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3D打印技术在无人机生产制造中的应用

时间:2024-05-04

文/褚威 李欣 牛思源 王立东 程高峰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甘肃省酒泉市 732750)

1 前言

随着无人机产业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无人机已经在军用和民用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从目前市场统计情况来看,无人机的生产成本还比较高、生产周期较长,并且受传统制造工艺的限制较大。3D打印技术与传统工艺相比,具备可定制、成本低、周期短、无废料、复杂加工、精确复制等优势,给无人机生产制造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3D打印技术在无人机生产制造中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本文对3D打印无人机的优势和难点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梳理,针对难点问题提出了3D打印无人机的解决思路,并结合打印小型三角翼无人机的应用案例对3D打印无人机的工作流程和技术难点进行了总结。

2 3D打印无人机的优势

2.1 可定制

当前无人机正朝着小型化、轻型化、智能化、高度定制的趋势发展,各种优化设计的结构被广泛应用在无人机上,这对传统制造工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3D打印技术相较于传统的制造工艺,摆脱了夹具、模具、工具的限制,设计人员在建模阶段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通过软件建立结构复杂的打印件模型,3D打印都可以完全地按照设计创意完成加工。

2.2 成本低

3D打印特有的增材制造生产方式,与传统制造工艺相比主要是做“加法”,没有切割、磨削、腐蚀等“减法”流程,可大大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基本没有废料的产生;“一次成型”省去了夹具、模具、工具的费用;“本地化”生产模式省去了厂房和生产线的前期投入,以及中间的运输储存成本。实践证明,使用3D打印技术可以大幅降低生产制造成本。

2.3 工期短

无人机的传统生产工艺流程多、操作繁杂,导致无人机的生产周期较长,而3D打印一次成型的特点,能有效减少无人机的连接部件,摒弃螺栓、合页等传统的连接工艺,有利于节省燃料或增加载荷,可使无人机生产制造的工期大大缩短,而且生产出的零件更加精细,能够弥补传统加工出现的固有不足,与无人机的发展趋势一致。

3 3D打印无人机的难点

3.1 三维建模要求高

无人机系统组成多、结构复杂,以传统的小型固定翼无人机为例:除动力系统及其他电子设备外,机体通常由机身、机翼、尾翼、起落装置等组成,且各结构多为不规则形状。若使用三维建模软件对其进行人工建模,存在较大的困难和障碍,一是对不规则结构件的尺寸度量不精准,二是对曲面件的曲率无法准确度量,三是对打印细节无法准确把握;因此对无人机进行三维建模时的要求较高,对建模人员的操作水平要求也较为苛刻。

3.2 打印尺寸受限制

3D打印最大一次成型尺寸取决于打印机的打印空间大小,但是在实际工作时通常不会打印极限尺寸模型,因为打印尺寸过大时风险会增加且边缘易翘曲。当前,3D打印行业最大的成型尺寸在3m左右,尺寸越大,其机器使用和生产成本就越高,国内市场所使用3D打印机成型尺寸通常在1m以内,基本可满足大多数多旋翼无人机的打印需求,但对于固定翼或复合翼等机身尺寸偏大的无人机,将会受到3D打印机的尺寸限制。

3.3 机体重量增加多

3D打印壁厚越大,零件硬度和强度越高,但同时重量也相应增加,一般FDM打印最小壁厚为1.2mm,SLA打印最小壁厚为1mm。以SLA打印为例,光敏树脂固化后密度约为1.2g/cm3@25℃,拉伸强度约为55MPa;无人机使用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密度约为1.8g/cm3,抗压强度约为3500MPa;则固化光敏树脂与碳纤维做到相同强度时的重量比约为1:42。因此,为达到原型机相应强度,理论上3D打印无人机整机重量要增加数十倍。

3.4 气动外形有变化

3D打印对精度具有一定的要求,对于浮雕类部件,凸起的层高和层宽最小为0.5mm,凹陷的层高和层宽最小为0.4mm。并且受打印机本身和建模阶段的精度影响,打印无人机部件时将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偏差,尤其是对于机翼、副翼等关键部位,其表面曲率还受打印材料和后期处理水平等因素影响,导致打印出的部件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整机的气动外形,这样制造出的无人机可能无法正常飞行。

