦等人的作品。海明威《老人与海》对狂风和暴雨、巨浪和小船、老人和鲨鱼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第一次去古巴,专程去了海明威当年写《老人与海》的栈桥边。第二次去古巴,我去了海明威经常去的酒吧,点了海明威爱喝的朗姆酒配薄荷叶加冰块。我想体验一下当年海明威写下那些故事时的精神世界和实地氛围。”

想象***拿着杯子品尝朗姆酒的画面,“铁汉柔情”的形象跃然纸上。

他们也是中国梦的一部分

在阿拉伯商人云集的义乌市,一位名叫穆罕奈德的约旦商人开了一家地道的阿拉伯餐馆。他把原汁原味的阿拉伯饮食文化带到了义乌,也在义乌的繁荣兴旺中收获了事业的成功,最终同中国姑娘喜结连理,把根扎在中国。在2014年6月5日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讲了这个普通阿拉伯青年的故事,他说:“一个普通阿拉伯青年人,把自己的人生梦想融入中国百姓追求幸福的中国梦中,执着奋斗,演绎了出彩人生,也诠释了中国梦和阿拉伯梦的完美结合。”

“我听说了一个故事,有一对中国年轻人,他们从小就通过电视节目认识了非洲,对非洲充满了向往。后来他们结婚了,把蜜月旅行目的地选在了坦桑尼亚。在婚后的第一个情人节,他们背上行囊来到了坦桑尼亚,领略了这里的风土人情和塞伦盖蒂草原的壮美。回国后,他们把在坦桑尼亚的所见所闻发布在博客上,得到了数万次的点击和数百条回复。他们说,我们的心从此再也离不开这片神奇的土地。” 2013年3月25日,***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发表演讲时,用这个故事来说明中非人民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只要不断加强人民之间的交流,中非人民友谊就一定能根深叶茂。

2015年11月30日,***在津巴布韦《先驱报》发表题为《让中津友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芳华》的署名文章。文章提到:“据我了解,旅居津巴布韦的华侨中间有一个名为‘非爱不可(Love of Africa)的妈妈团体,还有一位连车牌号都被当地孩子熟知的‘程爸爸(Father Cheng)。他们多年如一日给当地孤儿送去关爱和温暖,用实际行动书写着中津友好的‘现在时,也培育着中津友好的‘将来时。”

小故事中蕴含着大道理,讲好故事胜过一切空洞的说教,很多道理也不言自明。这些故事切入点小,却以小见大,从一位阿拉伯人在中国的奋斗中,从小夫妻的异国蜜月行中,从两个小小的爱心团体中,看到中外民众友谊深厚,合作前景广阔。中国梦,与世界人民的梦想,是息息相通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