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双一流背景下的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智慧体系研究

时间:2024-05-04

夏超

摘要

近年来国家全面部署教育强国核心战略,建设教育强国之路,多举措致力提升教育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随着国家重点部署与推进“双一流”建设工作,国内各大高校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从人才强校战略出发,突破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传统模式,深入研究与设计新时期背景下的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智慧体系,对高校建设高性能、智能化的人事管理信息化平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双一流 人事管理 信息建设 智慧体系

1 研究背景

2015年国家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新的重要战略部署,决定统筹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后简称“双一流”)。2017年9月经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与公布首批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学科名单,随着名单的公布,各高校积极对标一流,高校建设迎来新一轮的机遇和挑战,在对标一流高校建设过程中,纷纷结合当前基本国情和学校自身实际,坚持教育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高度重视发展内动力。

师资是高校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人才强校”无疑成为高校的核心发展战略之一,如何高质量引进和培育优秀学术精英人才、科学打造建设一流师资与管理队伍等,成为高校人才人事管理部门的重点研究内容。而引进与培育学术精英人才后的人事管理,则是人才建设步伐上的基础支撑与重要保障。面对新时代教育背景的高要求、严标准,显然传统的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当前快速发展的各大智能信息化平台相比,无论从功能完备性、性能效率面、用户体验度等多个方面,均开始呈现不同程度的老化与过时。

因此,打造功能强大、服务便捷的一流智慧人事管理一体化信息平台是十分必要的,它是人事管理工作的基础与保障,是解放人事常规繁琐工作、聚焦师资队伍质量建设与着力健全优化管理制度的有利武器。

2 基本研究思路

传统的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主要着眼于人事管理过程中的核心业务,基于业务流程驱动数据流转,在技术上通过成熟的数据库管理与软件编程,定制和研发适合高校人事管理部门的信息化软件系统。但由于人事管理的庞大体系与复杂业务结构,使得在人事信息化系统研发过程中,业务需求整合与划分不够明确,软件架构设计不够灵活、重要系统模块耦合不够科学等诸多原因,造成人事部门的信息系统在可扩展性、稳定性、移植性等方面明显存在不足,在人力资源部门的业务管理过程,严重降低了行政管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更有甚者因为系统功能不足等造成数据不精准、业务办理人工化等难题。在新的教育环境背景下,高校人事管理部门要想跟上人才兴校的战略步伐,抓住高校建设新一轮的机遇挑战,大力建设科学与智慧的人事管理综合信息平台体系是十分重要的。

科学与智慧的人事管理综合信息平台体系建设,并非传统意义上定制研发功能丰富的人事信息管理系统软件或软件集群,而是通过系统软件模块化、数据接口标准化等研发基础业务管理平台、通过中间数据库技术管理模式打造多部门数据流通体系、通过建设多样化的自助服务与媒体终端模式搭建智能化、一体化体系平台。重点在于建设一体化平台体系,保障平台体系内的业务衔接、数据流动、服务形式等方面科学高效、便捷智能。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进入详细研究与分析。

2.1 高内聚低耦合,构建完整稳定业务基b出平台

主要依据软件设计中的“高内聚低耦合”的设计理念,打造人事信息综合平台体系的可扩展性、稳定性与移植性。其中,“高内聚”体现在将高校人事管理业务过程中,结合非常紧密、数据关联性极强的业务需求进行整合,在软件设计过程中通过数据表中外键设计、编程开发过程中的级联函数等,形成业务基础平台的核心重点子模块,子模块中涉及的程序块、程序功能高度集中关联,保障数据的联动与一致性。

“低耦合”是指将“高内聚”的核心模块,通过尽量少或者唯一的关键数据流关联起来,核心重点模块间的业务与数据交换,仅通过科学而精心设计出的数据字段进行交互,保障上游业务模块数据来源的唯一性,下游模块结果生成的确定性。图1以人事管理与薪酬管理为例。