4 3D打印无人机的解决思路

4.1 使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减小建模难度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是利用激光测距原理,通过记录物体表面大量、密集点的三维坐标、反射率和纹理等信息,可快速复建出目标的三维模型,具有高效率、高精度的独特优势。在现有无人机缺少技术文档的情况下,可快速测得轮廓集合数据,并修改形成曲面数字化模型。在3D打印无人机建模阶段,可借助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快速获取高精度模型,有效减小手动建模难度,节省建模时间。

4.2 采用结构分解进行打印,减小尺寸限制

对于尺寸较大的无人机,可将整体结构适当分解为若干符合打印机成型尺寸的部件进行打印,现有小型无人机大都采用快装快拆的结构设计,其机身主体、机翼主体、翼尖小翼、尾翼、设备舱等都可以进行拆分。在打印大尺寸无人机时,可采用结构分解的方式减小打印机成型尺寸的限制。

4.3 选配较大的动力系统,减小重量影响

图1:三维激光扫描建模

图2:修正后模型

为解决3D打印无人机的重量问题,可根据实际成型重量选配大动力系统。无人机的动力类型有两种:燃油动力的发动机和电池动力的电动机。若原型机为电池驱动,可考虑换用电压较大的电池,并匹配功率更大的电机和尺寸更大的螺旋桨;或者考虑更换为油动的发动机驱动。若原型机为燃油驱动,发动机的选用要在原型机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功率、排量,以增加无人机动力,减小3D打印重量增加的影响。

4.4 强化设计与后处理技术,减小外形影响

3D打印无人机建模阶段和后期处理阶段会影响到无人机的气动外形。3D打印拼接件需预留一定的装配间隙,通常FDM拼接间隙为0.2~0.3mm,SLA拼接间隙为0.1~0.2mm,拼接间隙应随着模型尺寸的增大而增大,这需要在建模阶段就做好预留设计。部件打印成型后还需要进行后期处理,以FDM打印件为例,成型后的部件表面粗糙且纹理明显,需进行细致的研磨抛光,以保证打印件的表面平滑,减小气动外形变化的影响。

5 一种3D打印无人机的案例分析

5.1 工作流程

以国内某型小型三角翼无人机为案例,采用3D打印技术仿制该无人机的主要工作流程如下:

图5 (a)、(b)中,实线表示降水量偏多状态,虚线表示降水量偏少状态,系数为零表示降水变化的突变点。图5(c)、(d)反映能量随时间尺度的分布。

(1)确定原型机。以国内某型测绘类固定翼无人机为原型机,该机型为小型三角翼布局,相较于常规固定翼无人机结构简单、打印难度小。

(2)分析结构尺寸,确定打印方式。原型机翼展2000mm,机长1080mm,可选用的打印机共3台:1台PLA打印机最大成型尺寸为600×600×400mm;2台FDM打印机最大成型尺寸分别为750×750×750mm和350×3500×500mm。无法对原型机整机进行一次成型,必须采用分解打印。

(3)根据结构尺寸,确定分解方法。原型机可拆分为机身(含设备舱、伞舱等)、机翼、翼尖小翼、机头等几部分,其中机身和舱体、翼尖小翼尺寸较小,可采取一次成型;机翼部分尺寸较大,且具有一定厚度,若直接打印则中间支撑较多,导致重量增加,综合考虑决定将机翼分解为四部分进行打印,且副翼单独打印。

(4)选用打印机。经计算,若使用FDM打印机打印翼尖小翼,约需100h;若使用SLA打印机打印翼尖小翼,约需5h,为缩短制作工期决定主体选用SLA打印机,副翼选用FDM打印机。

(5)三维建模。使用手持式三维激光扫描仪分别将机身、舱体、机翼、翼尖小翼、副翼等部件的三维模型建立起来。如图1所示。

(6)模型修正。主要是通过建模软件对扫描仪建立的模型进一步修正,确定打印壁厚和拼接间隙、合理设置支撑、对机翼进行分解。考虑到重量和强度因素,确定翼尖小翼、机翼的打印壁厚为1mm,机身部位的打印壁厚为2mm;考虑拼接因素,各分解部位的拼接间隙预留0.2mm;考虑后期处理和无人机气动外形因素,支撑全部设置在内表面;将机翼从横向和纵向分解为四部分。如图2所示。

