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贺军
20 14年,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这在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都有明显的反映——很多行业的日子不好过,很多企业面临生存问题。虽然部分宏观数据显示经济有回暖迹象,但中国经济的系统调整没有那么快就能复原,微观经济的表现显示,中国经济的复苏并不乐观。
7月份的多个经济数据支持了这一担忧。一是社会融资增速大幅回落。央行8月1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为2731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少1.69万亿元和5460亿元。其中,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852亿元,同比少增3145亿元。在多项“定向宽松”措施之下,社会融资与信贷数据的大幅回落让市场震惊。二是能耗数据大幅下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单位GDP能耗在今年上半年下降达4.2%,为六年来最大。在能源利用技术没有突出进步的时候,能耗水平下降可以解释为经济下行、耗能产业发展放缓。三是用电量增速回落。国家能源局8月14日发布数据显示,1—7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累计31374亿千瓦时,相比上半年用电量5.3%有所回落;其中7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3.0%,创今年增速最低值。
多个数据都指向一种可能——中国经济下行的势头还可能持续。
面对这种形势,中央要完成宏观经济指标倒是不难,有现成的解决办法——再度强化“微刺激”,多推出一些重大投资项目,再推出一些释放流动性的货币政策工具,GDP增速这个总量指标就能够保持在7.5%的底线。不过,对于地方经济来说,由于手段和资源都很有限,再加上全国各地都在竞争,解决起来反而不那么容易,尤其是房地产市场的历史性下滑,使得地方政府依赖的“土地经济”模式失效。各地都面临如何实现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如何找到新增长点的问题。此外,全国还有262个资源型城市不同程度地面临生态环境破坏、产业枯竭、城市经济失去动力等多种问题。
同质化的竞争加大了各个地方对各类资源的争夺,比如产业选择,大家都一窝蜂地挤向战略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在招商引资方面,对好企业、好项目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阶段,许多企业的经营状况并不景气,不少企业还指望着政府出手相救。“不差钱”的央企倒是成了地方政府看好的香饽饽,但100多个央企也不够全国数百个城市来分,更何况央企利益与地方利益有时差距甚大。
在我们看来,当前中国经济还面临着一个大问题:过去国内的市场化改革不够,没有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足够的环境,民营企业一直在并不那么健康的市场条件下发展。因此,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大家似乎都能赚钱,但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时,才发现国企“大佬”成不了市场栋梁,民营企业也形不成足够的支撑。
如果作为微观经济体的企业日子不好过,市场化机制没有理顺,金融资源的配置还存在诸多的梗阻,那么宏观经济肯定好不到哪里去。光靠政府投资、大项目能顶得住吗?只有市场化改革和民营经济的大发展,才能给中国经济带来活力,但市场化改革无法在短期见效,因此,中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也不是短期能缓解的,这就是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