主要分为两大业务模块,模块之间仅通过关联的数据表进行发生数据流转,例如职工号、在职状态、岗位类型、编制类型、职员职级等,当关联数据表中的数据更新时,薪酬管理模块中员工的薪资则进行规制变化,即员工薪酬的调整不再进行繁琐的人工调整,主要依靠人事关键表,由于模块间耦合度较低,即使人事管理平台业务流程发生变化,只要两者间的数据结构未变,则薪酬管理模块则不受影响,保障了薪酬管理平台的高稳定性。在人事管理单个平台内部,则涉及到新进报道、岗位调动、离职解聘等子模块,这些模块间需保持高度内聚性,子模块间呈现业务上下游的关系,当某个子模块业务流程改变,则需要配合其上下游模块流程均发生调整,以保障整体平台数据输入精准稳定。

2.2 突破数据孤岛,打通多源頭数据渠道

在大数据时代下,数据整合与共享是智慧信息系统的重要特征和技术指标。对于高校来说,人事管理数据与教学运行数据、党委组织数据、保卫安全、财务薪酬数据等都紧密关联,往往是工作过程中业务数据上下游关系。但由于各部门的业务体系及数据权限差异等原因,常出现各信息系统数据更新不及时、数据传递效率慢、数据格式不兼容等问题。通过科学管理数据读写权限,搭建信息中心数据中转平台、区别处理与设计数据获取渠道等方式,可以智慧式地共享数据,不仅能够改善各部门数据老旧的困难现状,还能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为学校改革决策等提供便捷的数据支撑,极大地为行政管理工作提供了便利。如图2所不。

采用数据库中转平台,比通过各部门间单独开放数据接口进行数据推送与读写的方式,更加安全、灵活,能够在最大程度整合校内所有部门的可开放数据,使得部门业务获取重要数据时能够及时精准,既不需要各应用程序做较大的数据接口改动,也极大减少了业务数据传递过程中不可预测的各种模式错误与数据错误。

2.3 健全自助服务体系,完善多样化智能体验模式

“自助服务”是智慧信息平台的另一重要特征,一流的用户体验模式是建设智慧信息系统的重要目标。参考与引进当下政府、企事业行政单位广泛采用的自助办理模式,不仅给用户业务办理节约大量时间,得到用户高度的满意度,更能极大地提高行政办公效率,打造现代化、智能化的办公服务模式。

“自助服务”是高校人事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必然趋势,是高校体现以服务为中心的人性化体现。建立健全的自助服务体系,可以从信息终端模式、业务办理程序简化、放管服下的授权、呈现人性化等方式进行研究和设计。例如图3设计的自助服务信息平台体系架构示例。

通过精准梳理与提炼业务层级,多方位打造自助机服务模式、开发建设APP客户端、扩展业务在线办理与审核模式等,将职工业务办理需求量较大的业务实现自助、智能化服务,不仅极大方便教职工的业务办理,更能有效提高行政管理人员工作效率,从而形成高校人事管理服务工作亮点。

2.4 规范业务流程,探索全电子档案化智能模式

“纸质留档备案”仍然是高校人事业务办理的传统理念,在面对高校日益增长的人事管理工作和信息面试,大量的纸质人事资料在快速查找、清理统计等方面存在极大的困难。当前信息领域成熟的开发技术,能够极好地解决纸质业务办理向信息化办理的快速过渡,例如银行业务办理过程中广泛推广的电子签名,完全可以引进至人事劳动合同管理业务、职称管理、处分奖励管理等。通过建立电子文档的完备索引,借鉴档案馆的精细化管理,引进信息领域的成熟技术,针对高校业务,提出与制定适合本校人事业务流程,打造主要基于电子信息的数据处理、电子档案业务流,是切实可行且智能便捷的,是高校信息化建设优化和建设的重点方向。

3 总结

本文通过深入调研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结合在高校人事管理部门实际工作经验,从信息化体系架构、数据流通、自助服务、电子档案四个方面分析与探讨了新时代教育背景下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体系建设的方向,并基于成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初步设计了整体平台框架体系,通过技术与业务论证是切实可行的,对于高校一流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晓琳,吴诚斌.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时空,2011(02).

[2]屈宏,潘洪冰.刍论以信息公开推动高校人事管理工作[J].人力资源管理,2016(02).

[3]魏永生.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系统应用及效果分析[J].价值工程,2016(18).

[4]乔新.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探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學版),2011(0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