(7)实施打印。将修正后的模型分别导入SLA打印机和FDM打印机,设置打印参数后开始实施打印。如图3所示。

图4:二次固化

图5:黏合拼接组装

(8)后期处理。打印结束后,主要进行去除支撑、清洗、二次固化、研磨抛光、补土、上色等后期处理。SLA打印件下机后,及时去除支撑,对于薄壁件用干净酒精快速清洗1次,时间不能超过2min,并立即吹干;其他部件第一次可用循环酒精清洗,第二次则用干净酒精清洗,局部部位使用蘸酒精棉纱擦拭干净;清洗结束后,立即用风枪吹掉打印件表面酒精,再用电吹风吹干;然后在日光、紫外线烘箱内进行10~20min二次光固化,对于强度要求高的机身、机翼等部件的固化时间可延长至2h。如图4所示。

(9)选配动力系统。原型机动力系统为DLA32型发动机,功率3.8HP、排量32CC,可适配18×8、18×10、19×8、20×8等尺寸的螺旋桨,3D打印无人机整体重量增加,计划选配功率7.2HP、排量64CC的DLA64型发动机,并适配22×10、23×10、24×8、23×8等尺寸的螺旋桨。

(10)拼接组装成型。将处理之后的部件按照原型机结构进行黏合拼接组装,重点是机翼分解的四部分的黏合和副翼与机翼之间的黏合。机翼部分先采用强力胶水进行拼接,外部接缝处用大力胶带固定;副翼和机翼之间采用强力胶带进行拼接,保证副翼的灵活性。如图5所示。

(11)性能测试。将动力系统、飞控系统、导航系统、舵机、传感器等电子设备按照原型机位置进行安装完毕后,先进行内场的性能测试,并根据测试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改进,待内场测试稳定后,进行外场的飞行测试,以检验3D打印无人机的整体性能。

5.2 技术难点

5.2.1 机翼的制作与后处理

机翼部分对无人机整体的气动性影响较大。在机翼建模阶段,由于三维激光扫描仪采用贴点的方式进行扫描,会导致机翼边缘部位出现缺陷,需要手动建模进行修补,修补的精细程度会影响打印细节;在后处理阶段,对机翼部位打磨抛光的程度会影响机翼表面的气动外形,从而影响整机的气动性;在拼接组装阶段,各分解部件的黏合会影响整机的强度,副翼与机翼的拼接会影响整机的操纵性。因此,机翼部位的设计、制作、处理等过程至关重要,将直接影响到3D打印无人机的整体性能和质量。

5.2.2 分解部件的拼接组装

由于建模偏差和3D打印机机器本身偏差,打印出的无人机部件会存在一定的精度误差,在拼接组装时可能出现间隙过大或过小的情况。若间隙过大,则部件之间贴合不紧密,整机的强度和气动性会受到影响,需要进行填充和修补;若间隙过小,则部件之间无法拼接,需要对结合部位进行打磨,增加拼接组装的难度和工作量。

5.2.3 整体结构的抗压强度

通过理论计算,相同强度时固化光敏树脂与碳纤维的重量比约为1:42。若3D打印无人机和原型机做到强度相同时,其整机重量会成倍增加,考虑到经济成本和动力系统配置问题,实际制作过程中会尽量减少打印部件的壁厚,这样会导致打印无人机的强度低于原型机;此外,由于机翼部位采用分解方式进行打印,最终拼接的效果也会影响到整机强度。因此,3D打印无人机的抗压强度还有待试验验证。

5.2.4 飞机性能的不确定性

当前,国内外采用3D打印技术生产制造无人机的案例较少,可参考的制作经验也较少,尤其是对于整机的制造还存在诸多技术问题,因此,对于打印成型的无人机性能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在测试阶段将会出现各类问题,需要进行不断地修正和优化,最终的飞行性能还需要大量的外场飞行测试来确定。

6 小结

本文结合实际应用案例对使用3D打印技术生产制造无人机进行了研究探索,总结出了一套3D打印无人机的工作流程,分析了打印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难点,为后续3D打印制造无人机技术提供了一定的参考。通过实践证明,3D打印技术在无人机生产制造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受到当前技术限制,还存在一些技术难点需要通过不断地实验测试去攻克,本文中所举案例也还未进行外场飞行测试,对实际的飞行性能还不确定,在下一步研究工作中仍需要继续探索。但综合前期工作来看,使用3D打印技术生产制造无人机符合当前无人机的发展趋势,在无人机制造业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